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7633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与回归Word文档格式.docx

这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同大自然作斗争,获取人类必需的生存资料和得以延续的发展资料,保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进行。

维持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最起码的生存的需要,是原始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根源。

随着阶级的形成,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使思想道德教育为本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因而突出了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

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泉。

马xx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xx特别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能由意识自身来解释,只能由生活的变化发展来说明。

现实生活的进程,决定意识的进程,现实生活样态的转换,决定意识形态的转换。

生活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因而,物质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内容源泉。

2.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相互价值关系上,生活更具有本然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个人的目的,社会是绝对至上,个人是不受重视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属人的”趋势凸显,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把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把人的各种智力和精神资源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的智慧、道德、精神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组织形式,是人的生存空间,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完美社会的构建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人本身,为了满足和提高人的生活创造条件。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定位于生活,实际上是避免脱离现实,回归现实生活。

3.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生活中完成。

从生活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内含在生活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空间,最终归于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变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

就是实现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要达到目的,在矛盾转化过程中,不只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还有来自生活的其他诸多要素的影响。

受教育者不仅受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而且他也是自身生活的主体,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有其能动性,他们总是立足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生活需要以及对生活的感观来选择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

同时,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也是主体在与周围环境,即与他人交往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离开了生活体验,离开了与人的交往,就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产生,更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不转化为生活,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不转化为生活,个体的思想品德就没有一以贯之的特性,就是容易消失和变化。

所以,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表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急剧变迁,人们思想上出现一系列困惑,渴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适时的指引与解惑。

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无视生活的变迁,脱离生活实际。

有些人仍然热衷于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满足于种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忽略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

1.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是指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超理想的境界,从而出现与生活现实的脱离,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

表现为它在现实生活之上预设了一个至善至纯的完美无瑕的世界,认为培养完美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它只问价值,不问事实;

只作应然的思索,不作实然的判断;

只憧憬未来,不反思过去和现在,一味停留在自己主观愿望设定的圈子里,并以此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没能观照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实践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视之为可以单独存在的,可以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之外专门进行的活动,否认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富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授受或认知开发的过程。

认为只要掌握了政治思想道德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相应的“德行”。

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在于对思想道德知识的掌握,没有必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本体价值。

在我国相当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过多地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服从,而个体的实际生活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片面追求的是社会意志至上,而把受教育者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施行的是强制灌输,单向度的教育。

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是否“听话”、“服从”为最高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

针对目前生活化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开放式的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走出象牙塔,要求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重视生活事件的德育价值。

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也往往是各种信息的扩散地,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理解与争鸣的品质,具有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和思想自由的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对生活价值的维护和追求,不应割裂学生与整个生活世界的联系,而要强化大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关联。

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园生活环境和整个社区环境,把原本单独时空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的、开放式的时空环境中。

整合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教育优势组成统一的教育体系。

大学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

2.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两课”存在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未能联系实际的倾向。

为此,改革和优化“两课”教学体系,突出“两课”的针对性,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

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

在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关注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3.重视大学生交往和实践

马xx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是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的。

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道德不可能到学生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学生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

马xx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为我们共同的幸福生活所使用的方法。

只有通过交往和实践,通过社会角色的承担,个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意志体验,从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和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给予式德育模式在部分教育者头脑中占居统治地位。

这种德育模式的特征是:

以理论和知识体系为中心;

视知识为绝对真理;

单向性教学模式;

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已知的答案;

决策权在教师手中。

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有坚固的思想基础。

如康德曾断言,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中国也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的古训。

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摄取颇多,但易导致所传授思想的僵化和绝对化。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塑造。

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完善,其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觉自由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应是从灌输开始,到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内化为个体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施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认识、体验、活动、发展和整体人格形成的过程。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既造就主体性健康人格的需要,也塑造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教育的转向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积极可行的,有利于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更好地开发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xx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2.

[2]马xx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15-117

[4]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

(1):

43-47.

[5]沈雪妹,谢钢,刘小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性回归―教育生活化.生活理性化[j].江苏高教,2003,(4):

54-56.

[6]钟平艳,周丽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64-65.

[7]胡凯.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生活话语[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33-41.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为。

09ybb342)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