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精编版Word下载.docx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精编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精编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此反复,难有建树。
北大的季羡林教授接受采访时说:
我做了北大几十年的西语系主任,就如同是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不断搞改革,今天搞一个名堂,还没开好头,一个新名堂又来了。
如此反复,一个领导一个法,下面的思想自然混乱。
这话真说到我们的痛处。
政治上,1950年代学苏联,苏联的一切都是好的;
58年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60年代反修,苏联又被批得一无是处;
文革时代不堪提及;
文革之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提是否妥当,谁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回头想想,只为GDP,也带来许多弊病;
正因如此,如今新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谐调发展。
政治上如此,教育上也是如此,许多当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如今想来是大笑话。
58年搞“教育革命”,教育路线是“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学扩招到了可笑的程度;
文革后推荐上大学;
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有几项“大举措”:
一窝蜂地搞标准化命题;
一窝蜂地搞目标教学;
一窝蜂地提“人民教育人民办”——这是平度的经验——这种提法把政府对基础教育应负的责任推了出去,使得如今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连非洲的乌干达都比不上;
后来又搞素质教育,还编出“应试教育”这个词,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论述百年中国教育的文章,作者认为,49年之前的五十年,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49年之后则是失败的,到如今,世界先进大学没有了,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了。
我们的教育一直不正常,在哪里犯了错误?
——在教育常识上犯了错误!
所以,今天,我要说:
教育,要回归常识!
我主要讲四个问题:
1.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2.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4.多搞点校本教研,多写点教育叙事。
2、立人与立心
第一个问题,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谁也会说,可我问你:
“人是什么?
怎样才能称其为人?
”这点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
在农村里,谁不孝顺爹娘,人们会说:
“这人没有人味。
”那么,人味又是什么?
做人要有人性,要有良心,人性良心又是什么?
从何而来?
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许多美好人性的养成和我们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写的是河南一位姓张的女班主任,现在想起这篇文章来,我还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张老师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讯中仅写了四件小事,第一件写的是她和一位贫困学生的交往。
那个学生来自太行山区,家境贫寒。
张老师发现他有两个奇怪举动,一是从来不与其他学生一起吃饭,二是洗脸总是到水管接水,洗完后也不擦。
天渐渐变冷了,有一天,张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条崭新的毛巾,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学生激动地哭了,说:
“张老师,因为家里穷,我从来没有条毛巾来擦脸,您是第一个发现我不擦脸的老师!
我吃不起食堂的饭,只好在吃饭时间忍饿出去。
”张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之后就对他多了一份关心。
这位同学后来在高考中因意外事件落榜,回到了老家。
张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盼着他来信,可是,左盼右盼,竟然一封信也没收到,“怎么会事?
出什么事了吗?
”张老师想。
半年过去了,张老师突然收到了来自太行山内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拆开后一看,是厚厚的一沓信,信中说:
“老师,我毕业后,每周给您写两封信,但我没有勇气发给您,因为我没有考入大学,给您丢脸了。
现在我鼓起勇气把所有的信寄给您。
您的恩情,我无法报答,我记得你爱养花,窗台上总摆着几盆花,我惟一的愿望是化成露珠,凝在您的花上!
”没有读完,张老师的泪珠便流了下来,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它对一个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
去年(2004年)发生了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家里也很穷,他进监狱时,看着自己的狱服,说:
“这是我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一个贫困生在学校、社会中受尽歧视,不满终于积成仇恨,酿成血案。
我想,如果马加爵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位像张老师这样的人,他就不至于走上绝路。
有些细节看上去离教育很远,实际上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件事,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事。
张老师让自己班的学生与解放军前线某连队结成对子,通了一年的信,突然一段时间前线没有了回音,几个月后,一个青年军官来到学校,找到同学们说:
“我是连队的指导员,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给你们回信了。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沉痛的消息,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全连队的战士们不幸为国捐躯了!
”话音未落,全班同学抱头痛哭。
张老师说,经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同学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还有一位同学,没考上大学,却善于经商,成了大款,有一次回校探望张老师,说:
“张老师,中午我留在您这里吃饭,请您为我做当年你常做的青椒炒肉丝,下清汤面吃——我是所谓的大款了,有好饭吃,有好房住,但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您炒的青椒肉丝。
”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享受了当年的“美味”。
临别时,这位“大款学生”对老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
“张老师,我希望您能继续做班主任,能多做一天就多做一天;
您多做一天,社会上就多一些有良知的人。
”
这几个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为什么要讲?
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触及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爱,就是一切。
”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如果没有爱心,人会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可怕。
有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着: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见到的情境:
毒气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杀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美丽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
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
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有其价值……”
真的,不是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的素质就越高。
我们曾经在青岛举行过一次会议,请企业家谈谈职业教育。
会前我想,企业家一定会要求学校教好专业技术,没想到他们众口一词:
高学历不等与高素质,职业道德最重要!
企业家们说,我们提这个目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如果我们做教育的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违背了教育常规。
有人会问:
不是经济社会吗?
在这个社会,谈人性,谈诚信做人,这些还有用吗?
我认为不但有用,而且永远有用。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老板——即使他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迹的,当他选人的时候,他首先会选那些做人到位的员工。
我们平时进行德育教育,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
如果我们结合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注重这些细节,言传身教,孩子不会不接受。
一个人的素质,说起来很虚,但又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行为,比如说话,都要注意,做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
素质表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上;
北京某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去应聘,单位没有组织考试,只是每人给端了一杯水,只有一个女生站起身来道谢,最后单位只录取了这位女生。
素质也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语中;
提到说话,就想说说青岛话,“家丑不怕外扬”,青岛人说话毛病太多了。
从农民到机关干部,说话都带口头语,满口脏话自己还不觉。
我发现一个特点,在山东就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区这种毛病最严重,其他地方这类脏话很少。
不要以为沿海经济发达,人的素质也就高。
其实,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文化根基,不文明成了习惯,成了特色。
青岛这个毛病不改,想建国际化大都市很难。
做人教育到位,学生便获得了动力。
学生为什么做事没有动力,正是因为做人的教育没有到位。
这里说的做人的教育,不是要树立什么理想,那些没有用,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
解决学生没有人生动力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教育:
一是以人生教育为支点,解决人生动力问题。
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不考虑,家长老师也从来不教育,或者教育显得假大空,没有效果。
其实,人生教育很生动,很丰富。
给学生指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魏书生提倡学生去读名人传记,名人的生命轨迹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坐标。
我在高密一中听过语文课,看过他们的语文实验室,我说:
你们的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造人!
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我看过高密一中一个学生的读书心得,他说: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最欣赏诸葛亮舍战群儒一段,他镇定自如,从容不迫,这才是栋梁之才。
这样的人才如今不多了,我想做这样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对着墙壁去演讲……”你看,人一旦有了动力,有了人生坐标,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人生教育的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到诸城一中参观,发现他们的宿舍文化极得人生教育的妙处。
看到他们的宿舍都有一个名字,男生有“状元居”“超然居”“博雅居”等,女生有“慧心居”“雅静居”等。
墙上挂有横幅,有自己写的,有前面舍友留下的,从条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境界。
我又翻看了学生关于宿舍命名的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宿舍命名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名字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肯重要的,看名字就知道命名者的涵养与境界,命名过程就是确定人生坐标的过程,命一个名,比语文教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作用大的多。
这么一个小活动,我感觉涵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燃点,解决动力问题。
艺术教育不是指美术课、音乐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生命的原动力。
人死亡的标志,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枯竭,对世上的一切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已经死亡了。
艺术惟美,知美则性善,性善则行端;
艺术主情,情动则神弈,神弈则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爱美,人就会进步。
龙口南山集团的老总,小学毕业,最后做成大企业,我问当地人:
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他们回答我说:
人家这个人,过去家里很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种自留地,不管种什么,都比别人家收成好。
我就明白了——小处追求美的人,干企业时自然也要干出个花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人就怕不动心,不动情,一动情很多事就好办了。
作文写不好,不仅是表达方法的问题,更是思想感情的问题,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当然写不出好文章。
同样,一个老师,教学好坏,也不仅是教学法的问题,主要还是精神状态的问题。
同样一节课,你照着教学录象上,也上不到特级教师那个水平;
同样一个人,上同样一节课,也会时好时坏。
不解决“情”,只谈“法”,就没有动力。
老师如此,学生更如此。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最高的境界,都是艺术教育。
不仅文化课如此,连体育课都是这样,做操就是艺术教育。
我常对体育教师说,如果体育教师能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你就是很伟大的体育教师,这不仅是健身问题,更是气质情操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才是富有魅力的,她解决了人生的动力问题。
3、自我教育
再讲第二个问题,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不是接受命令,而是自我修养,这是教育最核心的东西。
这句话听上去很虚,实际上很实。
怎样转变呢?
很简单,我举一个例子。
到昌邑一中考察时,校长很骄傲地告诉我,学校25年来没有一起犯罪现象。
怎么做的呢?
学校没有刻板地进行教育,只是搞了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胸前挂一个“自我承诺牌”,上面写着校训:
明礼诚信,遵纪守法。
这个牌并不是强迫学生挂,你愿意挂就挂,不愿意挂就不挂。
给他这个选择的权利,挂牌,就是对自己提高要求,就是自我教育。
其实人人都是上进的,最后大家都自觉挂了牌。
这样的例子很多,临沂一所学校,每个班都有名字,有“诚信班”,有“博采班”,也有直接用班主任名字命名的;
每个班还有自己的班歌、班训、班徽,这些都是学生设计的。
每个班前都有自己做的展示牌,上面除有以上内容外,还有班级的“明星人物”,还不定期地选出班级的“形象大使”,这样就把接受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就主动了。
比如写字,每个人花在写字方面的时间太多了,为什么还写不好?
其实只要老师写好了,就会带出一批小书法家。
有个小学教师布置学生写生字一百遍,学生为了写得快,先写一个偏旁,再写另外一半,怎么会写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展示出美,学生会主动去追求。
前段时间搞“减负”,我觉得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负担。
负担轻重不在于上多少节课,而在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不愿学习,一节课都是负担。
有位著名的教师,大概是魏书生老师,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次考试,学生考了59分,找老师通融,一般老师可能或者坚决拒绝,或者随便给分,但魏老师不这样,他说:
“我可以给你加1分,但这是借给你的,将来要还的,而且还有利息,今日借1分,下次考试还10分,你借不借?
”学生思量了半天,咬着牙借了下来,结果在下次考试中,这名学生考了88分。
学生处在自觉状态,成绩提高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做法似乎很简单,但却可以“点石成金”,如果对教育缺乏境界,你就永远想不出这样的方法。
4、把简单事情天天做好
第三个问题,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高密教育局李希贵局长(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说的,他在高密四中的时候,别人问他工作有什么诀窍,他说:
“没有诀窍,我们的秘密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教育上的事说简单很简单,说不简单也很不简单;
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很不简单,但同时又很不简单。
如果一位老师能塌塌实实做一件事,就很了不起。
比如能让孩子写一笔好字,能让小学生背300收诗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如写日记),能给学生上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课,都很了不起。
本来简单的事,我们却很少有人做好。
所以,教育不要搞名堂,按教育常识扎扎实实地做,做好简单事情才是真理。
语文做了多少次教改,但语文教学绝对离不开“多读,多背,多写”,离开了这些,就都是骗人的。
当然这里也要深入研究,比如小学读什么书,中学读什么书,但我不相信不读书的人会素养,我58岁了,走路还都要背点东西,没有这些积累你不会有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由语文、艺术素养决定的。
人文知识积淀多了,人就到位了,管理也就“简单”了,上层次了。
这些东西,很简单,很平常,但长期以来没有人去做,却整天地云山雾罩,搞了许多名堂,把教育搞得很虚。
5写点教育叙事
最后谈谈学校给我提的要求,谈谈校本教研和教育叙事。
许多学校提到“教科研兴校”,但什么是教科研?
建个实验基地就是了?
有个国家课题就是了?
有用吗?
不过就是为了挂个牌,很多课题立项后半年就出科研成果,数字能具体到小数点后五位数。
我的看法是,在第一线,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从解决中得到一点感悟,这才是真正的经验。
难题本身就是课题,想出办法解决了,你的这个课题就有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家,写的都是一线的东西,没有什么概念的推理——真正的教科研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教育叙事的写作,教育叙事包括德育叙事、教学叙事、管理叙事等,教职员工都可以写,写法很简单。
内容大致如下:
你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什么事,怎么解决的,经过怎样的过程,取得何种效果,从中有何感悟。
至于写法,不要求从理论到理论,笔法不限,记叙也好,散文方式也好,都行。
散文笔法也是一种教育叙事。
我中学时遇到一位校长,他没和我说过一句话,但他影响了我一生。
首先是他的仪表,一年四季,他都穿一套海军服——他是复员军人——夏天也系着松紧扣;
他少言寡语,常常在学校内低头沉思,校训四个字:
快、静、齐、准;
他很有艺术素养,每天早上绕校园转一周,再到校园旁边的小树林中拉手风琴。
当时我想:
这,才是军人!
这,才是男子汉!
我也要做这样的人!
我把着件事记下来发表,这也应是教育叙事。
教育改革要解决教师的素养问题,素养提高了,教学能力自然提高,“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个人素养不提高,什么法也没用,个人素养提高了,怎么教育学生都有效果。
解决教师的素养问题,一是要读书,一是要写文章。
大家时间紧,但一年好好读一本书总可以吧?
一年写一篇文章总可以吧?
我相信诸位会从中得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