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220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职业学院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2师资来源及教师队伍建设-25-

5.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27-

5.4招生计划、生源及学制-27-

5.5办学形式-28-

5.6办学体制-28-

5.7分配面向地区-28-

6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28-

6.1项目实施进度-28-

6.2招投标方案-29-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0-

7.1投资估算-30-

7.2投资估算结果-33-

7.3资金筹措-33-

8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33-

8.1经济效益评价-33-

8.2社会效益评价-36-

9结论及建议-37-

9.1结论-37-

9.2建议-37-

附图-38-

1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

重XX职业学院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

新建1.1.3项目业主单位

黔江区舟白街道办事处1.1.4法人代表

刘远忠1.1.5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规划用地规模:

重XX职业学院规划用地30.7508公顷(折461.26亩)。

其中,集体土地29.2572公顷(折438.86亩),国有土地1.4936公顷(折22.40亩)。

主要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路东居委一组、二组和平坝居委七组土地。

建设内容:

主要实施区内的场平面积为461.26亩,开挖土石方255.42万立方米,综合管网1.55万米,建设市政道路1200米,搬迁和安置约150户,人数约450人,建筑面积约185686.64平方米(包括学院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办公建筑区等)。

1.1.6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44416.11万元。

其中征地、拆迁费为6766.18万元,平场工程费用7864.57万元(土石方工程6377.88万元、综合管网1486.69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为26065.36万元,市政道路约720万元,教学教辅设备为1500万元,贷款利息为500万元,其他费用为1000万元。

资金来源为业主自筹。

1.1.7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总工期从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共计15月。

1.2舟白街道概况

黔江区舟白街道位于黔江城区东北角,距黔江城核心区8千米。

于2001年11月由原舟白和县坝两乡成建制合并而成,是黔江城市三大组团区之一,也是黔江机场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85.129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海拔420米到1200米,主要属山地地形。

现辖6村两居委,60个村民小组,20474人,共有耕地面积17971亩,森林覆盖率为35.34%。

1.3编制依据

(1)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黔江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江区统计局,2006年2月22日;

(3)《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

2010年)规划纲要》;

(4)《黔江区城市总体规划》(B9927);

(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筹设重XX职业学院的批复》,2008年8月5日;

(6)《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

(7)《重庆市黔江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令(第3号);

(8)《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市规划区内征地拆迁住房安置办法的通知》,(黔江府发[2007]75号);

(9)黔江区人民政府舟白街道经济发展纲要;

(10)有关图纸、数据与资料。

1.4编制范围和内容1.4.1编制范围本工程项目规划范围涉及黔江区舟白街道路东居委一组、二组和平坝居委七组,共计占地461.26亩地。

1.4.2研究工作内容

报告主要研究内容有:

(1)根据黔江社会经济和教育现状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拟建项目的主要内容;

(3)根据项目拟建情况估算工程投资;

(4)根据资金筹措和建设条件,提出招标方案和工期安排;

(5)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6)可行性研究结论。

重点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及方案、投资及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评价。

1.5研究结论

本项目是重庆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黔江区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重XX职业学院项目的实施,是实现黔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全面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是解决黔江人才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项目符合重庆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外部建设条件已经具备,建设规模适度、方案可行,社会效益明显。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2黔江区经济社会现状及教育发展战略

2.1自然地理及行政演变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成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

黔江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坐标东经108°

28′?

108°

56′,北纬29°

4′?

29°

52′之间,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Km2,总人口50.72万人。

国道319线和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正在建设,交通便捷、信息灵通。

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1997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区。

2.2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对黔江区提出的“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中心,十五年巩固发展,2020年确立中心地位”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要求,立足于黔江区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未来五年该区发展的趋势和潜力,按照“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总体要求,取得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渝东南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突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完成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

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水运、管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00km,建成出口通畅、网络完善、节点有机衔接的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形成村村通油路、快速通达周边大中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

着力构建卷烟及其配套、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工业企业,2010年五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正阳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4.15km2,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及319国道等重大交通干线沿线形成产业集聚带,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建成渝东南加工工业中心。

建成“环山拥水、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文化内涵丰富的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基本达到区内旅游景区联网、区外对接周边著名景区、纳入国家旅游大线的新水平。

建设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干线传输网,推进黔江宽带综合信息网和黔江信息港建设,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高速、互通互联的渝东南信息服务中心,形成服务功能覆盖渝东南一区四县。

强化商贸中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核心商圈,构建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核心商圈功能显著增强、区域物流配送态势初步形成、会展效应开始显现、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渝东南商贸中心,基本功能辐射周边各市县。

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业协调发展,形成资金融通障碍基本消除、融资服务机构比较发达、资金价格对市场反应灵敏、金融风险处于可控状态的渝东南金融中心基本构架,成为渝东南一区四县资金融通中心。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特色文化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取得较快进展,形成渝东南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心雏形,服务半径达周边各市县。

2.3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为目的,坚持“城乡统筹,城校互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充分发挥行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遵循“公办与民办并举、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高职与中职并进”的发展方向,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提高全区职业教育水平,积极打造渝东南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和武陵山区职业教育高地。

2.3.2目标任务

以建设渝东南职教基地为载体,形成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整体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渝东南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和辐射武陵山区的职业教育高地。

2008年,实现区职教中心整体迁建,并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引进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落户渝东南职教基地办学;

加大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年培训农民工1.5万人以上。

到2011年,完成职教基地启动区建设,民族职业学院实现办学目标,职教教育实现“1+1+N”目标即:

建成1所规范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一批具有活力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专业设置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较大”的职业教育学校集群,在校学生(含职业培训)达到2万人,农民工、再就业年培训规模2.5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在渝东南地区有明显的影响力。

到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万人以上,农民工、再就业培训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确立渝东南职教中心、武陵山区职教高地的地位,实现立足黔江区、带动渝东南、辐射湘鄂黔、服务全中国的发展目标。

3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1黔江区职业教育现状

黔江区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17所,其中中职学校3所(公办2所,民办1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14所;

有中职在学学生3577人,加上在区外中职学校就读的2000人,共5577人,占高中阶段学生的39.31%;

有教职工212人,其中专任教师12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6.2%;

有市级中等职业学校1所。

2001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黔江区与渝东南其它县比较,职业教育质量位居前列,具有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但与市内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比较,黔江区的职业教育处于全市中下水平,与市内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总量最小,规模最小;

与武陵山区周边中心城市吉首、铜仁、恩施三市相比,总量最少,办学规模最小,目前还没有高职院校,体系不完善。

3.2民族职业学院建设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3.2.1国家、重庆市的宏观政策有利于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1)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要求“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进入新一轮攻坚阶段,中央政策导向将更加重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

(2)重庆以及黔江新的发展定位有利于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第一,重庆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为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对黔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市委、市政府领导来黔调研,多次强调要把黔江建成渝东南职教中心。

去年出台的《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主城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等地作为职业教育五大集中区来规划发展,这对黔江发展职业教育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政策和项目倾斜。

(3)黔江自身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将推动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黔江区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城市扩容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办职教,加快职教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高、中、初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使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

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并行,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积极争取市上在黔江兴办高等教育,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工程”,这些举措都将有力推动黔江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3.2.2区位优势将推动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黔江是渝、鄂、湘、黔四省市边贸重镇,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进入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陆上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素有“金三角”、“好望角”、“渝鄂咽喉”之称。

十几年的行政中心积淀,客观上使黔江成为了渝东南金融、司法、通讯、体育、医疗等中心,对渝东南地区的区域经济流向产生了较大影响,初步对人流、物流、资本、市场等经济要素形成了一定聚集扩散效应。

同时,随着渝怀铁路的正式营运、渝湘高速公路和舟白机场即将建成以及黔张常铁路、黔万高速公路的新建,黔江将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凸显。

这一切,为黔江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3.2.3潜在的生源优势有利于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1)学历教育具有潜在生源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整个武陵山区还没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本项目的建成,在生源上与市内高职院校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2)职业技能培训具有潜在的生源优势

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包含渝鄂湘黔四省市50个县(区)级行政单元、10万平方公里地域、3000多万人口的武陵山区,是我国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仅为58%,每年将产生12万新生劳动力,是一个新生劳动力富集区。

随着黔江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规模化发展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将吸引武陵山区大量新生劳动力参加各种劳务培训,生源潜力巨大。

3.2.4浓厚的重教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民族职业学院建设

黔江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共识,营造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环境。

同时,随着黔江区基础教育在渝东南地区领先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黔江区的教育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客观上将吸引周边市县大量的学生来黔就读。

3.2.5重庆市教委已同意筹设重XX职业学院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已于2008年9月同意筹设重XX职业学院。

详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筹设重XX职业学院的批复》。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1民族职业学院建设是黔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在黔江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推动。

新增城区学校5所,城区学校在校学生达:

39572人,比2000年增加了17540人,增长79.61%,有力地推动了黔江区城市化进程。

高中阶段学生达11211人,比2000年增加了7082人,增长171.5%,目前,全区各类在校学生达108534人,比2000年增加26556人,增长32.39%。

但是,从目前黔江经济发展的情况看,人力资源不足已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特别是黔江区没有一所高等院校的现状,与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很不协调。

以黔江周边为例,相邻的湖北恩施,湖南吉首,贵州铜仁,都设有高等院校,其中思施的湖北民族学院和吉首的吉首大学,在校学生已经突破了一万人。

而与周边地区相比,黔江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几乎都排在首位,但在高等教育上却落后了一步。

同时,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拉动、城市品牌提升、人口集聚和城市扩容的重要突破口。

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规模化的职业教育将对人口产生高度的聚集效应,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推动城建、商贸、旅游、交通、信息、餐饮、医疗卫生、服装、房地产和文化娱乐等产业快速发展。

这对于黔江区现状而言,是一种投入较少、收效明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最佳产业选择。

因此,在黔江建立重XX职业学院,不仅是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入推动黔江区经济发展,建设渝东南经济中心、构建3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更是黔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实现城乡统筹的切入点。

3.3.2民族职业学院建设是优化重庆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需要

从重庆市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来看,现有34所普通高等学校,3所军事院校,1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但是,从高校空间布局来看,34所高校中的26所,集中分布在重庆主城区。

而在渝东南,至今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

黔江作为重庆东南的门户,在这里建一所高校,不仅可以优化重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而且对促进重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符合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布局方面的精神,既高等学校不能完全集中建在大城市,应有计划地在地区中心城市建一批高校。

另外,黔江所在的渝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落后。

因此,在黔江建立面向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重XX职业学院,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必将带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3.3民族职业学院建设是推动民办教育在重庆地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教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事物,经过国家政策支持与自身不断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更是将民办教育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

它打破了国家包揽办学的局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扩大了高等教育机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有40%左右的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大门(见表3-1)。

这一比例在经济不发达的黔江地区应该会更高。

因此,建立民办高校,正是对公办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补充。

表3-12005-2009年高考报名与招生情况表

年份报名人数招生人数缺口所占比例

200586750436341.87%

200695053042044.21%

2007101056744343.86%

200898059938138.88%

2009102062939138.33%

另外,我国还面临着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艰巨任务。

据报道,目前在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而国外高级技工在技工中比例为:

美国38%、日本31%、前苏联39%。

由此可见,在满足适龄青年求学的需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等方面,民办高等教育都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目前,重庆市民办高校已经达到六所,远低于邻近的湖南(11所),湖北(10所)两省,且这六所学校基本分布在重庆主城区附近,教育招生空间重叠,相互竞争激烈。

这样的空间结构显然是不利于重庆市民办教育的发展的。

因此,在重庆建立重XX职业学院,也是合理布局民办教育空间分布,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在黔江乃至重庆发展的需要。

由上可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黔江区建设渝东南经济中心、构建3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将实现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城市容量的迅速增长。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黔江区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黔江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4人才需求分析

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看,劳动力需求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更低。

据统计,我国现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我国劳动力不仅普遍教育水平较低,而且还分布不均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东、西部的差距为1.12年,西部地区该年龄段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率仍高达13.23%,而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仅为4.22%,低于全国同龄人口平均5.15%的水平,比东部地区的5.85%低1.63个百分点。

培训不足是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另一种表现。

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工,缺乏培训的问题尤为突出。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的进城农民工1亿多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21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只占18.5%。

导致农民工培训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培训经费紧缺限制了培训的范围、培训成本较高致使进城农民不愿参加培训等。

因此,优化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这对于全国,特别是重庆和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黔江所处的区域位置来看,市委市政府把黔江区定位为渝东南这一“翼”的中心城市,提出了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水运、管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卷烟及其配套、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建成“环山拥水、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建设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干线传输网、推进黔江宽带综合信息网和黔江信息港建设、强化商贸中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核心商圈,构建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特色文化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取得较快进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发展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建设。

而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以黔江区为例,该地区已设立正阳工业园区,物流中心等,将有大量企业入住。

但是,从目前该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据调查数据显示,黔江区农民工群体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9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61%,小学文化程度占40.7%,文盲半文盲占15.74%,农村有技术的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8.64%。

农民工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阻碍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这一现象在渝东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