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2744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期中考试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艺文志》说: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

*《国语·

周语上》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诗经》的分类:

v风15國風共160篇,「風土之音曰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v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廷之音曰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

v颂周(31)、商(5)、魯頌(4)共40篇,「宗廟之音曰頌」,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在《诗经》“三颂”和《大雅》中保存了不少祭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祭歌;

以及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赞颂先公先王德业的民族史诗.

二、农事诗:

《生民》记述周始祖后稷的传说,并歌咏其功德和灵迹。

这首诗反映了周部族发生的历史,特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它充满着神话色彩,是关于后稷神话的最早而又最完整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

代表作品:

《周南·

芣苢fuyi》、《豳风·

七月》

《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shan》、《良耜si》

三、征役诗: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已,苛酷的兵役、徭役带给民众以深重的苦难,这在民歌中有广泛的描述。

怨征役之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均征役诗常见的主题。

《小雅·

采薇》写兵士归途中对战事的回顾及其百感交集的心态。

四、婚恋诗:

《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

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

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

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五、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v所谓“变风”、“变雅”:

《礼记经解》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确有不少含蓄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这些作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

(刘熙载《艺概》)

六、燕飨诗:

v多为君主宴会群臣或贵族统治者宴请同僚所作的诗,也有少量兄弟宴乐的诗。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

“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

后者体现了礼乐文化精神,体现了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以及尚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风貌。

”如《小雅》之《鹿鸣》、《常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彤弓》、《宾之初筵》等;

《大雅·

行苇》、《鲁颂·

有駜》通常也被认为是宴饮之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形式:

v朴素简洁,精炼生动。

v四言为主,间以杂言。

v重言叠字与双声叠韵。

v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v开创韵例,自然和谐。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

▪《尚书》——记言文之祖。

▪《春秋》——记事文之祖。

《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尚书》体例:

典、谟、训、诰、誓、命

▪典。

典的字形像简册端放在几案上。

可见典是重要的政治文件。

《尚书》中隶属“典”这一类体式的篇目主要记载上古的典章制度。

如《尧典》为虞史,追记唐尧之事。

▪  谟。

谟义同谋,虞舜之世,君臣每交相勋勉。

如记大禹、皋陶陈于帝舜之嘉言,称之为“谟”。

▪训。

训为教诲之义。

《无逸》为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诰。

《说文》:

“诰,告也。

”这一类篇目较多,是《尚书》的主体部分。

晓谕百官民众之辞。

即告众皆知,类似近世公文中的布告。

如《盘庚》篇,为盘庚迁都告百官庶民之辞。

▪誓。

誓为出师时告诫将士之辞。

类似后世的誓师。

《尚书》中属于“誓”这一种体式的有九篇,其中八篇是战争誓词,《尚书》的末篇《秦誓》是秦穆公的悔过作誓。

命。

命即命令。

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尚书》的散文还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进学解》曰: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盘庚》告戒臣下服从王命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责备群臣以“浮言”鼓动群众,好比“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这些譬喻,形象生动,有一定说服力。

▪可见这时记言散文已经发展到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历史散文了。

▪《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君,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得名: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通名。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

现一般认为是孔子根据鲁国旧史修订而成。

▪作者:

《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司马迁和班固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国的太史。

据《论语·

公治长》,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国时的人所作。

▪《左传》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范围大体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

《左传》的思想内容:

(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

郑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

(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

(4)局限:

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

《左传》的文学成就:

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很强

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明确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叙事长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和历史传闻相结合,使历史故事化。

《左传》的语言特色:

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行人辞令之美,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战国初期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一些历史片断。

《国语》又称为“《春秋》外传”。

王充《论衡·

案书篇》曰:

“《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国语》的文学成就: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

《战国策》

体例: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记载从周贞定王14年(公元前455年)到秦王政31年(公元前216六年),239年间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个国家的历史片断。

《战国策》的名称与作者:

《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根据当时搜集到的史料重新编辑整理的。

刘向《战国策叙录》曰:

“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战国策》基本上依照《国语》的体裁,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为12国的国策,共计33篇。

《战国策》的思想:

突出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

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计谋策略。

在人生观上,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追逐名利

《荀子》:

性质:

《荀子》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是荀子自著的论文集,也是一部儒家典籍。

全书32篇,除6篇为“弟子杂录”外,均为荀子自著。

荀子的政治观——以礼容法

荀子政治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有明显的儒法合流的倾向,被人们视为儒表法里,外儒内法。

他兼言王霸,并重礼法,并法先王、后王,既主尊君又重爱民,既重法治又重人治。

荀子的人性论(性恶论)——以理制欲

一、认为“人之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性恶》)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

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2.主张“化性起伪”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

)(《性恶》)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

”(《儒效》)

•(对人的安排措置以及习惯风俗,是用来改变本性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

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荀子》文章的特色

•1.文章体裁《荀子》文章多为说理性质的议论文。

每篇文章大抵论点明确,分析透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其论述的详实超过以往任何一家,结构形式也相当完美。

•2.写作方法荀子之文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善于通过比喻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说清道理。

•3.语言风格风格沉着浑厚,语言朴素简洁,但词藻丰富,多用排比句法,音节整齐和谐。

使人感到既质朴又妍丽,既儒雅又雄奇,既平实又精深。

《韩非子》

法家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v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说:

“法家不别新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若尊主卑臣,明职分不得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v(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

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v班固《汉书·

艺文志》则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至于苛严的人来推行它,便政教风化全无,仁爱之心都丢,想单凭刑法以求得得统治巩固。

竟至残害至亲,得罪恩人和挚友

《韩非子》是韩非著作的汇编,也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重要典籍。

今存55篇,大部分为韩非自著。

韩非的社会伦理观:

韩非认为人天生“好利”,也只有“利”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群合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利害关系,即交换关系或买卖关系,只有物质利害关系才是人们真实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为基础的。

因而,韩非主张抛弃一切旧的社会伦理道德,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强调依靠暴力来治理国家。

他把趋利避害看作固定不变的、超阶级的、人类共同的本性,可见,韩非的社会伦理观是极端的功利主义。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进化观,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因而主张变古,反对复古。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同上)

•(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不变古者,袭乱之迹。

”(《南面》)

•不改变古制惯例,是在重蹈乱国的覆辙

•韩非的政治主张

•1.实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义

•韩非对商鞅的法治学说、申不害的术治学说、慎到的势治学说,加以融合和修正,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法治主义。

法,指官府公布的编著在图籍中的国法条规。

术,指君主暗藏在心中的驭臣治民的权术。

势,指君主的重权尊位形成的控制臣民的威势。

《韩非子》文章的特色:

一、善于抓住矛盾,进行剖析,分析深刻明切,笔锋犀利峻峭。

韩非特别善于抓住所论对象自相矛盾之处进行分析,例如《五蠹》一篇,指出“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以至国乱主危,就是一例。

甚至“矛盾”一词都来自韩非。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难势》)这里主要驳斥儒家美化尧舜,认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二、论据充足,剖析周详:

例如《亡征》一篇,分析一个国家所以灭亡的原因,论证其因果关系,列举其灭亡的征象竟多达47条。

又如《五蠹》一篇,论述历史进化观和法治学说,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概括了这一方面的应有尽有的历史经验,全文洋洋洒洒,近七千字,在先秦散文中是很可观的。

三、善于揣摩世态人情,刻画入微:

如《说难》一篇,揣度受说者的心理,无微不至,阐述得细致周密。

其中以历史故事作寓言,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写郑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

‘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

‘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末段又说,“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把阴森恐怖的某些暴君和失言丧命的某些说客的心理刻画得十分深刻

4.善于采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据统计,韩非子全书有寓言约340则,居先秦诸子之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寓言故事集,如《说林》上下,和内外《储说》等八篇,就是寓言专辑。

《韩非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大多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均能给人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享受。

《庄子》:

☐庄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道”,“道”“先天地生”(《大宗师》),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在蝼蚁。

”曰:

“何其下邪?

“在稊稗(tibai,形似谷的草)。

“何其愈下邪?

“在瓦甓(pi砖)。

“何其愈甚邪?

“在屎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

☐庄子的认识论:

相对主义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庄子·

秋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

☐超越空间:

《湖滨散记》

☐突破时间:

不要在意时间长跟短

☐超越利和义:

人的生命来自大自然,死了回归大自然,没什么不足的问题,不足来自偏差的观念带来的偏差的欲望。

☐超越生死:

弱丧

☐他的政治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极端,鼓吹毁绝一切文明的蒙昧主义。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社会现实的彻底超脱。

《庄子》的艺术特征:

☐一、在题材的选择上和创作方法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穿插在寓言和重言中随口而说的零星的话)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

☐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寓言故事200多则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

文概》)

☐“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罔两问影”、“庄周梦蝶”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等;

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

使《庄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形象思维。

《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

☐庄子文章中充满奇幻神异的想象,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写空间,有大鹏高飞九万里的宏观世界(《逍遥游》),也有蜗角触蛮之战的微观世界(《则阳》)。

写时间,有大椿的“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也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知北游》)。

庄子笔下还有不少神怪故事。

南海之帝儵与北海之帝忽会替中央之帝浑沌凿通七窍(《应帝王》),空髑髅会向庄周诉说死的欢乐(《至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会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列子会御风而行(《逍遥游》)。

这真是天上地下,神仙鬼怪,无奇不有,尽入笔端,使庄文更显得怪异瑰玮,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