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060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Word文件下载.docx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

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

管状花少,外露,淡黄色。

体轻,松脆。

气香浓郁。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直径约30cm左右,厚约1cm。

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白色者称杭白菊,黄色者称杭黄菊,通常无腺点;

管状花多数,外露,形成管状花盘。

体稍重,味微甘、辛。

祁菊、济菊、小怀菊:

祁菊和济菊与常见的亳菊无明显区别,小怀菊则类同于亳菊中花形较小的一类。

大马牙:

明显较亳菊大,舌状花长可达30mm以上,管状花较多,与舌状花混生。

大怀菊:

明显较亳菊大,直径可达4.7mm以上,具黄色的管状花盘。

规格等级:

(1)亳菊花:

产于安徽亳州、涡阳及河南商丘,一等呈圆盘或扁扇形,花朵大、瓣密、肥厚、不露心,花瓣长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体轻,质柔软,气清香,味甘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花朵中个,色微黄,近基部微带红色,其余同一等;

三等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5%,其余同二等;

(2)滁菊花:

主产于安徽滁州,一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多为头花),朵大、色粉白、花心较大,黄色,质柔,气芳香,味甘微苦,不散瓣,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即二水花),色粉白,朵均匀,不散瓣,其余同一等;

三等呈绒球状,朵小、色次(即尾花),间有散瓣、并条,其余同一等;

(3)贡菊花:

产于安徽歙县(徽菊)及浙江德清(清菊),一等花头较小,圆形,花瓣密,白色,花蒂绿色,花心小,浅黄色,均匀不散朵,体轻,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圆形,色白,花心淡黄色,朵欠均匀,其余同一等;

三等花头小,圆形,白色,花心淡黄色,朵不均匀,间有散瓣,其余同二等;

(4)药菊:

怀菊产河南武陟、博爱;

川菊产四川中江;

济菊产山东济南;

一等呈圆盘或扁扇形,朵大、瓣大、肥厚,花黄白色,间有浅红或棕红色,质松而柔,气芳香,味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朵较瘦小,色泽较暗,间有散朵,余同一等;

(5)杭白菊:

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花朵厚,较小,玉白色,心黄色,其余同一等;

三等花朵小,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和浦汤花,其余同一等;

(6)汤菊花:

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色黄亮,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和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花朵小,较瘦薄,黄色,间有霜打花和浦汤花,无黑花,其余同一等;

本品味甘、苦,性微寒;

归肺、肝经。

功能: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中医临床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扩冠、强心,抗病原微生物,抗疟,抗氧化,抗衰老,保护人工细胞膜,抗炎,凝血,解热,降压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菊花叶:

用于疔疮,痈疽,头风,目眩;

(2)菊花苗:

为菊的幼嫩茎叶,用于头风眩晕,目翳;

(3)菊花根:

善利水,治疔肿、咽喉病;

(4)菊草:

为菊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60~120cm,直径0.2~0.8c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具细纵棱,小枝被疏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白色的髓,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椭圆状卵形,羽状深裂,长4~9cm,暗绿色或棕褐色,叶柄较细,气清香,味微苦。

野菊花: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

山菊花、千层菊、疟疾草、黄菊仔、黄菊花、野黄菊。

药材性状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

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通常被白毛,边缘膜质;

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

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

舌状花1轮,黄色至棕黄色,皱缩卷曲;

管状花多数,深黄色。

体轻。

气芳香,味苦。

本品为多型性的种,在形态特征上有极大的多样性,原植物野菊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南各地。

本品味苦、辛,性微寒;

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中医临床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野菊,为野菊的全草。

用于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菊花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谓“味苦,平。

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一名节华。

”《本草图经》曰:

“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

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

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厚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

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

南阳菊亦有两种:

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

其黄菊,叶似茼蒿,红蕊都黄。

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

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

”《本草衍义》曰:

“菊花,近世有二十馀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馀皆医经不用。

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本草纲目》曰:

“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

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

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

其花细碎,品不甚高。

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

菊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另有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黄酮苷类如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菊苷、β-榄香烯、百里香酚、二十一碳烷、二十三碳烷、二十六碳烷、水苏碱、腺嘌呤、刺槐素、维生素、糖类和氨基酸;

叶中含多种游离氨基酸。

据刘金旗等报道,菊花中总黄酮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亳菊、滁菊中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为0.0826%和0.1249%,明显高于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杭菊和贡菊则相反,为0.157%和0.0335%。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滁菊和亳菊为0.0126%和0.0274%,而贡菊和杭菊为0.1177%和0.5877%。

这可能与菊花的产地有关。

亳菊、滁菊产于长江以北,杭菊、贡菊产于长江以南。

从济菊与祁菊的结果分析,也有这种趋势。

另外,杭白菊与杭黄菊之间差别较大,杭白菊中的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比杭黄菊高出近8倍,商品杭菊主要来自杭白菊,各商品菊花药材含量与产地菊花品种之间差别很小。

张永明等报道,广西野菊花挥发油中含樟脑(32.16%)、α-崖柏酮(4.93%)、β-崖柏酮(0.74%)、1,8-桉叶脑(1.97%)、反式-石竹烯(0.34%)、2-呋喃甲醛(0.28%)、反式-芳樟醇氧化物(0.14%)、反式-β-金合欢烯(0.71%)、3-甲基苯酚、醋酸异龙脑酯(46.00%)、4-松油醇(1.07%)、α-松油醇(0.82%)、myrtenol(0.82%)、醋酸冰片酯(2.49%)、醋酸萜品酯(0.57%)、germacrene(0.55%)、石竹烯氧化物(1.19%)、去氢白菖烯(0.37%)、β-倍半水芹烯(0.21%)、水芹醛(0.22%)。

广西、广东、湖北3个产地野菊花所含挥发油种数相近,但成分差异大,均含有6种主要相同成分:

樟脑、α-崖柏酮、4-松油醇、1,8-桉叶脑、醋酸冰片酯和桃金娘醇,但含量也有不同。

广西野菊花含有7种独特的成分:

2-呋喃甲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β-崖柏酮、醋酸异龙脑酯、醋酸萜品酯、β-倍半水芹烯、去氢白菖烯;

广东野菊花含有6种独特成分:

反式罗勒烯、醋酸菊酯、4-(1-甲基乙基)苯甲醛、4-(1-甲基乙基)-1-甲醇基-1,4-环己烯、芳姜黄烯、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

湖北野菊花含有8种独特的成分:

橙花醛、3-甲基环己烯、filifolone、2,5-二甲基-1,5-己二烯、马鞭草烷酮、1-甲基-4-(1-甲基乙基)苯、methylcantharate、β-红没药烯。

另外,广东和湖北产的野菊花还含有龙脑、2,5-二甲基-3-亚甲基-1,5-己二烯;

广西、湖北产野菊花含有α-松油醇;

广西和广东产野菊花含有反式-β-金合欢烯,这些差异可能与野菊花的产地、气候、生长环境、采集时间以及提取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陈耕夫等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野菊花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得到85个色谱峰,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产物总量的92.17%;

其中烷烃类占56.9%、烯类占2.7%、醇类占7.0%、酮类占4.2%;

对萃取物中的脂肪酸进一步提取后进行GC-MS分析,分离出34个色谱峰,鉴定出20种脂肪酸,占产物总量的58.96%。

据王德群等报道,菊的药用类群经过长期人工栽培、选育,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加之特殊的加工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同时也有一些品种在消失。

目前主要药用的菊花有如下几种:

(1)贡菊:

又称徽菊,是作为茶菊发展起来的,主产于安徽歙县,栽培山区;

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中心管状花少或无,贡菊于清·

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德菊”建国后逐渐失种,近访问原主产地德清县塘栖(今属余杭县)60岁老人,也未见当地种过茶菊了;

调查了解到,歙县岔口在20世纪50年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花瓣全部带淡绿,叶比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后失种,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1981年调查还发现,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种“资菊”,产量略高,生长期短,作为补苗之用,但头状花序内有绿褐色鳞片,色次质差,收购价低,后产区资菊早已全部淘汰,菊田内为品种统一的“贡菊”,质量稳定,1997年调查时,歙县贡菊种植面积约533hm2,年产量可达480吨左右;

(2)杭菊:

有黄菊和白菊之分,黄者习惯于药用,白者原供茶用,随着近代中医药发展,已成茶药兼用之品,清朝时,茶菊在浙江就有诸多品种,其中的“德菊”演变成了“徽菊”(即贡菊),产于余杭良渚的黄者有“高脚黄”、“紫蒂盘桓”,白者有“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者还有“金井玉栏杆”,后来主产地逐渐向北推移,在桐乡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

浙江黄茶菊记载最早,为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年上下,杭菊在清朝得到了发展,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1982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3个品种:

小白菊(当地原始种)、湖南菊和大白菊(又称“洋菊”),未见杭黄菊种植,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近年调查在杭菊主产地桐乡市,3个品种均有种植,湖菊,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品质最好,小白菊,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较多,大白菊仅零星种植;

(3)滁菊:

原产于滁州、定远,建国初,主产地迁移至全椒县马厂一带,20世纪50年代的滁菊品种为“老滁菊”,特征为植株散伏,头状花序大,舌状花稀疏,开花少,产量低,60年代被选育出的“新滁菊”代替,因主产地在全椒县,故也称其为“全菊”;

新品植株直立,头状花序略小,舌状花稠密,花朵多,亩产可达70~80kg,1980年全椒的产量占滁菊总量的96%,近年来由于价格不稳定,滁菊产量忽高忽低,有时处于保种状态;

(4)亳菊:

为药菊中佳品,特征是头状花序小,舌状花多,管状花少,花序内有鳞片;

另外,产区还有一种大花的品种,当地称“大马牙”,又叫“臭花子”,特征是头状花序大,有较多的管状花,花序内也有鳞片,该品种一直被视为劣质品,药材公司和药商均不收购,近年来在亳州药材市场上经常可见,但售价极低;

不同的质量可能是不同时期栽培的品种不同,早期为大而微臭、气味辛烈的“大马牙”品种,近年则为气味清香、花小的“亳菊”,亳菊栽培至少有240年历史,其产地在亳州东南沿涡河两岸,清朝时,产地集中在沙土、大杨、十九里和涡阳临近亳州一带,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民国初年已成为安徽主产药材之一,现亳菊集中分布在辛集、大寺一带,以大寺的怀楼栽培最为集中;

(5)怀菊:

为“四大怀药”之一,久负盛名,产于河南沁阳(旧怀庆府)、博爱、温县一带,古代本草多认为河南是药用菊花的地道产地,河南的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早期的邓州黄、邓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选育出来的品种的始祖;

近年到武陟调查,怀菊有两个品种,一曰“小怀菊”,花序小,色白,管状花少,被认为质量好,其性状与亳菊相同;

另一种为“大怀菊”,花序大,中心管状花多,舌状花先黄后白,不同其它,为一个独立的品种,但近年怀菊已很难形成商品,沁阳、博爱等地已很难找到栽培的怀菊,仅武陟尚有少量栽培,并且菊田中品种混杂现象严重,有的药农仅在果园内保留着少量菊苗;

(6)济菊:

产山东嘉祥县,又称“嘉菊”,以前通过济宁经过运河运往外地,故称“济菊”,嘉祥县距安徽亳州200km,嘉菊是清朝时从亳州引种,经过长期栽培,已形成地道药材,山东禹城等处亦有零星栽培,均是从嘉祥引种,近年嘉祥处于保种状态,仅在纸坊镇后于庄等处有少许种植;

(7)祁菊:

主产河北安国,通过考察,与“亳菊”一致;

(8)川菊:

主产四川中江,近年来已失种。

亳菊、小怀菊、济菊三者的头状花序直径均在4.2cm左右,管状花盘直径也都在0.7~0.8cm,花序内均有鳞片。

株高、株型、叶色、叶均相似,3者应是同一品种,只是栽培地区不同而已。

菊花的其它药用品种,如贡菊、小黄菊、大白菊、小白菊、湖菊、滁菊、大马牙、大怀菊均各具特征,区别明显,应是不同的品种。

从地理分布看,分布淮河以南品种花序内无鳞片,而分布淮河以北品种均有鳞片,这是与分布有关的特征区别。

产地调查中发现,亳菊、大马牙、湖菊、贡菊的舌状花均有黄变现象;

大白菊、小白菊、滁菊未见变黄现象,这几个品种花初开时即为纯白色,而易变黄的品种初开时多为微黄色,盛开后才变成白色。

在药用白色菊花品种中,还发现红变现象,如滁菊在1970年代有很多植株茎变紫红、舌状花变为紫红,尤以舌状花背面更为明显,花序蕾完全是紫红色。

在产区,黄变和红变的植株一旦发现,即时被淘汰,保持了品种的单纯。

另外,白色品种的菊花在盛开后期或经寒冻之后,舌状花冠由白逐渐变红,尤其是北方的亳菊、小怀菊、济菊红变较早。

当经霜后,花色变红,严重影响花的质量;

因此对北方菊花产区,培育早熟品种是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徐娟华等以杭白菊为重点,对其各部组成的横切面进行研究,并就舌状花花瓣、总苞片的横切面与其它4(或3)种菊花进行比较研究。

基本弄清了杭白菊各部组成的横切面形态,并发现各品种菊花在横切面组织形态上有较大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用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所以近年来作为茶药兼用的杭白菊、贡菊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如杭白菊不仅主产区种植,江苏射阳及湖内引种均形成一定的规模。

而作为药用为主的滁菊、亳菊以及怀菊、济菊、祁菊、川菊和杭黄菊的种植面积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

滁菊与亳菊一直被认为是药用菊花中质量最佳者,却也摆脱不了这种困境,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于菊花的采期,经对杭白菊50%~100% 

不同开放程度花的多项指标测定证明,在70%的开放程度时质量最佳。

挥发油含量最高0.36%;

维生素E含量最高6.81%;

总糖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39.59%和45.47%;

总黄酮含量高0.06%;

氨基酸总含量较高7.80%。

每百朵花的重量最重85.71g,且花的直径大,色泽好,花瓣厚,香气浓。

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杭白菊的最佳采收期不是《中国药典》规定的“花盛开时”,而是花开放程度为70%时,质量最好,产量最高。

这与目前杭菊、滁菊、贡菊产地采期基本吻合。

而北方产区所产的亳菊、怀菊、济菊、祁菊均为霜前整株或整枝采下,花的成熟度不齐。

这些产区如能改进为分期采收,将会提高产品质量。

菊花的花期迟,易遭冻害。

当气温降低时,舌状花变红,严霜摧残后,花则变黑枯萎,严重影响质量。

如河南怀菊花商品往往带粉红色,就是因纬度越高、冻害越重。

高纬度地区不适于药用菊花种植,或者须选育出早熟品种种植,才能在花期避开冻害。

经研究菊花不同加工品挥发油含量,以生晒品最高,烘干品次之,炕干品损失最多;

挥发油总含量高低顺序为:

滁菊>

亳菊>

怀菊>

杭菊;

以安徽3个品种菊花商品的挥发油含量,阴干法的亳菊最高,晒干法的滁菊次之,烘干法的贡菊最低,可见干燥方法与挥发油含量关系密切,加工时温度越高,挥发油损失越多。

烘干法干燥速度快,产品色、味俱佳,但挥发油损失较多,另外使用木炭作燃料,提高了成本,导致使用此法加工的贡菊价格偏高,晒干法被滁菊和杭菊产区采用,此法气候干扰因素大,11月份气温低,干燥时间较长,花期若遇雨天往往导致产品霉变、质量下降,所以在产区遇雨后则改为烘法加工;

秋末冬初,北方空气干燥,阴干法在亳菊、怀菊、济菊、祁菊产地一直沿用,此法挥发油保存最好,但需较大室内场所,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

近年产地调查发现,产地已很少采用阴干法,而是将砍下的花枝排放空旷的露天晒干,夜间或雨天罩以塑膜。

此法加工的商品质量有所降低。

采用烘房加工法,在室外烧柴,热量经管道输送烘房,干燥菊花。

此法热量分布均匀,产品质量稳定,成本较低,适宜大规模生产。

另外有资料介绍采用真空压缩抽干水分的方法,但未见推广。

菊花干燥过程中,温度与干燥速度成正比,但与挥发油含量成反比。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有条件的产区可试用目前蔬菜蒸汽脱水法,也可试用远红外干燥法,此法对保持药材外观和内在质量均有保障。

郭巧生等报道,对江苏射阳产白菊花各栽培类型间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成分的含量比较,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则长瓣菊为最佳。

但白菊花又常作为茶饮,其中挥发油含量和组份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则以红心菊为佳。

将采摘的菊花置室内摊晾时,从第3天开始花瓣就出现由白逐渐变为棕色的现象。

从不同加工方法对绿原酸和总黄酮成分含量的影响看,菊花采摘后及时加工干燥是减小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烘箱快速干燥可以减小菊花中挥发油含量的损失。

同时,不同加工方法使菊花挥发油的组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小面积的品比试验还是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红心菊和小白菊、大白菊和长瓣菊之间在产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但无论鲜重还是干重,红心菊和小白菊均显著高于大白菊和长瓣菊。

从生产实际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栽培高品质、高产量的白菊花以小白菊为首选,其次为红心菊。

大白菊和长瓣菊不宜推广,因为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无法与小白菊和红心菊相比。

杨俊等观察杭白菊中绿原酸及其他成分(总黄酮、总糖、氨基氮、挥发油)含量在采摘期中的变化。

测定2001年、2002年度不同采摘日期的杭白菊中各成分的含量。

结果杭白菊绿原酸、氨基氮含量在整个采摘周期中无明显变化;

总黄酮含量随采摘期推迟呈下降趋势;

两年中挥发油及总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2002年度两者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而2001年挥发油含量在采摘前期无明显变化,采摘后期降低,总糖含量在采摘前期变化不明显,而在采摘后期却明显升高。

杭白菊总体质量与采摘时间有关。

 

贾凌云等研究八大品种菊花中不同成分的含量。

以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菊花进行了含量测定。

结果绿原酸含量以济菊和祁菊最高,川菊最低;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而毫菊最低;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而最低为贡菊、毫菊和怀菊。

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均高者才是优良品种。

刘金旗等采用薄层层析和比色法比较:

菊花叶和花的黄酮类化合物基本相似,总黄酮含量为:

亳菊叶5.50%,滁菊叶6.43%,贡菊叶3.26%,杭白菊叶9.48%。

菊花叶可开发利用。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甘野菊,又名野菊、北野菊、岩香菊、野菊花;

干燥茎呈圆柱状,有分枝,长20~60cm,直径1~5m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具细纵棱,小枝疏被柔毛,叶皱缩或破碎,暗绿色或棕褐色,叶柄极细,头状花序球形,直径8~10mm,黄色,气清香,味微苦;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

安徽称其为北野菊,花序清热解毒,平肝;

全草功效同野菊;

(2)小红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华山、甘肃、青海、山东,花序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痛,疮疡肿毒;

(3)甘菊,又名北野菊、岩香菊、细裂野菊;

茎直立,多叉状分枝,生有微毛,较甘野菊为稀,叶较薄,长卵形,1~2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片长椭圆状卵形、披针形,有尖锯齿,下面微具柔毛,假托叶不显著,头状花序多数,生于枝端,直径8~12mm,稍下垂,集成近聚伞状,总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状花1列,长椭圆形,与中央的管状花全为黄色;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云南,花序用于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全草用于咳嗽痰喘;

青海称其为野菊;

(4)毛叶甘菊,分布于云南,花序用于痈疖疔疮,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5)蒙菊,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直径4.5cm,边花舌状,粉红色,雌性,盘花筒状,两性,瘦果;

分布于内蒙古、山西,花序清热解毒;

(6)楔叶菊,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花序清热解毒;

(7)菊花脑,分布于江苏,南京有栽培;

(8)委陵菊,分布于山西、陕西,花序祛风清热,解毒明目;

(9)毛华菊,分布于安徽、河南、湖北,全草用于皮肤瘙痒;

湖北称其为艾精、野黄菊;

(10)紫花野菊,高15~50cm,全株被柔毛,基生及茎下部叶2回羽状全裂或深裂,卵形、近圆形或矩圆形,长宽变异极大,最长8cm,最宽4cm,有腺点及柔毛或无毛,羽裂片1~3对,顶裂片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或2~5个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舌状花白色、粉红色或红紫色;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安徽,叶、花序清热解毒,降血压;

东北称其为山菊;

(11)多花亚菊,又名千花亚菊,头状花序异形,极小,直径3~4mm,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密集成聚伞状,花黄色,边花雌性,细筒状,盘花两性,筒状;

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花序清热,止咳化痰,润肺;

云南称其为蜂窝菊;

(12)山黄菊,又名金菊花,分布于福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