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810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doc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问题及对策的探究

【摘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应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2011年10月14日广交会的召开,又进一步显现了研究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当今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探究这一热点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形势世界经济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价值链自主创新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2011年10月14日广交会的召开,又进一步显现了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当今我国的对外贸易整体形势,并从中找出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研究这一热点问题。

一、当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内方面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国际方面来看,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形势

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

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

其中,出口由2660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增长了4.9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4.3%升至10.4%;进口由2436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增长了4.7倍。

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轻纺产品成为主要出口产品。

9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轻纺产品出口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

2001年至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188亿美元增长到933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速达到25.7%,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3.9%提高到13.8%。

3、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经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2001-2009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8.8%,其中中国贡献了1.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

中国因素支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价格止跌趋稳,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增进了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我国对贸易的国际形势

1.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2、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于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大力倡导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理念,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再平衡的认识则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认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而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而发展中国家认为,造成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元的过度泛滥、金融市场发展的失控、商品市场的不平衡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的失衡状态仍未见改善,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体制机制仍未形成,解决失衡的方法难以达成共识。

所以综上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但世界经济的失衡现象将长期存在。

3、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是造成贸易摩擦激增的根本原因。

目前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企图征收碳关税等。

在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已明确提出反对贸易保护,但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第九次报告显示,从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以来,已有194项保护主义措施被实施,其中,二十国集团国家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155项,约占80%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

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

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进一步显现。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

3、出口产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

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

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对外贸易应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稳步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主要政策建议有以下两点:

(一)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转变世界经济再平衡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产业竞争力、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一味地追求比较优势将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并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固化在中低端水平。

应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又顺应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效借鉴竞争优势理论,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努力寻求企业、产业和政府的联动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从而促使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环境。

(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要求中国的外贸企业要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的净化力度,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跨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要支持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新产品出口;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自主创新,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来构建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三讲讲稿.霍建国

2、<<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将永远敞开>>温家宝总理在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论坛上的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