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0227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9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

按照某省大力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要求,**经济开发区在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的重点项目区。

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条件迫切,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综合治理**河的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受×

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

经过技术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12年11月上旬由我单位编制了本项目的实施方案。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2.1项目区地理位置

**经济开发区由某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位于江北水城—**东侧,北依济聊馆高速公路,西邻京九铁路,与**建成区一河之隔。

现辖东城、北城、蒋官屯三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许营镇、于集乡、顾官屯镇、韩集乡和广平乡,总人口23.3万人,管辖面积达到389.4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的经济区域,1995年10月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开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开发区的企业不断增多,2010年底将近120家企业,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将近55亿元。

1.2.2项目区自然条件

**经济开发区地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以1/6000的坡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程在31-33米之间。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基承载力8-16KN/m2,地震烈度等级为7度。

**经济开发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0—2741.8小时之间,全市平均气温12.8—13.4摄氏度,全年降雨量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

1.2.3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3.68km2,水土流失面积4.2km2,占总面积30.7%,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为主。

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受黄河历次决口改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对人和自然引起的扰动十分敏感。

多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周边工业项目的建设等原因,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使植被退化严重,蓄水能力差,破坏了项目区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水土流失。

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以悬浮、流动、跳跃、飘扬四种形式搬运堆积,形成沙垄、小沙丘,广泛分布在各种面上,对天然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由于土地风沙化的影响,造成地域性小气候,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保护程度低,在风力的作用下,农田表层土壤细粒和营养物质被吹走,降低土壤肥力。

同时项目区的沙化缩小了土地利用面积,直接影响着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活环境,严重阻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非常重视,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但因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不到根本有效改善。

1.2.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据统计,项目区多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5.4%。

集中、连续治理过的地区,植被逐渐恢复和浓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改观为**经济开发区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从项目区由于受气候和地域原因,生态环境仍很脆弱,水土保持形势严峻,亟待加大治理规模和力度。

但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国家用于治理水土流失的资金有限,按目前的治理速度、治理方法和治理规模,远远满足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治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封育保护,有效恢复植被,多种措施并举,充分依靠和发挥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还养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

1.2.5土地利用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68km2,其中:

耕地5.2km2,占总面积38.0%;

林地1.2km2,占总面积8.8%;

湖泊湿地3.5km2,占25.6%;

难利用地1.3km2,占总面积9.5%;

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2.48km2,占18.1%。

1.2.6社会经济情况

**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建成为中国重要的机械制造加工基地和纺织、造纸、化工、医药生产基地。

近年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增幅均在16%以上。

确立了发展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十大百亿产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把有色金属、农业装备、汽车、纺织、电力、造纸、化学、食品、医药、信息十个产业建成年产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百亿元的大产业,构筑**现代化产业的基本框架。

1.3项目建设的任务、目标及规模

1.3.1项目建设任务

(1)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

(3)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3.2项目区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本项目实施后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5%,效益周期年内拦泥16.8万t,拦蓄径流7.6万m3。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项目实施后,新增植被1.2km2,其中:

营造乔木林0.28km2,水生植物0.52km2,封育0.4km2,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74.1%,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

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将使其成为**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屏障,大风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3、发展地区经济的目标。

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后增加到6300元,增加300元。

1.3.3项目区综合治理规模

项目区位于**经济开发区,周边为各类工业企业,结合**河水系的特点和生态功能,采用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在发挥开发区污水生态净化功能的同时,实现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

根据本项目区建设任务,考虑到投入的可能性,复核确定本项目区的建设规模,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1km2。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4.1设计原则

坚持东部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中部地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西部地区,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以封为主,封禁结合;

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

以人为本,依法管护;

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1.4.2工程措施

规划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1km2,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项治理措施配置为:

新增乔木林0.28km2,水生植物0.52km2,封禁治理0.4km2;

沟道治理7.6km,砂石路1.5km。

1.5施工组织设计

1.5.1施工条件

1.交通、水电、道路等条件以及气候、农事活动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项目区位于**经济开发区,交通条件良好,能满足施工材料运输入场的要求,场内运输采用修建临时简易道路解决。

区内用电率达95%,通讯率达100%,90%的农户喝上了自来水,施工用水用电基本能解决,个别地方可由施工队伍采用柴油发电机和人工拉水解决。

施工中的材料运输、用水用电等十分便利。

施工场内临时用地,本着安全、方便、减少青苗损失原则,工程结束后,场内临时用地、施工临时道路,均整理退耕。

2.建筑材料的来源状况

工程建设用的建筑材料在当地建材市场均可购买,材料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建筑材料规定要求,由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负责检查落实,并造册登记认可后准许使用,否则一律不准进场和使用。

3.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状况及施工力量

项目区工程实施过程中配备1-2名专职水利水保人员,从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与管理多年,技术过硬,经验丰富。

项目区群众也承诺积极投工投劳,区内有劳动力4000个,投劳有保障。

1.5.2施工方法

各项措施的施工方法依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4-2008)执行。

1.5.3施工总工期和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2年-2013年。

1.6水土保持监测

1.6.1监测点布置

按各种立地条件,布设3个监测点。

监测点样方大小:

乔木林20×

20m,灌木林5×

5m,水系2×

2m。

1.6.2监测内容

(1)林草植被监测

封禁期通过样地逐年监测乔木林生长和郁闭度变化;

灌木树种、灌木林盖度、高度、灌幅及生物量变化;

水生植物的物种、盖度、高度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系统分析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动态变化,评价生态修复效果。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

对项目区典型农户和社会生产、生活及经济情况的逐年连续监测,分析评价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6.3监测时段

封禁第一年开始监测,每年一次,每年9月30日前完成年度监测。

1.6.4监测方法

(1)建立基础档案

(2)植被度监测

(3)植被类型及生长量监测

(4)雨量观测

(5)动物监测

1.7技术支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突出表现在治理水土流失上的两个转变:

一是从单一措施的分散治理转向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治理;

二是从单一的治理水土流失转向水保与开发水土资源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在推广过程中,以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为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

(1)治理与开发结合,注重以开发促进治理;

(2)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结合,注重面上推广的规模效益;

(3)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注重植物措施的经济效益;

(4)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水利经济结合,注重加强水利产业建设;

(5)政府扶持与农民投入结合,注重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

(6)开发治理与应用现代科技结合,注重加大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力度。

1.8项目管理

1.8.1工程建设管理

1.成立机构

该项目主管部门为**市水利局,建设单位为×

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水务、财政、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由某碧水蓝天环境有限公司直接负责项目实施。

**经济开发区水保部门现场监督、检查,加强管护力度。

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

上下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做到一级促一级,措施得力。

2.组织管理措施

(1)全面推行项目工程建设“四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及合同制。

(2)建立健全责任制,项目建设单位与主管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措施,制定考核和奖罚制度,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所在乡镇要尽力协作,为项目实施提供地块、劳力等保障措施;

加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工作。

(3)加强管护,项目建设单位与项目区村庄要签订管护责任书,巩固项目治理成果,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3.施工管理

工程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合同制管理。

施工单位确定后,应及时组建工程施工指挥部,负责施工、技术、质量和设备管理。

(1)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建立质量自控、检验体系,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和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2)合理安排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场地的布设、施工放线和施工计划等,做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

(3)严格把握工程进度,做好建设信息管理,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联系制度和基建统计报表。

(4)按规定做好工程验收准备,包括设计文件、图纸、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竣工资料。

1.8.2运行管理

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单位设立专帐,加强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度,严禁挪用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用于工程建设。

1.8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1.8.1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86.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0.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10.0万元,市县投资46.0万元,详见总投资概算表。

1.8.2分年度投资实施计划

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及安排,建设期限为2012年-2013年,所有投资在一年内投资。

1.9经济评价结论

鉴于项目的功能,本项目具有污水净化处理功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10项目可行性的结论与建议

1.10.1项目结论

**经济开发区湿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是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河周边生态状况提出来的。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遏制当地的水土流失,改善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全区各行业的全面发展,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1.10.2建议

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当地环境条件愿望迫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性高,因此,在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风固沙效果明显,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早日立项解决,逐步使开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区地理位置

**经济开发区位于**市中心城区的东部,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功能区之一)。

**经济开发区与城市中心区质检以徒骇河、光岳路相隔:

黑龙江路、东昌路及湖南路是两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

**经济开发区承担着城市的主要第二产业、部分教育科研功能及次要商业金融功能,相应分担人口18万人。

2.1.2自然条件

2.1.2.1地形地貌

**经济开发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受黄河历次决口改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

浅平洼地、缓平坡地、背河洼地和河滩高地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

2.1.2.2水文气象

(1)河流水系

**市内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东部和东南部沿黄河一带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区匮乏。

据全市14个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6.7毫米,产水总量为48.7亿立方米。

其中形成地表径流3.69亿立方米,通过各级河沟泄入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闸前,入渗补给地下水9.81亿立方米,其余大部分转化为土壤水,为自然蒸发所消耗。

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黄河、金堤河、卫运河诸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2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349.58亿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径流量的95.45%。

其它入境水资源很少,徒骇河、马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32亿立方米,仅在汛期入境。

(2)气候气象

项目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大陆地度为62.8-64.8,年干燥度为1.7-1.9。

**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

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

总的看,**市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5℃;

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7℃。

全年≥0℃积温4884-5001℃,全年≥10℃积温4404-4524℃,全市范围内热量差异较小,热量分布东南部东阿县偏多,西北部临清市偏少。

无霜期平均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现在10月6-11日,最晚出现在11月10-22日;

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9-14日,最早出现在3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5日。

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为1004.7mm(信发,1961),最少年降水量为187.2mm(临清,1992年),全市降水分布东南部多于西北部。

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

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发生频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的3%左右。

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期内,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表2-1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项目区

多年平均降

雨量(mm)

气温℃

≧10℃

积温(℃)

年日照

时数(h)

无霜期(d)

大风日

数(d)

平均风速(m/s)

年最高

年最低

年平均

经济开发区

578.4

26.7

-2.5

13.1

4404-4524

3075.5

193-201

9.1

2.6

2.1.3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市水土流失虽然不普遍,但在冠县、莘县、东昌府区等县市的决口扇形地、沙质河槽地边缘以及沉沙池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并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前,**市有58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待治理,由于河道、农田大量泥沙淤积,极易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将严重影响我市生态环境及群众生产生活。

风沙区土壤多为风沙土,土壤质地松散,结构性差,土壤肥力低,每逢大雨和大风使土壤表层随风吹、水冲而流失,使土壤质地变粗,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

据典型小流域调查;

风沙区年均土壤养分流失量为有机质2.88万t、全氮0.31万t、全磷0.8万t、碱解氮24.5t、速效磷3.1t、速效钾42.9t,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约占风沙区年化肥使用量的21%。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的沙粒含量越来越高,并沙化了附近的农田,而且使境内大小河沟都有不同程度地泥沙淤积现象,大量泥沙淤积于沟渠河道之中,抬高了河床,使其灌排效益降低,多年来,由于风沙区植被覆盖率低,农田复种指数也低,生态环境恶劣。

**经济开发区总土地面积389.4km2,水土流失面积15.2km2,占总面积3.9%,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为主。

**市水利局作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由水保科负责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验收工作,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冠县清泉河、莘县杨夏庄、阳谷赵王河、东昌府区于集等多个个水土保持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且通过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了各地水土保持的领导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表土变薄,水分、养分、有机质大量流失,土壤肥力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下降,当地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由于大量水土流失和径流冲刷,大片土地被沟壑切割的支离破碎,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难以利用,当地群众失去生存条件。

加之,受到当地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素质差、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更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只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恢复植被盖度,增加林草的面积和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林草产量,才能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解决困扰当地的贫困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2)是改善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项目区属于风沙区,风沙区土壤多为风沙土,土壤质地松散,结构性差,土壤肥力低,每逢大雨和大风使土壤表层随风吹、水冲而流失,使土壤质地变粗,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地面覆盖度降低,地表裸岩、水蚀和风蚀严重,生态环境失调。

这致使当地干旱、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日益加剧。

每年春季,大风携带大量沙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