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8076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doc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形象,一要靠硬实力,二要靠软实力。

这里的软实力,对外来讲包含吸引、感染和影响别人的能力,以及国家高层的洞察力、沟通能力,等等;对内来说包括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以及领导者的感召力、组织能力,等等。

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当前至少应当重视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提升执政党软实力

  政党软实力是政治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势和力量所在,是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表现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仅仅用了30年时间,使我国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转变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初步走向繁荣、富裕、强大的国家。

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巩固,党的胸襟和眼光更加开阔、深邃,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着自身先进性的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展现的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先进执政党形象,善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执政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体恤民意的亲民政党形象,开明开放、和平民主的和谐政党形象,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政党形象。

  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和软实力,对内来讲,应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对外来讲,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政党外交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不断提高党的对外交往能力,积极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深化对总体外交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整体筹划,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多党合作来讲,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好这一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不断优化新的政党合作关系、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形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对凝聚力量来讲,要继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集思广益、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保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对意识形态建设来讲,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引领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匡正祛邪和树立风尚,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更加意气风发。

对指导思想来讲,要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行动,确保党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着力提升国家经济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知名品牌、无形资产、服务业和经济组织方式等优势上。

由于我们的品牌保护意识相对滞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外品牌乘虚而入,纷纷抢滩中国,国外企业通过与我国企业合资、合作、买断乃至抢注等手段,排挤、侵吞我国的民族品牌,尤其是在快餐、食品、饮料、服装等行业,我国品牌消失比较严重。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目前海外企业在中国申请的商标注册达13万例,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注册只有8607例,仅在加拿大就有6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被恶意抢注,凸显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意识的淡漠。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生产的手表、钟表、服装和运动鞋等占世界产量的70%—80%,中药材种类和产量更是占世界的90%,但至今却没有几个过硬的世界品牌,只能贴牌或者为他人作“嫁衣”。

  品牌的精髓关键在于品牌的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的树立,一是企业自身清晰,二是消费者要认可,三是要广泛宣传。

品牌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些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使我国专利申请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国内企业申请专利呈现出3个“明显增多”:

一是申请专利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单个企业的平均申请量明显增多;三是有百件以上申请的企业明显增多。

目前,我国商标注册申请累计67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240万件,且每年还以30%的速度在递增。

2009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仍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7.7%,达到38万件。

当然,专利多并不意味着品牌多。

  如何从专利大国转向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造大国、从贸易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就提升经济软实力来讲:

一是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围绕大品牌做足文章。

二是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把产品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线。

三是要提升产品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

四是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树立和提升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

六是要以优势品牌为支撑,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群。

七是要坚持走好品牌国际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多元化、效益全球化的路子,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八是要加强品牌保护意识,尤其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市场(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九是为积极应对和回击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径,更好地保护本国企业利益。

  在经济软实力方面,金融软实力值得重视。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机构、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愿望不断增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谋篇布局,积极争夺以金融体系为突破口的国际秩序变革的制高点。

我们应当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反思不足,努力提升我国的金融软实力。

一是要明确我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

包括竞争力指标(体制效率、市场深度、创新能力等)、金融环境指标(法制健全度、社会诚信度、风险防范度等)、人文指标(理论创新指数、文化力指数、人才结构指数等)。

二是要将金融软实力的提升纳入到行业监管和社会评价范围。

主要是把金融文化、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等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利用全球金融合作的机会,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发言权。

以成为金融稳定论坛正式成员为契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活动,加强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议程的引导,扩大我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四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妥善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问题,推动扩大我在IMF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投票权。

加强与新兴国家协调立场,防范美国及西方对我进行“规范”和施压,引导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朝于我有利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金融软实力。

  三、着力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科技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素养、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环境、科技管理水平等方面。

  从科技人才队伍来看。

据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

从2002年至2007年,5年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74%,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增加41%,科学家和工程师增加44%。

2007年,获硕士、博士学位者占科技人员总量的25%,高于2003年的11.4%。

尤为可喜的是,我国科技队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截至2007年底,4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700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3以上。

可以说,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研投入与产出也是反映科技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财政科技拨款只有0.56亿元;2000年,我国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约为9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9%,到2008年时这一比重提高到了1.52%。

2008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达到4570亿元,各类教育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科技成果登记数约3.4万项,科学技术市场成果交易额2200多亿元;科技论文数量从1996年占世界的第1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

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461亿元,增长25.6%。

2008年全球研发投入约为1.21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7.6%;其中美国为1427亿美元,日本为277亿美元,德国为133亿美元。

我们在这方面尽管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我国的科技进步已令世人瞩目。

当前,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产业界的研发投资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各国通过凝聚科技人才、开发核心技术产品、提升创新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产业界共同的理念和策略。

  增强科技软实力,主要在于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所在。

为此,一要抓紧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将《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增加科技投入,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提升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能力。

二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我国科技人才多,但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却不多。

因此,既要眼睛向内抓紧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还要眼睛向外落实引进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

三要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和应用有利于节能减排、产业振兴的先进技术与产品。

鼓励有潜力的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全球性重大科技合作;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或兼并国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四、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影响力的象征。

与其他软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更具持久性、更具广泛性。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价值观渗透和社会文明传播等方面,而且它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近1.5万亿美元,且以每年6.7%的速度在增长。

历史经验还表明,经济危机常常是文化产业发达的生机和转机。

20世纪30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电影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近10年,使日本的动漫产业走向振兴;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游戏产业成为全球的行业领军。

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较上年增长35%,2009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可谓“逆势飘红”。

这也印证了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反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复苏中应当加以很好地运用。

  在国际形势和力量的对比变化中,如何使我国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为世界各国所理解,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与和谐思想,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和学堂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的平台。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9月底全世界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主要设立于大学)和241个孔子课堂(主要设立于中小学)。

仅2008年一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140多万。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文化的软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