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防治原则.ppt(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第八章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重点: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第一节预防预防一、含义一、含义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内经谓之谓之“治未病治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
包括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
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含义含义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方法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病的关键)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调摄精神调摄精神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饮食有节饮食有节节度节度保养保养正气正气调节饮食起居调节饮食起居起居有常起居有常规律规律促进血脉流通促进血脉流通煅炼身体煅炼身体关节疏利关节疏利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药物预防,人工免疫药物预防,人工免疫目的:
目的:
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件)顺应四时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防邪侵入防邪侵入避开邪气避开邪气环境卫生环境卫生目的:
目的:
防止病邪侵入防止病邪侵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二)既病防变含义含义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方法1、早期诊治早期诊治早期诊断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但症状隐匿,无明显感觉无明显感觉潜病期潜病期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萌芽阶段萌芽阶段)2、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
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依据:
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
例: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第二节第二节治则治则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治则:
治则:
治疗疾病的法则治疗疾病的法则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治则治则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括性、指导性)括性、指导性)治法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有灵活、多样性)有灵活、多样性)注:
注:
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二、二、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一)含义病因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本病性病性本于阴阳本于阴阳病机病机谨守病机谨守病机现代医家认为:
现代医家认为:
求求辨辨本本证证治则的总纲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因为“证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结论: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
(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的具体运用1、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首见于素问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
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治疗上的先后主次。
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
节的治疗步骤。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标与本的不同含义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本有多种含义。
本有多种含义。
正气为本正气为本从邪正关系而言从邪正关系而言邪气为标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病因为本从疾病关系而言从疾病关系而言症状为标症状为标在内为本(本质)在内为本(本质)从病变部位而言从病变部位而言在表为标(表象)在表为标(表象)先病为本(原发)先病为本(原发)从发病时间而言从发病时间而言后病为标(继发)后病为标(继发)注:
注:
标本之本与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
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围,有多种含义。
围,有多种含义。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治本”为要。
为要。
古有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
”之说之说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内经内经“标本相移标本相移”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先治其标先治其标再治其本再治其本标本同治标本同治二者兼顾二者兼顾标本治疗三步骤标本治疗三步骤急则治其标: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
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应用原则:
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疗救急措施救急措施注:
注:
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提提例:
例:
大出血者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血病因病机蛔厥腹病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先治外感再治宿疾本病。
本病。
内经内经:
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
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药食不能纳入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大小便不利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邪无出路例:
例:
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缓则治基本缓则治基本应用原则:
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应用原则:
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
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
注:
注:
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操作:
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操作:
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标。
标。
例:
例:
肺阴虚咳嗽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阳虚水肿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标本同治标本同治应用原则:
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应用原则:
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标本兼顾同治注:
注:
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例:
例:
气虚外感气虚外感益气解表益气解表阳虚水肿阳虚水肿温阳利水温阳利水注:
注:
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总结: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标急于本,暂时治标标急于本,暂时治标标本并重,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标本兼治2、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是在是在“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
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正治法含义:
含义:
正:
正规、常规正:
正规、常规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又称“逆治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进行治疗。
适应: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反映出本质。
反映出本质。
结果:
结果:
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除。
之消除。
常用治法:
常用治法:
寒寒证候属性证候属性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具体运用具体运用表寒证表寒证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温中祛寒温中祛寒里寒证里寒证回阳救逆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经散寒热热证侯属性证侯属性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治法和方药的性质表热证表热证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具体运用具体运用清气分热清气分热里热证里热证清热凉血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脏腑热虚虚证候属性证候属性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补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用)气虚气虚补气补气血虚血虚补血补血具体运用具体运用阴虚阴虚补阴补阴阳虚阳虚补阳补阳实实证候属性证候属性实则泻之实则泻之泻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治疗原则(方药功用)瘀阻经络瘀阻经络化瘀通经化瘀通经具体运用具体运用痰热蕴肺痰热蕴肺清肺化痰清肺化痰里热积滞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