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6331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增添历史课程的设备(主要指文物、模型、图片等);

“学校当特辟历史陈列室或教室”,历史教学设备可以在室内收藏或陈列,“不仅教学时可资说明,平时亦可供学生观摩”;

等等。

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总体而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没有成为历史教育界的共识,实际收效不大。

2、新中国课程文件中的历史课程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其中有一些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明。

例如,要求历史教科书“最好是二十四开的大本子,以便把主要的历史地图、年代表、历代大事表等插入课本内或附在课本之末”;

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另编儿童用的历史丛书,用演义体详细叙述历史事实,作历史补充读本”;

历史教学要“参照历史地图、年代表,绘制图表;

或利用观察(例如参观历史博物观、文物古迹等)、旅行、实地调查研究;

或利用电影、幻灯、戏剧,帮助观察验证”;

各种教具(模型、图表、实物)除必须购置的以外,“尽可能动员教师和儿童共同搜集材料、自制或借用”等。

此后几十年,我国颁布了十几套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但是很少阐述课程资源问题,通常只在大纲的“说明”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等部分一笔带过。

新世纪初,在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在教育部公布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两个“标准”都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课程资源,此外,还有图书馆、家庭、社区(包括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含有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互联网等。

特别需要提出来的,高中“标准”还指出两个问题:

(1)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2)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这两点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总体上看,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如,我们简单地将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就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

学生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这些都有待我们转变观念,加以研究解决。

(三)历史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中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的情况由来已久。

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三位之列;

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二位;

在学生对“枯燥、没有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五位。

香港商务印书馆曾对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也作了一次书面普查,发现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与大陆差不多,比例高达80%以上。

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为何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

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

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的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是“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

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2、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课程改革倡导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本身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要讲清楚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历史教科书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框架,并非就是历史本身,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惟一对象。

历史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

3、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在客观评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态度和方法。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

历史地看,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教授明确地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进行系统论证。

探究不仅是追求结论,它更是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不少地方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实验表明,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几十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中心“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发生了什么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历史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

也就是说,要使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的过程。

英国历史教育界认为,学生惟有通过运用多种课程资源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当代课程改革的一种取向,即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

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够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此外,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中学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此其一。

其二,课程改革突出发展性、弹性的理念,《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基本策略,历史教学可以斟酌情况适当超标。

这样,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就需要努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如,适当拓展历史知识范围,随时穿插一些“乡土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许多乡土史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

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历史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了。

二、国外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当今国外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随着历史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不断扩展,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呈现多元化,以及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充满个性化设计等特点。

(一)美国中学的历史课程资源

美国在90年代颁布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引用包括档案、口述资料、历史文物、艺术文物、音乐、照片、历史遗址和电影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

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文明的内容,“标准”向学生推荐了许多关于印第安人的史料,包括印第安人的故事、文化习俗、宗教传统及歌谣、传说等,要求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分析其中包含的印第安人对原始美洲文明的贡献,并建议学生对同时期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农耕方式进行比较。

这些是“标准”的要求。

如果实地参观美国的历史教学,就会发现美国历史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这里举美国密苏里州科雷顿高中的历史课加以说明。

在科雷顿高中,“美国史”和“世界史”是必修课程,主要向学生提供1400年至今美国和世界历史的概要。

上课时必须讨论、运用地图、阅读史料、利用图书馆作研究计划、撰写报告与考试。

这两门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历史产生尊重与欣赏之意。

此外,还有“古典文明”、“美国南北战争与开拓史”、“非洲研究”等选修课程。

例如,“非洲研究”由一位非裔美人Boger-Beard女士教授。

课堂上她自制一艘装满了肉桂、丁香、辣椒等各种尚未磨成粉之香料颗粒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观察,然后解释各种香料之用途。

之后介绍津巴布韦的历史文化,并以影片“WonderoftheAfricanWorld”阐释津巴布韦目前的社会情形。

影片放映的过程中,Boger-Beard女士偶然暂停、清楚地讲解;

课后又个别辅导同学。

又如,“世界史”课上,Coyman老师向同学解释,今日学习主题为“16-17世纪的科学家”,说明教学活动的大要与主旨后,即让学生至电脑教室上网寻找资料。

他于活动单中设计了不少新颖有趣的题目,如,让学生重回1500-1600年代,请他们假想访问一位当时的科学家,并从中进一步阐释那位科学家的理念。

搜集资料完毕后,藉由剪贴等劳作,将各组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

科雷顿高中的社会科教师均能妥善运用教具与媒体教学,无论影片欣赏、投影片的标示重点,或者带领小组搜集资料、综合讨论,教师运用技巧纯熟,师生互动十分热烈。

他们很强调在“做中学”,从简单的着色、设计图案、寻找资料到版面编排,积极地利用任何可能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

(二)欧洲中学的历史课程资源

英国的历史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档案、印刷品、绘画、照片、电影、音乐、歌谣、建筑物及遗址等。

德国的历史教学除了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地图外,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重视引用原始资料;

二是重视参观、访问。

德国的历史教师经常让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教堂,进行实地调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如,学习关于“僧侣的生活方式”时,就让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修道院,了解僧侣在开垦荒地、排水灌溉、种植水果、教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

相反,历史教科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然,历史教科书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在内容、体裁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

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新世纪我国出版的各种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历史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

在内容上,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材料,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

在呈现方式上,注重图文并茂,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设计了许多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栏目与问题,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除了历史教科书外,历史教材还包括乡土教材、教学参考书、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历史课件等。

尽管历史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仅仅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都在无限扩大,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

广大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见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还必须明确: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天地。

这里介绍一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教学案例:

(学生打破常规坐次,分四组围成圈,坐在电教室里)

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智慧,富于创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现在,让我们共同领略其中的一小部分。

请同学们观看老师为你们制作的课件。

要求:

快速猜出这些工程的名称。

(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缤纷闪现,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兴奋地喊着:

长城、故宫、赵州大桥、大运河、兵马俑……当画面停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图时,学生安静了下来,只有个别生怯怯地小声说:

“都江堰”。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

这确实是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它结构巧妙、布局合理、建造科学,具有排洪与灌溉两大功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哺育着成都平原的农业,成为造福千秋的古代洋洋得意工程的典范。

2000年,它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个暑假,咱们的校长去南方开会学习,有幸参观了都江堰,这是印有都江堰景色的门票。

同学们传着看看。

(学生小心翼翼地传着看)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离不开水。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水更是国家的命脉,百姓的命根子,这是水有利的一面,但是,水也有危害的一面。

水在什么时候有害呢?

生1:

山洪暴发。

生2:

暴风雨。

生3:

98年特大洪水。

为了纪念1998年抗洪胜利,我们齐齐哈尔市修建了防洪纪念塔,国家投巨资加固了防洪大堤,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国家领导人也曾视察了我市的防洪工程。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国家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我们国家有哪些水利工程?

生(全体):

葛洲坝、三峡、南北水调……

本案例老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

她了解到,学生没有直接的水利方面的知识储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比较陌生,所以,自制课件,安排学生在电教室观看,增加其感性认识,在宏观上使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案例中,老师将条件性与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同校内与校外的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提升了历史教材的层次,更加符合本校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上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只依靠教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主体地位难以保证,“以学生为本”也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了。

(二)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特别是学科课程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教师只是课程的传授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始被人们强调,它就是人力课程资源。

就历史学科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师最了解高中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且能按高中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确定的课程资源也最容易为高中生所认可和接受。

历史教师不仅决定着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也是人力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历史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师既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历史教师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角,即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再发达,历史书籍、历史资料再丰富,也不能取代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地位。

相应地,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始终把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带动整个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是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程度极强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在高中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

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而,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所以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始终把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放在首位,通过对历史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下面这个《如何让历史说话》的教学案例,也许就反映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活动过程一:

1、教师以投影片展示史料的种类,如考古实物、文献、档案、古建筑、老照片、民俗技艺、报刊杂志、书信、日记……并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作为史料?

例如以录音、录像或光盘方式储存的声音及影像史料;

与人物进行访谈的口述史料等。

2、教师说明各种史料产生的时代环境,让学生感知其意义、价值,了解如何运用它们与历史进行对话。

活动过程二:

1、教师讲述希特勒日记被发现的经过,请一两位学生就如何看待此事发表意见。

2、教师说明当时这批日记是如何引起世人的瞩目,以及终于被史学界证实为伪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考证辨伪的重要性,以及史学家如何鉴别史料真伪的方法。

活动过程三:

1、教师展示关于德国人拉贝见证“南京大屠杀”日记的剪报资料及史学界对这批史料的看法,以供学生印证及思考。

2、请学生分组剪报。

每组择定一个主题,如外交、政治、科技、文教、乡土、历史评论等,以史事与人物为主(涉及搜集、分类、组织史料,并训练观察问题的敏感度)。

活动过程四:

1、教师让学生搜集家中最古老的文物,写出这一古老文物相关的故事。

可提示寻找史料的线索,例如向家人询问家中珍藏最重要而久远的文物,原属于谁拥有的,它的功用或意义何在?

学生调查家中的古文物后,分析史料表达的信息,论述该史料具有的历史意义,并附上该史料的照片(实物的照片或影印的文献史料)。

2、调查社区的历史:

以家庭、学校或社区历史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从身边的历史开始研究、调查。

3、提示搜集、记录班级发生的重要史事,以日志、大事记或专题的方式记录;

通过校庆活动,去理解学校历史,运用到口述历史中去(搜集、阅读校史文献,访谈校友等方式)。

4、家庭史的记录。

就家庭旧照片、书信日记等文献,描述一段家族故事,编写简单的家谱。

访问族人,就生命中的一段重要事迹加以回忆,透过日记、书信口述史,了解家世、求学、交友情形。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之所以说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之一;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能动地创造着课程。

从表层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

但从深层看,课程是由儿童(学生)来创造的。

课程的实施不单纯是课程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完全是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

在与课程的接触中,学生对课程有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并能创造出自己鲜活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是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请看下面这个《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案例:

我们东北地区,曾被日本占领达14年之久,日本侵华史实在我们这里既可以找到人证又可以找到物证,同学们,你们都了解哪些史实呢?

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汇报)

我们家那里有一个“引松工程”,它最早是日本人修建的。

我记得日本人在哈尔滨附近建造了一个叫731的细菌工厂,专门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百姓。

我在一个资料上看过,今天日本还在用二战期间从中国运去的木材生产产品。

(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家乡有许多老人都会讲日语,他们没去过日本。

老人们说小时候必须学日语,被称为国语,而中国语言叫做汉语。

我在图书上看过,日本人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开设了许多工厂,还役使大批中国人去劳动,很多人都累死了,在东北有很多“万人坑”。

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南京大屠杀》,在日本攻占南京后,共有30多万人被屠杀,真惨不忍睹。

生4:

日本使用细菌战,毒害中国人民,听老人说那时很多人都死去了,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精神和生命损失。

所以,现在民间正在向日本提出索赔,这是合理的。

(师组织各小组选代表说出了许多史实,小组代表汇报时其他小组做了认真记录。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啊!

能不能分类进行归纳一下呢?

同学们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第一小组)

我认为从政治、经济上归纳比较合适。

生5:

我认为应该还有教育方面的侵略。

(第二小组)

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应从军事措施和经济措施上把握。

生6:

我觉得对中国工业农业的掠夺是最重要的。

你们都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呢?

(学生之间开始讨论,有的用笔写着)

我认为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把握。

政治上:

扶植伪政权,以华制华;

经济上:

野蛮的掠夺;

文化上:

实行奴化教育政策。

(简易的图示,略)

我们小组制作表格: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表现

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扶植伪政权

对农业、工业和金融业进行野蛮的掠夺

实行同化政策;

延长初等教育年限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都清楚了日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