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194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别墅砖混结构统一做法Word格式.docx

(1)《抗震规范》中有关要求设置,如外墙阳角、大板周边、大洞口周边等;

(2)承重墙布置中认为需要设构造柱加大的位置,如墙中大洞口两端、单片墙端等;

(3)大跨度梁端部、悬挑梁根部、抬墙梁(以下称为框支梁,为描述方便。

但应注意与框剪结构中的框支梁是不同的。

支承框支梁的柱相应称为框支柱)端部等集中力较大的部位,如果圈梁作用不足,第一考虑设置梁垫,再考虑设置构造柱;

(4)认为设置构造柱便于处理的部位,如窗间小于400的砖跺、错层部位的墙角等;

(5)其它认为需要加大的部位。

1.2.2.2运算要求

整体建模运算时,局部可能会显现抗震验算、受压验算、局部承压验算不满足等情形,现在按照需要增设构造柱。

1.2.2.3截面尺寸

(1)构造柱一样为240*240,局部小砖跺改为构造柱者,尺寸按建筑图。

(2)局部框支柱截面应按照荷载、框支梁截面及跨度、层高等因素确定。

1.2.3梁板布置

平面梁板的布置应结合在一起考虑,共同支承楼屋面荷载、墙体荷载(包括非承重隔墙和承重墙),满足使用功能和观感要求。

1.2.3.1承重墙每层楼面处设圈梁,梁宽同墙宽,梁高一样按以下几种情形确定:

(1)一样情形下为240。

(2)满足圈梁两侧楼板连接的构造要求(例如有一侧降板时,圈梁高至少应至低板底面)。

(3)圈梁下洞口较大、或者洞口处有集中力落在圈梁上时,应运算圈梁受力及配筋,不能简单按照构造配筋。

(4)屋面山墙尖顶较高时,能够考虑在窗顶标高加设一道圈梁。

(5)建筑立面、墙身有专门要求时,圈梁布置须结合立面及墙身。

1.2.3.2不落地的承重墙,优先考虑在底层设梁整体抬掉,如荷载、跨度过大,能够考虑按照框架结构的做法,每层设梁抬,仅支承本层楼面荷载及墙荷载(现在宜结合承重墙布置,与建筑协商,将梁上墙体改为120隔墙,以减轻荷载并明确受力),但底层梁的受力及配筋应予以放大。

应注意上部墙中是否有竖向排烟道等阻碍设梁的情形。

关于期望后砌的240墙,图纸上必须明确注明。

1.2.3.3其余楼面梁板布置,应在保证功能要求的情形下,充分发挥板的作用,简化梁的布置(不必拘泥于有墙处必设梁或大面积板下必设梁),并能平均传递楼面荷载到承重构件上,幸免过于集中。

(1)注意梁下房间功能及净高要求,操纵梁高。

斜屋面最低点梁下净高应注意检查(梁高注意倾斜度的阻碍)。

(2)部分大板位置按照下层房间功能要求可考虑不设梁(有时是不得设梁),而采纳厚板。

(3)局部小板上隔墙可考虑直截了当由板承担,有时无梁大板上也可能要抬许多隔墙。

这种情形下,运算梁板时应将隔墙荷载予以折算,见运算部分。

关于异形板,能够采纳有限元程序单独运算。

(4)梁宽与梁下的墙宽不同时,应考虑偏位方向对使用的阻碍。

(5)个不梁按照要求需上翻(不承诺下挂、有条件上翻)。

(6)管道井周围一样不做梁,加筋要在图中示意并加以统一讲明;

大洞口(包括贯穿的狭长洞口)或洞口边墙体较多时宜在洞口边设梁。

(7)车库顶梁注意考虑车库门卷帘开启及设备安装。

(8)坡屋面上不是一定要在屋脊与折板处布置梁。

(9)坡屋面上主次梁搭接处,应考虑屋面斜度、使次梁能够搁支在主梁上。

如果显现次梁下挂,应注意补充节点做法,如设置吊筋等。

(10)斜屋面梁随屋面弯折时,遇连续小折角宜直截了当拉通,设计图中给出具体原则及做法示意图。

1.2.3.4梁截面确定

(1)如建筑墙身立面有要求,按建筑。

(2)梁宽一样为240,个不小梁宽度可为120。

(3)梁高一样可按跨度取值,见下表:

分类简支梁连续梁井字梁悬挑梁框支梁

梁高1/12~1/15L1/12~1/20L1/15~1/20L1/5~1/7L1/6L

讲明:

(1).L为梁的运算跨度。

(2).梁的荷载较大时,截面高度取大值,必要时要验算挠度和裂缝宽度。

(3).梁跨度较大时,能够考虑受压区现浇板的有利作用。

初定截面后运算,最终梁的配筋率操纵在合理的范畴内。

1.2.3.5板厚度确定

(1)一样情形下,楼面板厚度按照跨度取值。

当两向跨度比为2时,板厚可取短跨1/30,当两向跨度比为1时,板厚可取短跨1/38,实际板厚能够据此内插值确定。

(2)除常规楼板自重及使用活载外,板面如有垫层或抬隔墙时,板厚适当增加。

【关于按第

(1)条运算板厚已超过80mm的板,能够粗略按以下方法估算:

垫层荷载或运算板配筋的隔墙折算荷载每增加1kN/m2,板厚大约增加8~10mm(最终按照实际跨度及边界运算调整)】。

(3)板厚一样许多于100,地下室顶板厚度一样许多于120,屋面板一样比同跨度楼面板厚20、且一样许多于120。

(4)关于大板周围的小板,与大板的板厚差宜操纵在40mm之内。

(5)初步确定板厚之后,按照板四边支承条件运算,按照配筋再予以调整。

1.3.结构建模及运算

差不多流程:

用PMCAD建模、输入梁墙荷载;

输入楼面结构布置;

输入楼板荷载;

进行砌体抗震整体验算;

梁配筋运算。

事实上,建模运算的过程与结构平面布置图是关联的,差不多步骤为:

初步布置平面、建模运算、调整平面、调整运算等。

地下室底板是否作为一层建入模型,由基础形式确定。

如果底板荷载直截了当由土承担、不计入基础,则不建。

1.3.1材料选择

1.3.1.1混凝土:

±

0.000及以下一样用C30,以上用C25。

1.3.1.2钢材:

Ⅰ级钢限于6、8;

Ⅱ级钢限于直径10,12;

直径14及以上用Ⅲ级钢(适用杭州地区,其它按照地区情形确定)。

1.3.1.3墙体材料(包括承重墙及非承重隔墙)按照项目确定,一样为:

(1)关于砖砌体,±

0.000以下、无地下室部分采纳MU15混凝土实心砖、M10水泥砂浆;

其余均采纳MU10混凝土多孔砖、M7.5混合砂浆。

砌体施工操纵质量为B级。

(2)关于轻质隔墙,采纳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简称AAC)砌块。

密度级不取B06级、强度级不取A5.0级(考虑装修要求较高)。

1.3.2荷载运算(以杭州桃花源项目为例)

1.3.2.1墙体恒载

(1)240砖墙:

4.8KN/m2(无外贴石材)、5.2KN/m2(有外贴石材)。

关于承重墙,运算模型中输入墙体容重时考虑抹灰荷载的折算。

(2)120砖墙:

3.0KN/m2(双面粉刷)

(3)120轻质隔墙(容重≤8KN/m3):

1.2KN/m2(两面批腻子)、1.6KN/m2(一面批腻子、一面抹灰)、2.0KN/m2(两面抹灰)。

建议统一按2.0KN/m2考虑,即承诺双面抹灰。

(4)如果设计项目中约定120隔墙采纳轻质隔墙,则在局部厨房、卫生间等处仍应考虑可能采纳与承重墙相同的砌体,方便挂热水器等重物,墙荷载取值应予注意。

1.3.2.2板面恒载

(1)一般荷载包括结构板自重、面层、板底抹灰、吊顶。

建议仅运算附加板面恒载,板自重由程序自动运算(便于调整)。

(2)一样面层砂浆或垫层的容重可取20KN/m3,厚度按建筑图。

板底抹灰可取0.5kN/m2,吊顶可取0.3kN/m2。

(3)屋面或露台等部位,保温防水面层总恒载按照建筑做法分层运算累加。

(4)斜屋面应取总恒载按坡度进行换算。

如果由程序自动运算板自重,现在应注意程序可不能自动对板自重部分进行换算。

1.3.2.3板面隔墙荷载折算

板面有隔墙时,运算梁(含整体结构运算)、板配筋时应对隔墙荷载进行折算,可按如下方法:

(1)单独运算板面恒载g1、活载q1;

(2)运算板面上全部砖墙重量,按面积平均为面载g2;

(3)运算梁、整体抗震验算时,板面荷载取(g1+g2)、q1;

(4)运算板筋时,按照砖墙在板上的居中程度,近似取(g1+1.5~2.0g2)、q1,墙体在板中部集中者取大值(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5)如果板上为单片、无洞口的通长墙,仅1/3墙荷传至板上,其余直截了当传至两端梁。

1.3.2.4风载、雪载,按照荷载规范取值,重现期50年。

1.3.3砌体结构抗震验算

1.3.3.1参数设置:

砌体结构类型中,结构类型为砌体结构,楼面类型为刚性,地下室嵌固高度可输入地下室高度(如为放开或半放开地下室,此值应减少,或直截了当输0),墙体自重可取22kN/m3。

其余指标,地震烈度、墙体材料、施工质量操纵等级、砂浆强度、块体强度、砂浆类型等,按实际输入。

1.3.3.2验算内容

全部验算项目都应满足,要紧指标包括抗震运算、受压运算、墙高厚比、局部承压。

注意在楼面结构布置中输入墙上圈梁。

局部小墙肢运算不满足时,能够考虑增设构造柱加大、调整结构布置。

有时程序进行局压验算时荷载扩散模式可能有缺陷:

简单地将集中力按节点直截了当向下层传递,现在可考虑手工验算。

1.3.4梁配筋运算

能够用SATWE整体有限元运算。

如果梁上无承重墙,结果能够用来配筋;

如果有,则应按照底框模式运算梁配筋。

1.3.4.1用SATWE运算

(1)上部结构运算采纳SAT-8;

(2)部分设计参数按照实际输入,如地震、风、雪、场地、配筋等,结构差不多周期在试算后回填。

(3)部分参数参考值:

<

a>

混凝土容重取27.5KN/m3,板自重自动运算时,在PMCAD中混凝土容重为25KN/m3

b>

结构材料信息为砌体结构

c>

结构体系为剪力墙结构

d>

恒活荷载运算信息为一次性加载

e>

柱、墙、基础设计活荷载均不折减

f>

梁活荷载不利布置选择全楼

g>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恒载较大时取0.90~0.95),梁扭矩折减系数0.40,中梁刚度增大系数1.80

(4)梁搁支在砖墙上的节点,应差不多为铰同意力。

(5)关于不墅而言,操纵指标差不多容易满足,要紧关注构件配筋。

1.3.4.2用底框模式运算

(1)用SATWE运算底框砖混属于近似运算,有些参数并无合适的选项。

(2)楼层组装时将需运算的楼层作为底层,以下楼层不计入。

(3)在砌体抗震验算中,选择结构类型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逐层运算,直至底框荷载。

对显示的底框荷载应予以判定。

注意程序将开洞墙视为整片,可能会导致墙荷向中部平均、从而增大墙下梁的弯矩值。

(4)在SATWE参数、砌体结构分项中,底部框架层数为1,底框结构空间分析算法选择“接PM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

(5)其它参数差不多同整体有限元运算

(6)程序只运算底框层受力及配筋。

(7)如果需要运算几个楼层,则需逐个处理,从步骤

(2)开始。

(8)应注意底框层与上部楼层的刚度比满足要求。

1.3.4.3其它方法

1.4.地下室设计

1.4.1按照实际地质情形,合理选用基础类型(条基、独基、筏板、桩基),详见基础设计专篇。

1.4.2桩基或独基中的地梁、底板设计需考虑重力及水土反力两个方向的荷载作用,多数情形下由水浮力操纵运算。

地梁一样上下部配筋相同。

1.4.3一层地下室混凝土外墙的运算模型一样为下端固支、上端铰支。

但需注意底板的厚度能否对外墙起到固支的作用,若如果底板厚度相对外墙较薄,那么运算外墙时应考虑下端铰支(内侧竖向筋增大),同时适当增加外墙底部外侧钢筋。

1.4.4悬臂外墙悬挑端的弯矩应注意此处节点弯矩平稳,故此处底板下部弯矩运算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为减少底板配筋过大,可考虑加大底板悬挑边的方法来增加抗击弯矩,同时还能起到增加底板抗浮的作用。

可能的情形下,宜在墙顶设横梁,以替代取消的楼板,注意梁顶标高,在室外地坪以下。

1.4.5基础构件迎水面的承诺最大裂缝宽度,在有柔性防水层的条件下以0.3mm操纵,在仅有刚性防水层或无防水层的条件下以0.2mm操纵。

爱护层厚度取值按照混凝土规范中二(a)类取值。

1.4.6底板有高差处,能够有以下几种梁板做法:

(1)高差相差、底板受力均不大时,设置地梁作为底板支承,地梁最小高度取值应确保两边底板均能够连接;

(2)折板做法,底板等厚度弯折,板筋连续,不管是否设置地梁;

(3)高差较大,如相差一层时,能够考虑采纳竖向墙的形式连接。

1.5.配筋原则

1.5.1板配筋

(1)板上有隔墙者,隔墙荷载予以折算,用来运算板筋,板厚满足冲切要求,不再简单地设置墙下附加筋。

(2)正常楼板配筋应按照支座、长宽比、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区分板面、板底钢筋,不能笼统上下一样配筋。

(3)板配筋可用PMCAD、Morgain等工具运算,板底钢筋按照周边约束情形适当放大,支座一样不乘放大系数。

(4)板配筋应考虑较大跨度板与相邻板的板面弯矩、配筋连续过渡咨询题。

当板厚度有较大变化时,大跨度板支座可按铰支考虑,相连的小跨度板按连续考虑,将负钢筋伸入大跨度板内,建议采纳部分筋通长配置、部分支座另设附加筋的形式。

(5)相邻板面有高差时的板底钢筋的搭接、锚固做法,关于楼面板和地下室底板两种不同情形应该予以区不。

关于地下室底板,相邻板底钢筋应相互搭接;

而关于楼面板,相邻板底筋只需分不锚入梁内即可,见通用节点图。

(6)一般楼板除满足受力要求外,应满足混凝土强度和板厚对应的最小构造配筋,在不增加钢筋面积(或相差专门微小)的情形下,尽量用Ⅱ级钢(或一个方向采纳Ⅱ级钢),以减少施工踩踏的阻碍。

(7)坡屋面板(120mm厚)负筋一样用:

板面10@150双向,板底10@200双向(尚需满足运算要求)。

(8)不墅项目对裂缝操纵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楼板负筋原则上许多于8@150双向,尽量用10,减少施工踩踏的不利阻碍。

1.5.2梁配筋

(1)圈梁配筋一样按构造,纵筋412、箍筋6@200。

局部梁下洞口较大或洞口范畴内有次梁搁支时,圈梁或过梁配筋应加大,满足受力要求。

(2)一样梁底筋放大10~15%,负筋不放大。

(3)挑梁负筋、跨度或荷载较大的梁、抬墙的梁(受力相对不够明确)或其他重要的梁,配筋可再适当放大。

注意核查裂缝和挠度。

(4)连续梁配筋时,支座两侧的钢筋直径应尽可能相同,以便钢筋穿过支座,幸免两侧不同的钢筋都在支座内锚固,造成节点钢筋过密,阻碍节点混凝土浇注。

(5)连续梁邻跨跨度较大时,应按照弯矩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筋要通长设置。

(6)除跨度、受力相当小的梁之外,梁底纵筋不宜显现只配两根的情形,因此在总配筋面积满足的前提下,宜改为3根直径小一级的钢筋。

(7)当有较大次梁搭接时,应检查主梁附加箍筋是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应当设置吊筋。

(8)边跨梁上部纵向筋如有受力要求,其平直段的锚固长度应注意满足规范要求(0.4Lae等)。

现在梁纵筋最大直径有相应限值。

(9)梁配筋率宜在经济配筋率范畴,并应满足最小限值。

(10)卫生间处梁面标高同板面标高,以幸免阻碍板上水管铺设或线角突出。

(11)梁腹板高≥450mm时,需按规范要求设侧向纵向构造钢筋(腰筋)。

注意梁腹板高度为梁有效高度减板厚。

(12)屋面折梁应注意每层钢筋根数不宜多,幸免交叉搭接处钢筋过密。

(13)混凝土墙下地梁按构造配筋,可取截面:

(墙厚+50~60)×

450~500,主筋下部316、上部216,箍筋8@200。

1.5.3柱配筋

(1)构造柱配筋一样按照规范要求构造设置。

按照地震设防烈度和所在位置,纵筋一样为412或414、箍筋6@100/200。

(2)独立的构造柱应按一般柱考虑及编号,其与框支柱的受力要求应注意,能够参照框架柱规范要求。

1.5.4线角配筋

(1)墙身线脚尺寸≤60时不配筋,施工时与梁整浇即可;

其它线脚仅考虑操纵微裂缝而配筋时,用6钢筋即可。

(2)外墙立面构造装饰柱配筋均可用10钢筋。

(3)窗间小柱建议仅在窗洞范畴内设置。

(4)立面外凸的构造柱,能够采纳核心柱与外包线角相结合的形式,在地面一下取消线角。

1.6.结构制图

1.6.1制图步骤

(1)利用建筑平面图布置结构平面,此过程最为重要,需综合运用前述的结构布置原则。

在那个过程中,要注意对结构构件图层的设置,如梁线,柱,墙,轴线。

检查楼板开洞、楼梯间开洞、设备洞等。

留意哪些墙搁在板上、哪些梁是用来抬墙的、各构造柱的起止楼层等。

(2)画板配筋。

标注板厚、标高、楼板配筋、洞口加筋、一些必要大样做法等,同时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位的构造加大,如大洞口边。

(3)画梁配筋。

注意建筑边梁(包括外周边及内部边梁)须结合建筑墙身详图确定。

(4)画构造柱、框支柱配筋。

纯粹的构造柱编号为GZ,独立柱或框支柱编号为Z。

(5)画墙身、细部,注意与梁高对比。

项目组讨论确定统一、合理的配筋方法。

(6)画基础平面图。

基础的选型,持力层的选取能够先跟项目负责人,主管领导商量,等这两个确定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7)画楼梯施工图。

一定要注意检查是否碰头,具体条文见建筑设计规范。

起止踏步边缘前后300范畴内梁底净高不得少于300、斜踏步以上竖向净高宜大于2200。

(8)出图前最后要清理轴线,检查标高、重要构件的配筋、有关的必要讲明等。

1.6.2制图原则

1.6.2.1结构平面布置图

(1)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中上通柱涂灰,不上通柱仅用框线表示。

一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地下室混凝土外墙不涂灰,用中粗框线表示。

(2)圈梁用粗点划线表示。

(3)各层平面的结构基准标高按建筑标高减去面层厚度确定。

注意各房间由建筑规定的结构标高、面层厚度。

(4)各层平面中设备井除通风井用洞口表示外,均用细框线表示井内壁位置即可,标明加大筋做法。

另有部分洞口为预留钢筋、待管线安装完后楼板封浇。

(5)一层结构平面图中应标明沉降观测点位置和数量。

一样布置间距为15~20m,包括房屋角部。

(6)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屋面板阴阳脊线和屋面板边线应以一般细线表示。

屋面结构平面图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坡屋面板各级水平屋脊线结构标高、定位尺寸;

屋面板起坡点结构标高、屋面板坡度等。

(7)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的集中讲明应包含以下通用条款:

(a).本层结构基准标高

(b).未注明楼板厚度及配筋

(c).楼板开洞洞边板底加筋及锚固要求

1.6.2.2梁配筋图

(1)两种表示方法:

断面表示和平面表示。

如采纳断面表示,宜有楼板位置和墙身情形的反映,便于核对。

如采纳平法表示,应补充有关讲明,方可结合平法图集使用。

在以后的项目中推广采纳平法表示。

(2)梁编号前加层号,同时应区分屋面梁编号。

自下而上梁编号为DL(地梁)、1L(一层平面梁)、2L(二层平面梁)及WL(屋面平面梁)等。

1.6.2.3墙柱配筋图

(1)墙配筋要紧指地下室外墙配筋,制图比例一样为1:

25。

当按照墙顶固支、墙顶铰接模式运算墙配筋且墙底外侧钢筋较大时,可采纳长短筋结合的配筋形式。

长筋至墙顶,短筋伸出底板长度为外墙净高的1/4~1/3。

长短筋能够相同,相差最多两级,下部组合后间距一样为100。

(2)柱配筋图包括构造柱、独立柱、框支柱,制图比例一样为1:

25,应能表示柱的起至标高。

1.6.2.4桩位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

(1)桩位图中用粗线表示桩位,用极细线表示墙柱线(实线)及承台(虚线)。

(2)桩位图中应标出哪根桩需要进行静载试验。

(3)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中桩位用极细虚线表示。

独立基础、承台、地梁截面做法可另附详图表示。

(4)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应表示地沟、高差、坡道等。

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应加高差符号,并引出剖面,用详图表示清晰。

1.6.2.5楼梯详图

(1)各层楼梯平面图用1/50比例出图,图中应标出踏步,梯板,梯梁和梯柱的编号和平面位置。

(2)楼梯大剖面图用1/50比例出图。

剖面图中应标出各梯段、踏步尺寸,梯梁、梯板,梯柱的位置和编号,梯板和楼板的结构标高等。

利用大剖面检查楼梯各梯段净高不小于2200。

(3)梯板配筋尽量在大剖面中表示,表示不清时可部分放大成大比例剖面详图表示,比例为1/25~1:

30。

图中需标明梯板及平台板钢筋直径、间距和截断位置以及踏步尺寸

第八章配筋及制图原则

配筋原则

8.1.1板配筋

(1)建筑半砖隔墙,当无门洞长度≤2.1米或有门洞长度≤2.4米时,结构不做梁,将墙体荷载折算成板上面荷载[具体板和梁的荷载考虑方式]。

但墙高较高,线荷载较大时应慎重。

(2)正常楼板配筋应按照支座、长宽比、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区分板面、板底钢筋,不能笼统上下一样配筋。

板配筋可用PMCAD、Morgain等工具运算,板底钢筋按照周边约束情形适当放大,支座不乘放大系数。

(3)板配筋应考虑较大跨度板的相邻板的板面配筋过渡咨询题,一样3.9米跨以上考虑,以下可不考虑。

当板跨度、厚度相差较大时,大跨度板支座按铰支考虑,相连的小跨度板按连续考虑,将负钢筋伸入大跨度板内。

(4)相邻板面有高差时的板底钢筋的搭接、锚固做法,关于楼面板和地下室底板两种不同情形应该予以区不。

而关于楼面板,相邻板底筋分不锚入梁内即可,见通用节点图。

(5)坡屋面板配筋:

板面宜用10@150,板底可用10@200;

平屋面板配筋:

可用10@200双层双向;

上述屋面板配筋均须满足运算要求。

8.1.2梁配筋

(1)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