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4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docx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及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绪论至第一章)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5分)

  1.运用社会交往规则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

  2.口头书面话语书面的符号

  3.语言获得语言学习语言教育

  4.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

  5.音位语素词句子

  6.独词句的出现从独词句到双词句

  7.语音词汇语法

  8.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9.语言观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

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

  ④学好口语,提高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打好基础。

  

(2)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现象,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3.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

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4.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能分离。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语言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进程难以进行,思维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从表达。

  5.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约定俗成”的含义:

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就对人们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接受它,如果破坏约定擅自更改,就必然遭到社会的拒绝。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6.第一,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这些单位互相影响。

  第三,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往往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

  7.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

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

  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这种理论这种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

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语言后,就会利用这种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学会了具体的语言。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8.

(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

语言中各要素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的不同;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有影响。

  ②教育的差异。

  

(2)成人语言观的影响

  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论述题(共10分)

  

(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首先,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种种语言模型,足以用来选择。

只有那些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模仿的模型,才会被有意识地挑选上,并被不断地加以模仿和练习。

其次,与此同时,儿童将语言模型稍加改动,增添、减少或变换个别语言单位,作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的创造性和变通式的模仿,正是儿童主动参与语言构建的过程。

此外,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儿童对语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语言模型也会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

这就是儿童对语言环境的反作用力。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每个儿童所依托的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既有的经验和语言的积累使得儿童在交往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

特定的语言习惯显现其语言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语言使用的句式、词汇、口头禅甚至是语调体现出来。

除去语言表达的形式的个性化之外,语言内容同样呈现出个性色彩。

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话题的偏好、句式的选择都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也各有不同。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语言本身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语音和语义是必须结合在一起学习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同时,语言的学习也和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的成长成熟通过语言的成长成熟表现出来。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过程。

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会经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等过程。

(第二至三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前言语言语发生

  2.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3.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

  4.口语词汇数量词类范围对词义理解

  5.包含的语词数量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6.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7.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8.教育目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特点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6.17.√18.×19.×20.√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1)单词句阶段:

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

单词句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想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

  

(2)双词句阶段:

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

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

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词量增加: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

  (5)疑问句增多:

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

  (6)接尾策略:

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

  (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

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

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2.

(1)选择适龄的读物;

  

(2)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3)读书给儿童听,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4)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共读;

  (5)善用故事录音带;

  (6)采用多种参与形式。

  3.

(1)前图书阅读经验

  ①阅读图书的基本技能;

  ②会听成人朗读图书中画面的配文,能根据图书中故事情节,回答成人提问;

  ③养成喜欢阅读和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2)前识字经验

  ①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来

  ②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并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系统可转换的经验。

  ③知道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经验。

  (3)前书写经验;

  ①汉语文字的独特书写风格。

  ②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初步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笔来书写汉字。

  ③初步尝试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写自己的名字。

  4.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有计划”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1)根据语言教育目标来选择教育内容。

  

(2)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教育内容。

  (3)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1)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

婴儿最初掌握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周围语言环境的模仿而获得。

婴儿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亲和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内容丰富性,给婴儿提供模仿的榜样。

成人要多跟孩子交谈,用规范正确的发音、丰富正确的遣词造句、生动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

  

(2)培养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

看、听、说、练是全面提高儿童语言水平、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多看。

一方面是带婴儿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观察各种事物,形成语言发展必需的感性经验。

另一方面,让婴儿通过看图片、图书、电视、电影等获得现实的语言知识。

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语言知识,婴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②多听。

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口语的先决条件。

学习语言,必须先学会听。

可以有意识地让婴儿听歌曲、故事、童谣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与婴儿交谈时,有意让婴儿倾听别人讲话。

  ③多说。

成人要想方设法创设婴儿说话的环境,利用一切机会,随时随地与婴儿交谈,鼓励婴儿说话。

让婴儿无拘无束地说,是促进婴儿语言发展重要方式。

  ④多练。

早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学习说话。

这就必须让婴儿多练习,采用多种方法反复练习,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3)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期阅读是发展婴儿语言的重要手段。

文学作品为婴儿扩展词汇、丰富语言内容奠定基础。

可以从小激发婴儿阅读兴趣,养成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并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让孩子感受和理解作品语言、情节,还可以集体开展早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