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356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概要Word文档格式.docx

汇率的变动可能会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

而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很重要。

本文通过多个方面考察过去几次汇率微调在短期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汇率改革给我国外贸行业和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而研究出应对汇率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Abstract

July15,2005,Chinabegantoimplementamarket-based,withreferencetoabasketofcurrencies,managedfloatingexchangeratesystem,with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economicisstrength.RMBisfacedwithmoreandmoresevererevaluationpressureintheinternationalmarket.AfterthereformofRMBexchangeratesystem,themoremarketabilitymechanismwillincreasethechangeoftherate.Toourcountry,thiswillnotonlyinvolvethechangeofRMBtoothercountries’currencyvalue,butalsowillaffectourforeigntrade.

Changesintheexchangerateofforeigntrademayhaveanimportantimpactonthebalance.RMBexchangeratechangesarecloselyrelatedwithChina’sforeigntrade.Andforeigntradeplaysanimportantroleinourcountry’seconomicdevelopment.Soitsveryimportanttoresearchexchangeratechangesforourcountry’sforeigntrade.Byvariousinvestigatingthepastexchangeratechanges’influencetoourcountry,Analysisthenegativeandbeneficialeffecttoourcountry’sforeigntradeofexchangeratechangesandthentostudytheexchangeratereformstrategies.

Keywords: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环境下,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元兑换他国货币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的职能。

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汇率以达到平衡对外贸易收支的目的。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汇率的变动对外贸的影响越发显著。

从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1994年人民币确立以市场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到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再到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更具灵活性,可以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

我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

2006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每一次大幅度调整都与进出口贸易状况有密切联系,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我国的贸易发展状况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于人民币汇率定位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全球贸易平衡、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开展对的。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政策讨论出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还将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增大。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从开篇理论来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通过研究内容与方法、材料来引导论证,考察我国外贸与汇率变化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

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分析问题和论证观点,从理论上推导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通过实例来分析,考察是否有因果关系,最后得出分析结论。

论文会借鉴、吸收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当中可能会有不妥、疏漏或者未完善之处,恳请指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目录

第一章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二节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综述

第二章我国各阶段汇率调整对外贸影响的历史回顾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人民币汇率安培的演变过程和现状

⑴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⑵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第二节中国各阶段汇率调整对外贸的影响分析

⑴相关汇率概念及测算

⑵中国各阶段汇率调整对外贸影响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路径

⑴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⑵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⑶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⑷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第二节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与建议

⑴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考虑英镑的影响

⑵加强东亚货币合作

⑶加快出口产品的产业升级

⑷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⑸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第四章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第一节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过快增长,刺激进口增长,缓和国家贸易矛盾

⑵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刺激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⑴在一定程度上消弱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利于引进外资

⑵影响部分地区民生利益问题,冲击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第一节人民币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第二节人民币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⑵减少进口

附:

结论

【参考文献】

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从现有理论文献看,有非常多的经济学家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对它进行的深入的阐述。

重商主义者托马斯·

孟指出汇率变动会影响贸易差额的变化。

他认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是于外人有损而于我们有利的。

”不过历史条件的限制,托马斯·

孟未能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数量的影响。

1752年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提出价格-现金调整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出现逆差,该国的国际储备下降,故本币供给减少、本国价格水平降低,这样就使得本国商品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并改善贸易收支。

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则相反。

他还认为汇率变动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调节贸易收支。

大卫·

休谟的价格-现金调整机制和汇率变动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贸易收支的论述,对后来的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贸易收支自动恢复均衡的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

然而价格-现金调整机制是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下的价格调整还依赖于贸易国间的进出口弹性,并因进出口数量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反应而有效。

汇率变动的弹性分析法是马歇尔的弹性理论建立后形成的。

弹性分析法指在收入不变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调整的作用。

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贸易收支。

马歇尔运用弹性理论初步分析了国际贸易问题,但是这些分析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勒纳对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汇率下降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当供给具有完全价格弹性时,货币贬值的调节效应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只有当贬值国进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贬值才能有效地改善贸易差额。

琼·

罗宾逊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则要看其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当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远远大于1,则该国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效果明显,否则影响效果就不显著。

那么本币贬值后贸易收支改善的时间效力能持续多久呢?

本币贬值后出口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本币贬值使得外国进口商的进口价格下降,而本国产品的国内价格不变,所以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时效,取决于本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与速度。

不过马歇尔-勒纳条件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前提,即出口国或货币贬值的国家必须是一个小国(出口量很小),从而不会影响到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规模,不会把其他国家或地区供给的产品“挤出”市场。

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就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当受到“挤出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变动直接或间接与货币贬值国家相联系时,这种“挤出效应”又会产生新的影响,即经济的传递效应又会反过来影响货币贬值大国的出口规模,进而抵消因货币贬值带来的积极影响。

罗宾逊的货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观点,放弃了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进出口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有密切关系。

这就是“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a.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b.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c.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d.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从以上四个公式可以看出,所谓弹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时滞理论描述了在弹性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由于贸易合同调整的时滞,贸易量对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化调整缓慢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

J曲线效应理论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调节又一个时滞,从外向和内向实际汇率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汇率变动后的一段时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贸易收支先表现为一个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过程,然后汇率变动的正向效果才会反映出来。

以字母J来象征贬值后的贸易差额的动态变化,所以在短期内这个现象被称为J曲线效应。

梅奇将货币贬值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合约货币阶段,汇率汇率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上,制约贸易收支的因素存在这明显的差异。

在合约货币阶段,合同标明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改变,这是因为这个阶段所执行的合同都是原先签订的。

如果贬值前进出口支出大于出口收入,贸易赤字会进一步扩大。

传导阶段合同标明的价格变化而数量不变,这是因为这个阶段开始执行的是贬值后新签订的进出口合同,这部分新合同的进出口价格会因为编制进行调整,而进出口数量却由于进出口的供求粘性还不会改变。

在数量调整阶段,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都因贬值而变化,这时候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正常效应开始得以挥发。

20世纪50年代亚历山大首先提出吸收分析方法。

亚历山大认为总弹性不固定又不可测,只能用于事后分析,所以他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而采用收入和支出来分析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吸收分析法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相对于弹性分析性而言,它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对贬值的反应。

亚历山大认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来影响贸易收支。

他认为贸易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贸易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与收入过大。

只有当一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下,该国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贸易收支。

如果一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状况下,那么货币贬值只能导致物价上涨,而无助于改善贸易收支。

因此货币贬值能否有助于贸易平衡的恢复取决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还是非充分就业状态,两种不同状态的作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吸收法强调贬值状态下国内商品价格、产出和收入对贸易的反馈效应,所以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机制,但是汇率的变动对真实经济只存在微弱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元贬值而美国的贸易收支却无法改善,1980-1985年美元攀升,美国赤字却没有攀升,1985-1987年美元持续贬值,美国赤字无改善反而增加。

这些现象用前面的理论都解释不通,便出现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说明,通过汇率变动来改善贸易差额的效果是有效的。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收支,而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对此的有关论述。

重商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并把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一国的社会财富。

其认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是于外人有损而于我们有利的”。

因为压低本国汇率后,本国在对外贸易终究可以用少量的外币去购买外国商品而外国人却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币来购买本国商品,从而使更多的国币流入本国。

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是由马歇尔、勒纳、梅茨勒等人在国际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建立之后逐步完成的,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货币贬值实际上等于对国内出口实行补贴,对进口加以征税。

在马歇尔-勒纳的条件下,扣除的增长率上升,进口的增长率削减,贸易收支从而得到改善。

然而,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成立的,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仍取决于其进出口数量的调整,弹性分析法指明了汇率变动平衡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并将贸易条件效应纳入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分析中。

然而弹性分析法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随着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

吸收分析法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对贬值的反应。

该理论指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进一步影响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即国内经济是否处于非充分就业。

如果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那么贬值不但不会改善贸易收支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只有当国内的边际吸收倾向小于时,货币贬值才能引入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吸收分析法强调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国内产量和收入对贸易存在的反馈效应,故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

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问题。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特定的经济环境为前提来进行。

各项研究对于其限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的相关关系做出了较为详尽准确的描述,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各自产生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上的差异,例如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决定因素的改变,都会使得前期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当前问题时受到局限。

对于该问题的分析,最为著名的就是前文介绍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性”。

这类分析的重点在于国际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更具体地说,就是贬值是否能改善国际贸易收支。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年)

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

由于当时的物价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

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就是“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1美元=1.5元人民币。

从1981年1984年底,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元人民币;

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元0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

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相近。

1984年外汇牌价1美元=2.7963元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年)

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

1985年我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

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

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的认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物价飞速上涨,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

在此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做了相应持续下调。

1995年8月21日,1美元=2.90元人民币;

10月3日在此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

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

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1美元=3.7036元人民币。

1989年12月16日,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元人民币。

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在此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年)

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

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

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年)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

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5.80元人民币;

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8.7元人民币左右。

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实行单一汇率,1美元=8.70元人民币。

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账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

1996年7月,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

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宣布:

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央行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

中国坚持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

同时,还积极才去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算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16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

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进条件。

一、相关汇率概念及测算

在分析中国各阶段汇率调整对外贸影响之前,先了解三个与汇率有关的概念:

⑴名义汇率,也可以称为双国汇率。

它是一种货币以另一种货币为基础的价格,可以表示为本国货币的外币价格,也可以表示为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名义汇率通常可以在报纸上查到,而且通常有一个买价与卖价的差价。

就是现实中的货币兑换比率,它可能由市场决定,也可能由官方制定。

⑵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与一组选定国家双边名义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