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真题二《初中语文学科》.docx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真题二《初中语文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真题二《初中语文学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真题二《初中语文学科》
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真题二《初中语文学科》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教师教学文言文阅读课时,指出《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皆出自《世说新语》。
以下该教师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表述有误的是。
()
A.《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
B.《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
C.《世说新语》按照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D.《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
2、汉字习字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甲骨文。
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B.甲骨文又被称为“籀文”
C.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甲骨卜辞真实记录了商王的活动
3、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
4、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株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备《苏州园林》这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让他们学习到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
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如下文字:
“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
”
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也进行练习,下面是学生们的比较练习:
生:
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
生:
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
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
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
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给建筑增添生趣。
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组合教学,非常富有创新精神
B.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D.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该教师喧宾夺主,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5、在导读完《海底两万里》之后,教师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其他作品。
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B.《时间机器》
C.《神秘岛》
D.《地心游记》
二、教学设计题
1、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研讨与练习
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三、以下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单元介绍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角度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法布尔《绿色蝈蝈》原文
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
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
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冀轻盈如纱。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
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动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
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
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桨,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
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
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单元导语
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文导语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
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
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
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开始唱歌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课后练习
一、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设计教学目标,指明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少列举两种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请为本文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三、案例分析题
1、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评价体会。
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2、某版教科书《雷雨》课后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戏剧的分类,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A.作业系统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
2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B。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而非南北朝时期。
2、【育萃专家解析】B。
“籀文”是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为“大篆”。
3、【育萃专家解析】C。
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插图,等等。
4、【育萃专家解析】D。
学生的练习虽然在形式上和教师的有相似之处,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的指导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给学生指引了一个方向,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故D项说法错误。
5、【育萃专家解析】B。
B项《时间机器》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之一。
小说描述了一位名叫黑尔耶的科学家,提出一套关于四维空间和时空穿梭的理论。
他认为世界并不是三维的,而是包含时间维度的一个四维空间。
按照这个推论,人既然可以在三维空间里运动,也应该可以在时间的隧道中穿梭。
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提前进入未来。
黑尔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并乘着它飞到未来。
A、C、D三项均属于凡尔纳的代表作。
二、教学设计题
1、1.【育萃专家解析】
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沁园春·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词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词作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
如教学词作上联时,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见雪景,与词人所写雪景进行对比,体会词人的气魄;结合词人的革命经历及词作遣词用句的独特,感悟词人在词作中展现的豪情。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让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汇集、碰撞时,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阅读乐趣,也有可以激发出更多的乐趣。
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视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体验、合作与探究中发展思维。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以自己的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行为。
如在学习词作豪迈词风,理解词人的伟大抱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自主研读中体会学习与发现的乐趣,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独特的情感体验。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词作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体会词作中意象的含义。
②分析并掌握词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加以总结,学会鉴赏词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以读促思,抓住领起诗句内容的关键句,品味其意思和作用。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词作中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词人身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②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会建立自信心。
(2)设计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立教学目标,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③文本特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代天骄毛泽东的经典名作之一。
词作音韵和谐,借景抒情,意象阔大,充满豪迈气慨,对历史发展及当下的学生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号召与激励意义。
④学生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课文内容、情感适时适当地对学生情操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作品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喜欢诵读、阅读,但其对词作内涵的探究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采用朗读法与合作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配以教师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
综合以上所述,设计如上三维教学目标。
3.【育萃专家解析】
《沁园春·雪》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诵读体验,融入情境
1.学生诵读上阕,教师置疑;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教师进行明确。
问题1:
同学们请看一看、说一说上阕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学生以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回答“北国风光”。
(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上阕风光的特点--雪,将“风光”换为“雪景”)
明确: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问题2:
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明确:
“望”字。
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
读诗词时要注意找出领字。
(上阕领字“望”易找,但课堂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词中领字这一层面,而应适当传授相关知识,但点到即止,不做深究)
问题3: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
作者是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描写的?
明确: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抓住长城、大河、群山、高原这些事物来描写的。
2.学生展开想象,融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词作上阕内容,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呈现,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练习表达,然后再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描述。
(以上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可以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感悟词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二、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下阕,教师置疑,学生思考并感知词作内容。
问题1:
词人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从文中找出)并想想这句话在词作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领起下文。
下阕中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得整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问题2:
作者在评论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
管到哪句?
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明确:
“惜”字。
“只识弯弓射大雕”。
针对问题2,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来全面地看问题。
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这一方面尚可,但在“文学才华”方面(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就差一些。
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
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
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
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问题3:
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自己观点的句子?
明确:
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过于片面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三、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词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词人借词作所表达的情感。
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整首词作中,上阕写雪景,下阕抒豪情,词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呢?
词人又于整首词中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
词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上阕通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大河”等意象的使用,营造了一番阔大气象,初步展现了词人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与广阔的胸怀;下阕借用古代英雄帝王“竞折腰”,以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词人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展现了词人的博大胸襟。
2、1.【育萃专家解析】
(1)外表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其“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样写赋予其人的行为与情感,读来更加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②通过阅读,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教学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3)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4)教学方法
①朗读法。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
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②研讨点拨法。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3.【育萃专家解析】
《绿色蝈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
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蝈蝈),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