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5618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州绿怒。

这首《永遇乐》是碧泉先生2007年国庆长假在西安旅游时所作。

词中无论是人文地理,抑或历史典故,皆是信手拈来,驱象行诗,挥洒自如。

从“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

泾渭分明,相依灞浐”的地理描写,到“八水行商旅。

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

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的人文风物;

从“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

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的历史感慨,到“自古荣枯有序”的规律总结。

直至“唐风再起,九州绿怒”的呐喊。

不仅描写入微又不失意境宏阔,情感充盈又不失辩证理性,更将其个人的历史观、文化观阐释得淋漓通透。

非长期的学习思考、积累升华,绝无可能写得如此轻松流畅。

古人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而诗人是以五十年的文化积淀蓄势而发,一旦喷薄而出,诗词创作自是游刃有余。

这样说丝毫不夸张。

仔细品味他的诗词,就不难发现,其中内涵的是他厚重的文化涵养和深刻的文化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2006年6月,碧泉先生送子诗鉴转道香港赴美留学。

临别之际,看着即将远赴海外求学的儿子,心中自是怜爱难舍,无数叮咛嘱咐难以言尽,唯有化千言万语作小词一首为嘱。

天仙子

送诗鉴赴美留学

把手送儿留学路,

临别无需勤嘱咐。

路途曲曲水弯弯,

望记住,

踩稳步,

处世为人多用恕。

穷理读书当要务,

传统中华须领悟。

归根落叶我山河,

百姓苦,

多付出,

天下为公怀大度。

此词字面浅显易懂,却将一位父亲的人生体悟囊括其中。

不仅有克己求实的做人之理,也有宽恕待人的处世之道;

不仅有穷理读书的求学之法,更有大度为公的抱负之望。

一言以概之,即“传统中华须领悟”。

由此可见,以修齐治平的哲学思想和宽厚行忍的精神修炼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碧泉先生多年积淀的文化思想的主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

让我们透过碧泉先生的诗词,看看他是如何阐释多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

唐多令

谒婺源文公山

千里觅贤踪,

斜阳雨后红。

见青山、满眼葱茏。

落了梨花香味在,

沿驿道,

谒文公。

八卦太和中,

天人合一融。

数云杉、刚直从容。

不尽幽思楼上望,

廉泉涌,

古儒风。

文公即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儒”。

他出生于江西婺源,文公山因其谥号“文公”而得名。

2006年,碧泉先生赴江西文化考察时谒文公山,得此小令。

此词起笔直入主题,点明来意——“千里觅贤踪”,后巧取“梨花”之象,意指朱熹虽已早离人世,如“落了梨花”,但其文化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香味”尤在。

诗人沿着古驿道,追寻先人的思想足迹,来此“朝圣”。

下阕介绍了朱熹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思想——“八卦太和中,天人合一融”,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之精髓——和合文化。

又取“云杉”之象,神往于朱熹“刚直从容”的精神境界。

收尾处巧用文公山廉泉之景,追思文公的古儒之风。

全词章法经营得当,语言自然流畅。

寓情于景,融思于观,的确是上乘的登临怀古作品。

而词中的和合思想,正是诗人在先贤古儒身上学习领悟的传统文化精髓。

2008年8月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在开幕式上,更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那一刻,使世界震撼,令国人自豪。

对传统文化饱含感情的碧泉先生,也非常激动,挥笔写下一组《奥运中国》的诗词。

此处,且撷取其中的《柳梢青·

开幕式上看太极》,看看他的感受。

柳梢青

开幕式上看太极

动静传神,

刚柔相济,

演绎千年。

野鹤行云,

高山流水,

缥缈无言。

功圆气满歌弦。

有道是、回归自然。

静夜悠思,

中华太极,

方地圆天。

俗话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表演作为奥运开幕式上的一个节目,它不但是娱乐视觉的演出项目,更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

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拳历史悠久,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单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更是一本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的“活词典”。

碧泉先生以一个传统文化“内行人”的视角,到底与之产生着怎样的共鸣呢?

“动静传神,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形,传统文化主张“阴阳交泰”,这是朴素而精深的辩证哲学;

“野鹤行云,高山流水”,这是太极拳的神,易理重“象”,取自然之象而入文化之本,这是传统文化所千古追寻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精髓。

下阕是诗人的所感所思。

“有道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不但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区别于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的共通之处,“儒释道”哲思的文化传统特点虽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是一致的。

诗人以太极拳回归自然之法道出中华文化追求自然之道,实在精妙。

词末,诗人又以静思“天圆地方”收尾,表写太极拳表演中的“天圆地方”阵式,里写作者对“天圆地方”理论思想的思考,一语双关,又紧扣主题,确是神来之笔。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更记录着过人的传统智慧。

从春秋的《孙子兵法》到明代的《三国演义》,从政治的勾心斗角到战争的智力角逐,从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到你争我夺的谋略竞争,足令后世津津乐道。

沁园春

荆州怀古

汉水滔滔,

大江滚滚,

飒飒深秋。

望巴山蜀水,

三秦照会,

风烟吴越,

万顷田畴。

岁月沧桑,

城头旗换,

回首残垣明月楼。

思潮涌,

忆千年往事,

智慧荆州。

天时地利兼优。

引历代兵家结怨仇。

想昔时三国,

隆中对策,

曹公失算,

公瑾明谋。

有借无还,

云长大意,

江左孙吴演袭偷。

英雄去,

看青山依旧,

心入江流。

荆州,自古以来,既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因其地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以谋略著称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

可见,荆州之地,传承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

诗人这首《沁园春·

荆州怀古》,正是取“智慧荆州”之意,独辟蹊径,用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来审视荆州的丰厚历史文化。

开篇从写景入手,“汉水滔滔,大江滚滚”,气势昂仰,有慷慨高歌之致,令人不由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悠悠长歌。

接着描写荆州的地理情况,进而引出千年往事,概括出“智慧荆州”的立意主题。

下片则将诗人领悟的传统智慧娓娓道来,从诸葛亮《隆中对》的“先取荆州”,到曹操南取荆州;

从曹操失算败于赤壁而痛失荆州,到刘备借荆州;

从周瑜的明讨荆州,到诸葛亮的棋高一着、“有借无还”;

从东吴偷袭荆州的谋略,到“关羽大意失荆州”。

这些历史事件,均以荆州之争展开上演,足见荆州凝集的人文智慧之丰。

诗人对其如数家珍,绝非一日之功,可见他对传统智慧的精深造诣。

中华传统文化对碧泉先生的影响之深,不仅表现在诗词的思想立意上,在诗词的情境营造上也屡见不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丹青音乐,陶渊明所创设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源”意象倍受推崇。

盖因其符合传统文人旷达无拘、恬淡自然的隐逸情怀。

对于这种精神家园的向往,碧泉先生在诗词中也多有反映。

朝中措

婺源晓起村

千年樟树绕村边,

风水小桃源。

童稚背书深院,

村姑剥笋堂前。

农家餐馆,

驰名特产,

味道天然。

微醉闲游古建,

静思耕读家传。

这首词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富于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晓起村是位于江西婺源的一座村落,在这里,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捣衣剥笋制茶,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不由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与诗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于其间流连忘返。

碧泉先生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丹青的写意技法,他并未全面详细地去点染晓起村的秀美风光,而是仅撷取了与他心目中桃源意象最为契合的几个典型景物作了寓情于景的淡墨勾画。

“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

”深院中小童的背书声为其所闻,门堂前村姑的剥笋景为其所见,这所见所闻在诗人笔下如此简约地勾勒出来,却让人悠然神往。

于词尾,诗人更是将他所感受到的桃源意象进行了升华——“静思耕读家传”,令人感慨的不仅是此地风物的恬静清逸,还有耕读家传的人文传承。

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尊重、热爱、研究本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碧泉先生自是当仁不让,前文中提到的《永遇乐·

西京怀古》一词中,诗人以“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作为诗眼的振臂一呼,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强烈渴望。

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能执著于古体诗词的创作,这本身已表明了碧泉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信心。

而能以古体寓新意,努力探寻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学道路,也是碧泉先生对“复兴”二字最好的阐释。

用典与文化积淀

用典是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

所谓用典,《文心雕龙》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一个精妙的用典,能以一词一字之力而尽千言万语之功,收到化繁为简、锦上添花的效果。

最脍炙人口的用典当属王勃的辞赋名篇《滕王阁序》,全文用典四五十处,不但言简意赅、含蓄有味,又将典故与作者眼前之景、个人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表达浑然天成,疏快流宕。

对于用典,碧泉先生也有他的看法:

“用典的关键在于精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简单地说,就是‘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以古之典寄今之意而不着痕迹,让人读起来自然天成,切不可出于卖弄而刻意为之。

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达到精准的效果,绝非朝夕之功。

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将典故用好、用活,不仅需要长期对历史知识的点滴积累,而且需要准确地把握典故的潜在内涵和感情色彩。

因此,诗词中的用典,是最考验一位诗词创作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的。

碧泉先生长期浸淫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他而言,准确用典并非难事。

他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准用典的妙笔。

例如:

七律

赴学有感

负笈羊城学求精,

英伦拾贝又一经。

康乐园中勤立雪,

牛津校里遽崇荆。

有心策论能济世,

无意诗书可怡情。

报国何须将相位,

神州处处竞峥嵘。

这首七律是碧泉先生于2005年11月初试牛刀创作的一首“处女作”。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

诗中有两处用典:

其一是“立雪”,此典出自《宋史·

杨时传》,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曾冒雪求见当时的名士程颐,程瞑目而坐,杨、游二人便在门外侍立。

待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这也是成语“程门立雪”的来历;

其二是“崇荆”,也称“拜荆”,典出《吕氏春秋》,秦始皇巡视碣石山,看到一个地方长着荆条,立刻下马跪拜。

李斯问其原因,秦始皇说:

“此岛所望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这两个典故皆形容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诗中颈联所写“康乐园中勤立雪,牛津校里遽崇荆。

”(康乐园代指中山大学)。

2005年,诗人参加中山大学与牛津大学合办的“广东省高级公务员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专题研究班”,学习时间一半在中大度过,一半在牛津。

诗人将自己比作虚心求教的杨时和嬴政来表明心迹,能有机会在这两所国际知名的大学求学,那份谦恭与求知若渴的心态,形容得恰如其分,甚是贴切。

又如:

太常引

参加预备役高炮旅军训

老兵新阵练操忙,

重着绿军装。

醉眼看斜阳,

人道是、清秋梦长。

当年行伍,

气吞万里,

壮志在疆场。

何必遣冯唐,

心知足、天高艳阳。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参加湛江市预备役高炮旅军训时的情景。

作为一名1973年入伍的老兵,退伍卸装已有三十年了,如今“重着绿军装”,参加预备役高炮旅的军事训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呢?

其中有感慨,有怀念,也有欣慰。

而今已到知天命之年,还能重温军旅生活,不免感概岁月如酒、世事如梦。

回想青年时,身在行伍,胸怀“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凌云壮志,满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干云豪情,令人追忆怀念。

至于退伍和后来的际遇,诗人却毫不遗憾——“何必遣冯唐,心知足、天高艳阳”。

这里使用了冯唐的一个典故,据《史记·

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为西汉人,曾向汉文帝申诉云中郡郡守魏尚的冤案,文帝遂遣冯唐为使,持节云中,命魏尚重新担任云中郡郡守一职。

自此,“冯唐”就成了朝廷起用人的使节的象征。

诗人说“何必遣冯唐”,表明对其在部队中壮志未酬并不遗憾,退伍回到地方工作,经过个人努力,也算事业有成,所谓知足长乐,心态旷达,的确值得欣慰。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有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碧泉先生是反其意而用之。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冯唐”典故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所用“冯唐易老”的典故稍有差异,汉武帝时,欲再次重用冯唐,而其时冯唐已年高九十,已不能再做使节。

因此,这样的济人危难、荐人起用的好“使节”不多了,才俊被举荐的机遇也少了。

王勃此典表达的是一种文人生不逢时的悲凉感慨,无论意思还是感情色彩均与本词不同。

这样的用典,确为诗词增色不少,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怀才不遇的悲叹,而是诗人旷达的洒脱。

能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活化活用,可见诗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运用自如的诗词写作技法。

用典有明用与暗用之分。

明用,多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

而暗用则是将历史典故化入自己的语言。

在诗词创作中,明用典者甚少,盖因格律限制,难度甚大。

能明用典而又不滞涩者,非但诗词格律要熟悉擅长,历史知识也要运用自如。

如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

游泳》一词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但严格按诗词格律填写,意思表达也准确流畅,确实堪称诗词明用典故的典范之作。

碧泉先生的诗词作品中明用典者虽不多,但从中亦能管窥他的诗词功力和文化功底。

毛笔怀古

有道善工先利器,

书法通灵凭笔力。

收回刀竹忆蒙恬,

散卓制,

毫齐备,

难忘宣城诸葛氏。

凿捺锥尖心管直,

转侧方圆波浪起。

浅深粗细采神飞,

浆易水,

剡溪纸,

墨饱笔酣肌俏丽。

该词首句“有道善工先利器”就是明用典,典出《论语·

魏灵公》: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处借以说明“事”与“器”的关系,要想写好书法,首先要对毛笔有足够的了解,要知道它的来历和用笔要领。

用在词首,开宗明义,并启出下句“书法通灵凭笔力”,引孔子之言解用笔之要,统领全词。

用典不生僻,语言浅明而涵义深刻,令人读之心领神会。

当然,用典也须谨慎。

由于用典确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功底,少数诗词创作者出于卖弄学识,极尽故作神秘之能事,大摆矫揉造作之姿态,凡诗必用典,用典必生僻,甚至用典失准,张冠李戴,大有“掉书袋”之嫌。

对此,碧泉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一向主张,诗词既然给人看,就应当让人看懂,这样,才能使读者明白作者的心境感受。

用典就应该自然明了,至于生僻的典故,仅“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方可用之,用了也应注明出处由来,方便读者阅读。

菩萨蛮

哀思

汶川处处埋新土,

黄泉多少冤魂哭。

何处问巫阳?

落花啼鸟伤。

天灾留瓦砾,

聊作千年纪。

举国祭亡灵,

祷声付笛鸣。

该词为碧泉先生于汶川大地震后寄托哀思所作,词虽小令,篇幅不长,却出乎真情,字字感人。

全词贯穿着浓浓的哀思,上阕写悼,对汶川地震的遇难群众之悲感同身受;

下阕写祷,寄托对灾区深深的祝福与祈祷。

上阕第三句有一典——“巫阳”,此典所用者不多,恐读者读之生涩难懂,故作注:

“巫阳:

战国时期著名的卜筮师,能知魂魄所在,善招魂。

屈原《招魂》中记录了巫阳招魂的故事。

”“何处问巫阳?

”即哪里能找到像巫阳那样善于招魂的人来招回那些遇难者的亡魂。

诗人用此典,非怪力乱神,而是骤遇如此灾难而哀思无所寄托,只好寄托在虚无的灵魂之说、巫阳之能上,唯如此,才能将诗人那种悲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积累·

思考·

观念

孔子在《论语》中说:

“学而不思则罔”。

不能从自身学习积累的知识中通过思考而提炼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取的。

因为知识的点滴积累只是量上的积累,只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博采众长而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独特观念,这才是学习积累的最终目的。

对于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思考、实践,碧泉先生在《领导干部学思行》一书中有这样论述:

“学,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精读、泛读相结合;

思,就是要勤思考,多做点笔记,多写些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在‘思’,是在分析、综合、提高;

行,就是把所学所思德知识深化为自己的工作思路,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高。

”这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这样的“学、思、行”之法也一直是他所坚持的方法。

碧泉先生的学识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可谓渊博,加之他的勤思与敦行,自然能从如海的知识积累中提炼出他自己的思想观念。

人生观

人生的价值何在?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现实中,有人“舍生取义”,也有人“舍义求利”;

有人“为名所累”,也有人“为情所困”;

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兼济天下”,皆因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碧泉先生穷五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价值思索,他的人生取向又是怎样的呢?

南歌子

读《吴越春秋》之西施

石洗清泉碧,

浣纱少女姝。

春香凝脂手红酥,

粉面桃花俏丽色沉鱼。

美女知多少?

芳名长久殊。

若无勾践欲吞吴,

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

在碧泉先生三十余首的《读史有感》组词中,题材以王侯将相、名臣先贤居多。

而像这首以古之美人为题材的却不多见。

既然是读史有感,对于西施的事迹,诗人当然不是看重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是感叹于她在历史中的“有名”。

“若无勾践欲吞吴,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

历史是客观而严肃的,绝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美貌而为其立传记载的。

倘若没有越王勾践复国吞吴的历史事件,而恰恰西施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想必历史里不可能有关于她的记载,无论她有多么美丽,也不过是位美丽的村姑,依然寂寂无名。

由此可见,诗人透过西施这位历史人物,是想表达他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人生,是碌碌无为还是有所作为,碧泉先生当然选择后者。

正如他常说的一样:

“人生在世,就要有所作为,要对得住历史”。

历史观

但凡阅读历史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发展的规律究竟是什么?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是汉武唐宗般的文治武功还是张良孔明辈的过人智慧?

也许,每个遍读史书的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青玉案

读《张文襄公全集》

《半山亭记》时年小,

探花榜、名声噪。

一代神童惊老少。

为官理政,

著文论道,

朝野称“牛角”。

铸钱开矿谋枪炮,

天下闻名“汉阳造”。

苦扫落红春已老。

大江东去,

危楼必倒,

香帅如何保?

张文襄公,即张之洞,谥“文襄”,人称“香帅”。

本词“起”写张之洞的“为学”,他十三岁中秀才,著《半山亭记》,称之为天才、神童并不为过,二十六岁中探花(廷试第三),其学识、智慧自是过人;

“承”写张之洞的“为官”,他早年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满腔抱负;

下阕先写他的历史功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大力推动民族工业,难怪毛泽东同志对他也评价甚高: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通观张之洞的一生,无论为学、为官、为政,均堪称封建时代官员的典范。

但诗人于“合”处却发出了“大江东去,危楼必倒,香帅如何保?

”的感叹,历史的前进并不会因为一两个历史人物的鞠躬尽瘁和过人智慧而改变,清朝末期的软弱无能、丧权辱国已注定了中国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虽有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的苦苦支撑,奈何“春已老”,“危楼必倒”之势已无可挽回。

碧泉先生在他多首诗词中均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历史无情有序”的历史观点,在此词中,他巧妙地运用张之洞过人之处与清朝必亡之势的反差,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这就是他对历史规律的看法,用现在话说,就是“唯物史观”。

文化观

什么是文化?

如何发展文化?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和长期从事文化建设的领导干部,碧泉先生将其一生对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付诸实践,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

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文化工作思路。

基于对文化的准确认识,对于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碧泉先生提出了“文化内生先进”的观点。

在理论层面,它阐释了文化自身具有的先进因子是决定先进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内因,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内生,文化内生是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层面,它强调发挥内因作用,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激发文化的自身活力,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

湛江市的“三文”活动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2008年2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了邓碧泉同志所著的《文化内生论》,该书系统详细地论述了“文化内生先进”这一观点。

因其在文化建设中取得成绩,他受邀到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作报告,介绍其“文化内生论”和“三文”活动经验。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对他的理论创见和工作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邓碧泉同志注意结合实际研究问题,值得肯定”。

少年游

雨中看芝蔼

相随细雨看村容。

垂叶滴花丛。

网球场外,

荷塘岸上,

遥看霭云濛。

高屋收藏名书画,

评点说真功。

百姓农家,

寻常巷陌,

文化有无中。

自2004年以来,碧泉先生致力于在湛江市大力推行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和举办农村文化节活动为内容的“三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首小令,就是他于2006年考察特色文化村创建情况时欣喜而作的。

词中自然融入了他对文化的理解——“百姓农家,寻常巷陌,文化有无中”。

文化在哪里?

不在先贤大儒的文章中,也不在汗牛充栋的书本里,它就在我们身边。

对于文化的涵义,碧泉先生在所著的《文化内生论》中有这样的描述:

“文化是有意识的内容,无意识的传播,潜意识的作用。

”文化就是人的活法,它并不是一种深奥的理论,它似有似无,只要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中无所不在。

全词的诗眼“文化有无中”,不但将文化这一特质阐释得准确精到,更充满了诗人的辩证智慧,确是妙笔佳句。

社会观

对社会体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中国传统文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从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的追寻;

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