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2778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讲义1Word文件下载.docx

1:

设线圈4边为ABCD,其两端引线的下半部(AB端)被刮去绝缘漆,当其与铜制支架接触可以导电而使线圈通电。

电流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如图所示,可以判断CD段受力垂直纸面向里,AB段受力垂直纸面向外。

从左侧看,线圈逆时针转动。

2:

线圈转到水平位置(AB前、CD后)时,线圈两端引线的绝缘层与铜支架接触,线圈中没有电流通过,线圈利用惯性继续转动。

3:

线圈转动到竖直位置,线圈中没有电流通过。

线圈仍然依靠惯性转动。

4:

线圈再次转动到水平位置(CD前、AB后)时,线圈两端引线被刮掉漆皮的部分与铜支架接触。

线圈中有如图所示的电流通过。

线圈受力如图从左侧看,线圈仍逆时针转动。

二、所需器材:

1、材料:

0.5mm漆包线2米,1mm铜线0.2米,永磁体1块,双面胶1块,200×

40×

30木块1块,木螺钉2只,绝缘胶带1卷。

2、工具:

尖嘴钳、螺丝刀、剪刀、小刀、直尺1把,铅笔1支。

3、其它设备:

串联有限流灯泡的3V直流电源1个,带鳄鱼夹的连线2根。

三、制作步骤

1、用铜丝制作2个支架,注意2个支架是对称的,然后按图上尺寸在木块上固定两个支架;

图1支架弯折步骤

图2支架固定位置

2、将0.5mm漆包铜线在木棒上绕成线圈,两头各留出3厘米左右的线头,将线圈整形,用胶带缠紧固定;

图3线圈绕制形状

3、将线圈的引线平放在桌子边缘,让线圈平面垂直于桌面,刮掉2端线圈引线上面同侧半圈的绝缘漆;

4、磁铁用双面胶粘在线圈正下方的木块上,把2端刮掉半圈绝缘漆的线圈架在支架上,将串有小灯泡的3V直流电源通过导线与2个支架相连,使电源、小灯泡、支架、线圈组成一个串联电路;

5、观察通电时(小灯泡点亮时)线圈的转动方向,然后顺着其转动方向轻轻推一下线圈,小电动机就转动起来了,可以观察到小灯泡会不断地闪亮。

注意事项

1、由于是无换向器的简易直流电动机,一般需要用外力推动以获得一个初始转速,旋转方向可试一下,顺时针不行就逆时针。

2、磁铁与线圈距离不要太远,一般控制在2~4mm之间。

简易直流电动机装配图

实验六上升轮轴制作

四、

原理

用力以F拉轮轴外圈的拉绳,通过同轴轮轴带动内圈轮收线,由定轴轮系关系知:

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

F’=KF(K=R/r>

1)

当F’=KF>F+G时,轮轴就会向上运动。

五、所需器材:

1、材料:

150×

5(mm)PVC板1块,200×

100×

1(mm)PVC板1块,PVC胶少量,0.5棉线1米,3mm铝铆钉3只。

2、工具:

美工刀、15cm园锉刀、25cm半圆锉刀、30cm钢尺、铅笔。

3、其它设备:

台钻,3mm、1.5mm钻头。

六、

制作步骤

6、画图、下料

5mmPVC板下料图(注意板材纹理方向)

2mmPVC板下料图

7、

粘接、加工

将外框按下图粘接起来,待粘接牢固后再按图打孔。

几个同心圆板制作好后先在圆心处钻1个2mm的孔,然后用销钉芯将其串联粘接起来,待粘接牢固后再钻1个4mm的孔,然后装上销钉做轴套。

8、组装

取长80cm和40cm的线绳,将线绳分别固定在大、小轮上,按大小轮彼此反向缠绕2~3圈,然后分别将小轮的线绳从外框靠近转轴端内侧穿出,大轮的线绳从外框远离转轴端内侧穿出,再将滑轮放入外框,插上销钉芯当作芯轴,最后在线绳上系上拉环以防线绳被拉入外框。

实验七奇妙的喷泉制作

一、工作原理

从上部加点启动水,随着水的不断下流,下水腔里被密封的空气不断被压缩,其压强不断增加,由帕斯卡定律知△Ρ=ρgH;

该压强增量△Ρ通过管道传递到上水腔水面,上水腔水面就受到一个压强增量△Ρ,上水腔的水就通过中间的喷管喷出,如果略去阻力,水的喷出高度H2≈H-H1。

4、材料:

300×

600mm平板玻璃1块,Φ6×

300mm玻璃管1根,Φ10×

300mm玻璃管1根,玻璃胶1支。

5、工具:

玻璃刀、丁字尺、钢尺、记号笔、玻璃胶枪各1把。

6、其它设备:

台钻及6、8mm玻璃钻头。

8、按图划线、下料、钻孔,其中70×

300和80×

300的各下2块;

9、把80×

300的玻璃平放在桌面,将70×

300的玻璃一边均匀连续用胶枪打上玻璃胶后垂直粘接在80×

300的玻璃边缘;

10、将100的玻璃管伸出110的玻璃管10毫米后用线在扎紧备用,将3块70×

80的玻璃和已固定在一起的2根6mm玻璃管按图上尺寸与玻璃管一起粘接固定到前面已粘接的70×

300玻璃上,仔细检查胶结处,不能有气孔和缺胶的地方;

11、将第2块70×

300的玻璃按要求粘接到位,将最后剩下的80×

300的玻璃不涂胶直接盖上,然后用2~3个橡皮圈固定尚未粘牢的喷泉模型,注意要平放,切不可歪斜;

12、1天后,取下未涂胶的80×

300玻璃,检查各胶合处有无粘接缺陷,如有缺陷,可视情况补胶或拆开重新胶结,拆开重新胶结时要注意将原胶合面的胶清理干净。

检查无误后,在胶合面上按要求涂胶,盖上80×

300玻璃,水平放放置等待玻璃胶固化;

13、加水试验,先从上注水约100毫米高,倒置喷泉模型使注入的水转移到上腔,然后将喷泉正放,在上面加入少许启动水,喷泉将连续喷涌直到上腔的水喷完。

1、各胶结部位必须保持清洁、干爽;

2、粘接过程时间不要太长,玻璃胶开始变化后粘接效果不好;

3、仔细检查胶结处,胶合面不应有气泡;

4、凡70的尺寸都应尽量准确,最大相差要小于1毫米,中间3块70×

74的玻璃只能比两边70×

300的玻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