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5903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使用了射影的手法,对一些小事做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

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

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

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

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

5.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④潜若先醉,便语客:

⑤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

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行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的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即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他抚弄无弦琴,可见他性格豁达,品行高洁。

7.把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济谓曰: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秋夜纪怀[宋]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注]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8、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4分)

————————————————————————————————————————————————————————————————

(3)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消金兽。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雁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3分)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

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

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

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

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

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

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

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

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

五行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

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

“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

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

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

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

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

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

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

村里人说它老。

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

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

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

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

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

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禅房的树》阅读答案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

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

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

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

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

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

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

树在远处看着。

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

只有树活着。

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

1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1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13.分析下列句子含义。

(8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

请具体说明。

(6分)

(二)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20—23题(共23分)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

“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

”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

“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

这就是作家巴金。

”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

这是巴金的巴金。

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

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

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

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

“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

”陈思和当时就问他:

“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巴金说:

“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

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

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

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

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

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

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

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

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

“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

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

“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

”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

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

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

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

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

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

(XX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XX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

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

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规矩(jǔ) 

羽檄(xǐ) 

拓(tà

)片 

否(pǐ)极泰来

B.新正(zhēng) 

商贾(gǔ) 

勇剽(piāo) 

渐(jià

n)车帷裳

C.震颤(chà

n) 

执拗(niù

) 

噩(è

)梦 

清道辟(pì

)路

D.禁(jīn)锢 

枕藉(jiè

从(có

ng)容 

沸(fú

)反盈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惶 

灿若星晨 

寒暄 

性情孤僻

B.像貌 

雕栏玉砌 

厘定 

犀角烛怪

C.辖制 

万姓胪欢 

编篡 

春意阑珊

D.树阴 

金碧辉煌 

讥诮 

宽宏大量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动脉严重硬化,他的两只手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这对他来说真是痛苦的事。

B.尽管有些人将邓丽君、徐小凤等人的歌曲看成是明日黄花。

可是,由歌坛新人翻唱这些老歌还是会吸引大批观众。

C.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质的语文教学又必然首当其冲。

D.北京大学大学术气氛浓厚。

学生处于其间四年,耳闻目睹,也养成了重视学术的风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今年10月1日起,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

B.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C.拿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水平。

D.“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尤其是亚洲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语气和谐、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人们往往喜欢长盛不衰的事物,渴求永蕴魅力的生命,然而,我们冷静地细细想来,春天,桃李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可一入夏便落英缤纷;

夏日,荷塘凝碧,幽香暗送,但到了秋天,只留下断梗败叶的满目苍凉;

秋天,菊花锦簇,热烈奔放,但当寒风劲吹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世上再美的事物也不会是永恒的。

①哪有永不衰竭的事物,哪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呢?

②哪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哪有永中衰竭的事物呢?

③红梅傲霜斗雪,独占了严冬的俏枝

④只好让位于傲霜斗雪的红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语序排列:

将正确的语序写在横线上(5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文体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