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5032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8中国近代文明Word版含答案高考必备Word下载.docx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试题解析】材料中“一个文化运动”“中国人的文艺复兴”是指新文化运动,材料是讲“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

材料是讲“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没有涉及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故B项错误;

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半途而废”相符,故C项正确;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材料中“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半途而废”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

西城期末)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十年,它既是国民政府相对有较大作为和建设的“黄金十年”,又是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抗争的十年。

这应指的是(  )

A.1912~1921年    B.1922~1931年

C.1928~1937年    D.1938~1947年

【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试题解析】1912—1921年主要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北洋军阀统治,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它既是国民政府相对有较大作为和建设的“黄金十年”,又是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抗争的十年”可以判断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应为1928—1937年,故C项正确;

1938—1947年属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故D项错误。

5.(2016·

东城期末)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于1940年发表社论,“军民合作是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华北广大土地,简直无分前线与后方。

”该社论评论的是(  )

A.百团大战    B.远征缅甸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知识点】抗日战争

【试题解析】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开展百团大战,与材料中“1940年”“军民合作……华北广大土地,简直无分前线与后方”相符,故A项正确;

缅甸与材料中“华北”不符,故B项错误;

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与材料中“1940年”不符,故C项错误;

发生于1938年,与材料中“1940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6·

西城上学期期末)下图是浙江省杭州市的“血园陵”,这里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这座陵园见证了(  )

A.黄花岗起义失败    B.武昌起义的成功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长征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国民革命

【试题解析】1911年黄花岗起义,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故A项错误;

1911年武昌起义,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故B项错误;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相符,故C项正确;

1934年长征开始,是国共内战的表现,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7.(2016·

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某一著名华侨曾有感悟:

重庆“虚浮乏实,绝无一项稍感满意”;

延安“勤劳简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富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

”这段感悟应该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试题解析】北伐战争发生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先是广州为革命中心,后来迁到武汉,与题干所述地点无关,故A项错误;

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政权在南京,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而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在延安,并且实行民主措施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阶层,故C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中心已经迁回了南京,故D项错误。

8.(2016·

东城上学期期中)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事实能够支持这种说法的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放战争

【试题解析】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①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意味着近代史的终结,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2016·

东城上学期期中)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主要依据这里(  )

A.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试题解析】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故A项错误;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南昌,故B项错误;

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正确;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延安,故D项错误。

10.(2016·

西城期末)梁启超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综其大纲,不出二端:

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

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该材料可为研究哪一历史事件提供素材(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

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得出主要侧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发展经济,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特点,故A项正确;

百日维新主站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外来事物,故C项错误;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尝试,最终失败,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6·

昌平期末)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    

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    

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义和团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试题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A项正确;

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是洋务运动,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不是最早,故B项错误;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主要体现了反帝,故D项错误。

12.(2016·

东城上学期期中)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体现了要进行思想革命,与推翻袁世凯、反对尊孔读经没有直接关系,故A.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2分,第15题10分,共52分)

13.(2016·

西城上学期期末)(20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

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

(8分)

素养二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的中国军。

这样,所谓“七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2)比较以上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4分)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2分)

素养三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

 

(3)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

结合所学,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适当的题目。

(6分)

第一部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

【知识点】抗日战争;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时间排序,得出图1(1949年)、图6(1954年)、图5(1979年)、图3(2001年);

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图4巴黎和会,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外交,不符合主题中的“现代”,另外,中国虽然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图2不结盟运动不符合主题的“现代中国外交”,所以图2和图4不符合主题要求。

(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中“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得出,一方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否定历史,据材料二“日本军突然地攻击的中国军”得出另一方则基于史实,承认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不同的价值观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三中图二的“裂痕”,结合所学得出,二战结束后,欧洲陷于美苏的全面“冷战”对峙中,虽然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加剧了紧张的局势,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或:

二战后,欧洲国家联系日益紧密,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图中的裂痕表示关系正在愈合);

据材料三中图三“欧洲联盟标志”,结合所学得出,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走向统一;

第二小问题目,根据图片中“混战”“裂痕”“欧洲联盟标志”,结合所学得出,“从战争到联合”或“从分裂到联合”。

【答案】

(1)符合主题的时间排序:

图1、图6、图5、图3。

(2分)

挑选理由:

“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的中国外交发展历史,图1、图6、图5、图3符合这一主题要求。

(2分)图2不结盟运动,中国虽然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

(2分)图4巴黎和会,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外交,(2分)所以图2和图4不符合主题要求。

(2)不同:

一方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否定历史;

(2分)另一方则基于史实,承认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原因:

不同的价值观,使编写者对事实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3)第二部分:

二战结束后,欧洲陷于美苏的全面“冷战”对峙中,虽然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加剧了紧张的局势,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或:

图中的裂痕表示关系正在愈合)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走向统一。

“从战争到联合”或“从分裂到联合”。

(开放性试题,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14.(2016·

海淀上学期期中)(22分)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

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

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

“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6分)

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

“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

“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国的田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

(10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可知背景是财政危机;

王国问题解决;

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一“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可知作用有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可知作用是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

税的一种方式“可知作用是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第一小问调整,从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可知宋代调整的政策是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可知调整的政策是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农业发展状况和经济中心完成南移的史实可知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可知原因是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3)分析图表可知按照赋税结构变化可分为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后至清末三个阶段,结合这三个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的史实说明这三个时期赋税结构的演变,然后概括性总结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迁。

(1)背景:

财政危机;

王国问题解决。

(每点1分,共2分)

作用:

打击商人的势力;

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

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

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每点1分,共4分)

(2)调整:

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

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一点2分,两点3分)

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

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3)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相关因素两点),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

(结论)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时段),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

(相关因素三点)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

甲午战争后至清末(时段),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相关因素四点)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税收结构的变化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兴起、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抑商向重商的转变。

(概括性结论)

评分说明:

8—10分,有合理的概括性结论,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6—8分,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较充分。

4—6分,划分阶段,有明确的结论和相关的论据

4分以下,列举了相关的史实和论点,但结构不清晰。

15.(2016·

海淀上学期期中)(10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

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

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

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

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

(4分)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2分)

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

)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

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4分)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维新思想;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一“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可知观点是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从“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

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可知观点是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从“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可知观点是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

第二小问评价,结合韩愈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知,其观点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是错误的。

(2)相同点:

从材料二“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材料三“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从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和材料三“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可知相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

不同:

从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可知黄宗羲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是出于传统思想,从材料三“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知谭嗣同的思想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

(1)观点:

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

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

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评价: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分)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