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211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部分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习惯和传统一旦存入他的记忆档案,就再也无法销毁。

蝉能如此出名,应归功于儿童。

儿童在最初尝试背诵东西时,就结结巴巴地念叨了蝉的不幸经历。

有了儿童,构成寓言基本内容的那些浅薄无聊的东西,便将长久保存下去:

蝉将永远是在严寒袭来的时候忍饥挨饿,尽管冬天本来不会有蝉;

蝉将永远乞求几颗麦粒的施舍,实际上那食物与它的吸管是根本不相容的;

蝉还将总是一位乞讨者,所乞求的却是自己从来不吃的苍蝇和小蚯蚓。

出现这些荒唐的谬误,责任究竟在谁?

拉·

封丹的大部分寓言,确实因为观察精细而引人入胜;

然而在上述的问题上,他的确颇欠思虑。

封丹早期故事中的主题形象,诸如狐狸、狼、猫、山羊、乌鸦、老鼠、黄鼠狼,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动物,拉·

封丹自己是了如指掌的;

它们所做的事情和动作,都描写得准确细腻,惟妙惟肖。

这些故事人物就生活在当地,出没于附近一带,甚至与作者朝夕相处。

这些动物的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都发生在他眼皮底下。

不过,在他那个“兔子雅诺”蹦跳的地方,蝉是看不到的,属于外乡人;

蝉的声音他闻所未闻,蝉的模样他见所未见。

他的心目中,那名声蜚然的歌唱家,肯定就是螽斯这类东西。

……

寓言家讲给我们的事情,被事实真相当做一种“肆意杜撰”而摈弃。

有时候,蝉和蚂蚁之间是有关系,但都不是较为确定的关系;

可以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它们的关系恰恰与人们所说的相反。

并不是蝉主动与蚂蚁建立关系,它活在世上,从来无需别人的援助,这关系是由蚂蚁的主动造成的,他是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在自己的粮仓里囤积一切可吃的东西。

任何时候,蝉都不会到蚂蚁的窝门前乞讨食物,也不会保证什么连本带利一起还;

正相反,正是缺食慌神的蚂蚁,向歌唱家苦苦哀求。

请注意,我说它是苦苦哀求!

借还之事,绝不会出现在掠夺者的习俗当中。

它剥削蝉,而且厚颜无耻地把蝉洗劫一空。

(选自《昆虫记·

蝉和蚂蚁的寓言》,王光译,作家出版社)

1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蝉的鱼形幼虫从出孔到隐身的过程,完成填空。

(2分)

出孔——▲——悬挂——落地——▲——藏身

16.请根据材料一概括:

蝉的幼虫落地后,面临着哪些“危险”?

17.根据材料二,小霞发现下面拉封·

丹的寓言有一些描述并不符合蝉的真实习性,请你分点加以概括。

(3分)

蝉和蚁

蝉在整个夏天,

日日唱歌消闲,

北风终于来到,

它可样样缺少,

没有一点苍蝇,

蚯蚓更不见影。

 

它找邻居蚂蚁,

前去叫饿喊饥,

恳求蚂蚁宽容,

借给几粒麦种,

捱到春天来临:

“动物一言为定,

明年秋收以前,

连本带利还清。

蚂蚁不爱出借,

算它较小缺点。

它对借债者说:

“热天你没干活?

“请您不要见怪,

逢人唱个痛快。

“唱歌?

真是舒服;

何不现在跳舞!

18.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请以上面两则材料为例,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个角度说说鲁迅为什么给予《昆虫记》这么高的评价?

(6分)

15.(2分)脱皮掘土(每空1分)

16.(2分)①被风吹到没办法掘土隐藏的地方(1分);

②寒冷的天气(1分)。

17.(3分)①冬天本来不会有蝉;

②蝉将永远乞求几颗麦粒的施舍,实际上那食物与它的吸管是根本不相容的(蝉不吃麦粒)/蝉还将总是一位乞讨者,所乞求的却是自己从来不吃的苍蝇和小蚯蚓(蝉不吃苍蝇和小蚯蚓);

③是蚂蚁剥削蝉,而且厚颜无耻地把蝉洗劫一空。

(3分,一点1分)

18.(6分)科学性:

示例一,使人们获得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归纳1分)。

比如材料一,让人们了解了幼虫从出孔到藏身的过程(举例加分析2分)。

示例二,他注重观察(归纳1分)。

比如材料三不随意相信流传久远的寓言故事,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证明蚂蚁才是蝉的剥削者(举例加分析2分)(从法布尔关注、尊重昆虫生命的角度也可)。

文学性:

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用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任选一方面归纳1分)。

比如材料一中“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是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举例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幼虫悬挂时的动态(分析1分)(文学性的角度还可以是:

说明中有叙述、描写,就像讲故事一样,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7分)

天平山是一座名山。

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独步的人文景观,二者水乳交融,造就了名闻遐迩的天平胜景。

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

著名的奇石景观有一线天、飞来石、卓笔峰、照湖镜、鹦鹉石、印石等。

天平胜景,二胜在清泉。

其中尤以白云泉著称。

此外,由山泉汇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涧水面,亦成为天平的名山胜水,耐人玩味。

天平胜景,三胜在红枫。

这儿数百年来,已成为我国著名的赏枫胜地。

天平胜景,四胜在圣迹。

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

天平山是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齐名的全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1558—1641)400年前自福建引种的三百八十余株枫香树,至今大多老而弥健,成为天平山的一大景观。

天平红枫由于历史悠久、植株高大、色彩绚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的盛誉。

每当秋天,红灿灿的一片,尤胜二月之花。

每年十一月中下旬是观枫的最佳季节,四方游人都慕名前来争睹“万丈红霞”的旖旎景观,。

【材料三】

历代慕名前来欣赏天平红枫、瞻仰范公遗迹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生于崇祯二年的文学家朱彝尊(1629—1709)晚年来到天平山时,留下了“今睹天书银牓在,年年秋色照丹枫”的名句。

生活在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苏州状元石韫玉(1756—1837)对天平红枫的热爱丝毫不逊前贤,赏枫归来每每吟诗作赋,将“凉秋九月霜华零,丹黄杂糅若绣屏”的景色描摹得淋漓尽致。

他还将红枫与范仲淹的先贤懿德联系起来,呼吁世人像尊敬范文正公一样爱护这些古枫树。

受官宦、名士们的影响,天平赏枫活动迅速风靡起来,并逐渐成为一项吴地民俗。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曾到访此山,在他登临天平后的百年间,接踵而至的赏枫人中有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林散之、梅兰芳等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

【材料四】

随着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兴起,天平红枫名声的传播已不完全仰赖名流才子们的诗文书画。

以提倡旅游为宗旨的《旅行杂志》1935年第十号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天平古枫林照片,并有关于天平红枫的介绍:

“(天平)山多枫树,秋深时枫叶冒霜尽成红霞,又为苏地著名佳景。

”民国时期,类似有关天平红枫的介绍屡屡见诸报章、杂志,让天平红枫迅速蹿红。

当时负责管理天平山的范氏家族也主动顺应潮流,推动天平山旅游开发。

1933年9月10日,灵天路的前身景范路正式通车,极大方便了前往天平赏枫的游人。

为这条路的建设奔走出力的人中就有范氏后裔,该道路最后被定名为“景范路”,正是取景仰范仲淹之意。

1954年初,苏州园林管理处正式接管天平山,并陆续修缮“先忧后乐”牌坊、“范参议公祠”(范仲淹纪念馆)“乐天楼”“高义园”“咒钵庵”等建筑。

如今每到深秋,游人来到天平山,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枫红、松青、水碧的绝妙景观,比之古人所见可谓远胜矣。

【材料五】

天平山观枫路线图

9.天平山的枫叶红了,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

报社收集了上述材料,准备做一期微信推送。

编辑部经过讨论,决定以《天平山的枫叶,是怎么红起来的?

》作为标题。

你是否赞同他们的意见?

说说你的理由。

10.观赏红枫季节,由于游客众多,地方交通部门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并发布了交通示意图(材料五)。

家住吴江区的小范带着爷爷自驾来天平山游玩,请你给他推荐一条进入天平山景区的最佳自驾线路,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11. 

小范的爷爷祖籍陕西,小范告诉爷爷范仲淹的祖籍就是陕西邠州(今彬县),爷爷十分兴奋,一心想要去瞻仰范公遗迹。

但天平山景区范围很大,游览时间又有限,假如你是景区志愿者,你会向他们提供怎样的参观建议?

9.本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级,3分。

能看出“红”的双关意,从两方面准确解读。

示例:

赞同。

此处的“红”不仅指的是天平山枫叶的红,还有“非常出名”“名扬天下”“红遍天下”等意思。

以此为题,一方面写出了天平山红枫的由来,另一方面也写出它能成为全国四大赏枫胜地离不开范仲淹的影响,以及历代官宦名士、大众传媒、范氏后人及政府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

第二层级:

2分。

能联系文本从单一方面解释。

示例一:

此处的“红”写出了天平山红枫的由来,突出了枫叶的火红热烈。

示例二:

此处的“红”写出了天平山能成为全国四大赏枫胜地,离不开范仲淹的影响,以及历代官宦名士、大众传媒、范氏后人及政府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

第三层级:

0分。

答案笼统模糊。

不赞同。

这个题目不好。

赞同,因为天平山的枫叶真的很红。

10. 

(2分)①吴江、园区方向来路——中环西线——竹园路——影视城(停车场)

②吴江、园区方向来路——中环西线——玉山路——停车场

理由:

离景点近,停车方便。

或:

路况简单,可以直达停车场。

(选取两条线路任一条,能说出道理即可。

11.(2分)作为景区志愿者,我会建议他们选取和范仲淹关系密切的景点进行参观。

比如可以推荐他参观“先忧后乐”牌坊、“范参议公祠”(范仲淹纪念馆)“乐天楼”“高义园”“咒钵庵”等地。

(写出两个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13分)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

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欢:

“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

”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

“你感受过‘火,吗?

‘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更呀!

’他说.我又讲:

“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

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

”“我们

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

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

“‘红’,

是流动的,是更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

”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

”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

”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

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

“是有猫叫!

”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

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嗡嗡”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正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的声音中分辫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

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眼婆婆在自家院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特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3.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哪两件事?

通过写这两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深刻的道理?

(4分)

14.“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5分)

15.文章结尾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13分)

13.(4分)

①盲童问我“红”是什么样子。

(1分)

②盲童听到了“我”所听不到的小猫的叫声。

(1分)

道理:

只有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领略生活的美好。

(2分)(意思对即可)

14.(5分)像盲童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是用心认识和感受生活与世界,所以他们听(看)到了我们正常人听(看)不到的事物,因为正常人只是简单地听和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对生活的感觉没有他们敏锐。

(意思对即可)

15.(4分)要点:

用这个故事正面衬托了盲童的形象,暗示了盲童的心灵里有一盏生命之灯,赞美其身体残疾但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照应文题);

同时反衬了正常人迷失了方面,缺乏心灵之灯(激情)的生活状态(深化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共9分)

蝉(节选)

法布尔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

这-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

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

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危险来自于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④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

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

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待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⑤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

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

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

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⑥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⑦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

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⑨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

  ⑩不久,它落到地上。

  ⑪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

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⑫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⑬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⑭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

⑮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16.请根据文意填空。

(▲)→孵化幼虫→(▲)→出穴蜕皮

17.说说文中第③段划线句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纳,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多数”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

(10分)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

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

”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

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

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

《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

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

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

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

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

13.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分)

14.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

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15.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

13.(3分)善用语言的力量(或:

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

能点明话题,表达明确的意思即可)

14.(4分)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1分);

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缺少关键信息)(1分);

“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2分)。

(本小题共4分,前两点表述要到位,意对即可)

15.(3分)不能删去(1分)。

第⑥段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要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进行补充;

(1分)使论述更严密、更全面(1分)。

(三)阅读《昆虫记•萤火虫》节选(有

删改),完成12~14题。

(10分)

①在我们这个地区,萤火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什么昆虫像它那么家喻户晓的了。

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为了表达生活的欢乐,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

炎热的夏夜里,没有人没见过它的。

②我们先来看看萤火虫以什么为生吧。

萤火虫看上去既小又弱,像是与他人无害,可它却是个最小最小的食肉动物,是猎取野味的猎手,而且,捕猎时还相当狠毒。

它的猎物通常是蜗牛。

③萤火虫在啃食猎物之前,先对它施以麻醉,使之失去知觉。

它的猎物通常是很小的蜗牛,个头儿还没有樱桃大,是处于变形状态的蜗牛。

夏日里,这种蜗牛一大群一大群地聚集在稻子和麦子的茎秆上,或者其他植物的干枯的长茎上,在上面一动不动地要待上整整一个炎热的夏季。

正是在这种时候,我不止一次地观察到萤火虫对猎物发动攻击,对之施以灵巧的外科麻醉手术,使猎物在颤动着的茎秆上昏死过去,然后,对之下口,美餐一顿。

④萤火虫对猎物的其他藏身处所也了如指掌。

它经常飞到沟渠旁边,因为那儿土地潮湿,杂草丛生,是蜗牛喜爱的栖身之所。

在这种情况之下,萤火虫便在地上对蜗牛施以麻醉术。

我在家中也饲养了一些萤火虫,它很容易被捕捉到,也很容易喂养,因此,我可以仔细地观察研究这位外科医生做手术的详细过程。

⑤我终于发现是怎么个情况了。

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

蜗牛通常是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

萤火虫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

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道细细的小槽沟。

这就是它的工具。

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

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在与蜗牛“拉钩”。

它在“拉钩”时有条不紊,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似乎是在观察“拉钩”的效果如何。

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

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它很可能也是要用弯钩去啄,因为我几次都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