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934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Keywords:

economicgrowth;

financialdevelopment;

banks;

empiricalstudy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

特别是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在这次经济浪潮中能否转危为安,树立起大国风范,甚至主导世界经济的关键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不断深化与发展。

在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并且对全社会资金的配置功能加强,银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金融的不断深化,更多的资金要通过信贷配置,银行中介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得以加强。

但是由于政府对国有经济的保护,人为降低贷款给国有企业的风险,使得更多信贷资金流向低效部门。

这种信贷配置扭曲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本文在假定金融发展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做出反应的前提下,利用我国1995-2004年间27个省的面板数据探讨金融发展-高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区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利率管制下,银行更愿意将贷款给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下享有优先权,私营企业一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而企业(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也更愿意从银行借钱,因为银行的贷款成本是低于其他融资渠道的,尤其是短期贷款。

这样一来,更容易建立起银行-企业关系。

这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改革,使其更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2研究前提

确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假设金融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做出反应,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或企业。

基于这样的假设,使我们能够在控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逆向因果关系上取得进展。

首先,我国的金融体系由于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故允许采用广义的“差异中的差异”方法,从而帮助确定因果关系。

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源于以下的推理。

理论上认为,金融机构能够有效的分配资金到能产生更大回报的地方,因而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银行金融机构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能更高效地更好地选择那些快速成长的企业。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我们知道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未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

但是,如果资金只是简单的追求增长,那么由于非国有企业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会促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并表现出与未来经济增长更强的联系。

我国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更对的考虑企业规模和所有权成分。

其次,从1995年开始,我国领导人便努力使经济“软着陆”。

本文选择1995-2004年间的省际区域数据,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之前的14%左右降低至1995年的10.9%,并一直保持在10%左右。

样本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所以当出现经济增长引导着金融发展的情况时,这在我们的研究期内应该不会太严重。

因此,我们假设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基础仍保持不变。

1.3研究内容和框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公布的平均年实际增长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为9%。

“金融—高增长率”这一关系是最近几年才受到关注的,但是金融发展所起的作用并没有达成共识。

关于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根据当前发现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恰恰存在相反的关系,而我国恰好是一个反例(如Allen等,2005),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除了金融机构外,私营企业还存在其他的融资渠道。

在探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持续高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时,本文主要分析了两种不同的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银行通常都是国有的,大型的,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并且有许多分支结构。

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只在省内经营,而且规模要小得多。

还有一点,银行金融机构通常在技术上更加先进,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并且主导我国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给小型私营企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贷款却投入到非国有部门,且大多数是小型私营企业。

正是由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表现出的明显差异,故需单独处理这两种不同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拟采用面板数据方法来研究我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余下部分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简要回顾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文献;

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的金融系统,重点是金融机构的两种类型;

第四部分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部分是结论。

1.4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点的关系问题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主流结论表明: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我国的学者主要都是采用时间序列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以我国整体作为样本的,也有以某一地区、某个省、某一个市作为研究主题。

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本文鉴于我国差异中存在的差异,利用我国1995-2004年27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银行与非银行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未能顺利更新到2007年份,由于银行金融发展指标自2005年起在金融年鉴上没有列示,或者是改为以五大地区的形式列于年鉴上,而无法找到以各省列示的银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

为了保持本文数据统计路径一致,故只采用2004年止的数据。

2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关于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众说纷纭。

Bagehot(1873)和Hicks(1969)说,英国工业化初步金融对聚集资本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Schupeter(1912)论述道,良好的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和投资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中,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

反过来,Robinson(1952)宣称,“实业导致了金融的发展”,依此观点,金融发展创造了对金融的特殊需求,而金融体系会自动对这些需求做出回应。

当然,一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重要的。

Lucas(1988)说:

“经济学家们过分夸大了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发展时通过对金融避而不谈来表达他们对金融所持的怀疑态度。

例如,很多发展经济学先驱们的大作中,包括三篇获Nobel经济学奖(1979,1987,1990),都没提到金融发展的作用。

更有甚者,Stern(1989)的发展经济学的评论中,没有涉及到金融体系。

现阶段国外的研究已经在肯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一定关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到各地区、行业、公司等微观层面上。

在国内,关于这部分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理论界便开始大量对中国的实证分析,并且融合了中国自身的特殊情况,在国内理论界形成许多有别与国外理论的新发展。

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Raymond.W.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额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最为重要。

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

戈德史密斯考察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这两者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的结论是:

大多数国家,如果对近数十年间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

1973年,Mckinnon和Shaw他们共同从金融方面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金融压抑理论,并于同年几乎同时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这两部著作,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

他们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

金融抑制——“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扭曲以及其他手段”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相对于非金融量)下降”。

在所有情况下,这一战略阻了或严重妨碍了发展过程。

而具有“深化”金融效应的新战略(它还有其他效应)——金融自由化战略——则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Shaw,1973)。

King和Levine(1993)则侧重于对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发展为因,经济增长为果的结论,认为金融在经济增长上是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先后经历了简单的线性回归、跨国研究、时间序列、动态面板数据与案例研究,已经形成比较全面的分析系统。

2.2国内研究综述

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其中关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和作用的研究很多。

宾国强(1999)研究了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深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韩廷春(2002)实证分析的结论有所不同,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

谈儒勇(2004)分别研究了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2008年举行的第九届全球金融年会论文中,运用3种方法的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

有关区域经济对区域金融产生的重要影响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

周丽华(2008)对我国东、中、西地区及全国统计资料,从量化的角度揭示这些地区及全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

周才云(2008)基于中部地区1996-2006年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郭福春(2007)以浙江省为例,得出浙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金融效率的提高促进金融总量增加,并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又进一步促进金融总量的增加,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

林孝成,刘江雪,黄玉珠(2008)对厦门市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强相关关系,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滞后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认可。

但是都只是局限于金融机构总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两者因果关系的探讨。

我国各省份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的差异,金融体系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截然不同的影响,还是哪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影响更强有力?

认清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3中国金融系统概述

3.1中国金融系统结构

本文主要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确地侧重于不同类型的中国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不是股票市场。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由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所统领和控制。

下面提供了我国金融结构的说明,如图3.1所示:

图3.12007年末中国的金融系统机构

来源:

2008年金融年鉴

图3.1显示的是2007年末中国金融系统结构。

它显示中国的金融系统结构可分为两大类: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由3个政策性银行(侧重于政策导向信贷)和141个商业银业(按照资产的重要性划分),其主要包括5个国有商业银行和12个股份制商业银行及124个城市商业银行。

研究人员通常把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银行金融机构是分层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支机构,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遵循“权利下放”的形式。

这种等级结构的不同主要源于他们的规模大小。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在全国拥有16474个分支机构。

农村信用社在全国范围内拥有8509个,其一般在一个范围内有所谓的“联合社”或者是各自独立于对方的,且其通常只在某一范围内起积极作用。

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资产在1994年底接近7.122万亿,大约占整个金融部门总资产的78%。

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银行则小的多。

作为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在1994年底占据了所有其他商业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非银行金融机构总共才占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6%。

在2004年底,国有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的市场份额下降至68%,其他商业银行获得将近15%的市场份额。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增加了而信托投资公司的市场份额却下降了。

如图3.2所示:

图3.21994和2004年末金融机构总资产

金融统计年鉴1995和2005

由于金融机构存在两种不同类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应区别对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他们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

银行金融机构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覆盖率更高,分布范围更广。

我国的大多数银行金融机构都是全国范围内的,有一些甚至是全球分布的。

相反,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只在一个省内;

其次,银行金融机构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

他们有能力给年轻的毕业生支付更高的薪水和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

因此,银行往往可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银行也更容易从技术外溢中受益,比如他们可以招募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专家;

第三,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得益于集中开发的信贷系统。

大多数银行都设立了自己的信贷中心来分析借款人的信贷风险。

虽然等级结构有明显的缺点,并可能会侧重于硬件信息,但是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系统中容易遭遇信息不对称,原因在于没有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

高素质的人才和集中开发的信用评级系统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区分好的和坏的借款人。

金融年鉴中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Bankscope调查发布的有关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资产(NPLs)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银行金融机构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好得多。

如表3.1和表3.2所示:

表3.1不同金融机构的营运成本

类型

营运成本比a样本期间

平均比率

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0.0101996-2004

0.0071996-2004

0.0151996-2004

0.011

非银行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合作社

黑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江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联合财务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0.0191998-2004

0.0301997-2002

0.0071996-2003

0.0141996-2002

0.0081996-2002

0.0222000-2004

0.0151996-2002

0.1281996-2003

0.0160.030

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5

注:

a营运成本比=营运成本/总资产

表3.2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

金融机构

财务风险

银行

金融

机构

不良资产率

2000200120022003

0.3340.2980.2570.213

0.2720.2750.2250.181

中国建设银行

0.2030.1920.1520.119

中国农业银行

0.4680.4210.3810.321

非银行

农村信用

合作社

不良资产率在2003年底达到0.5左右,在一些不发达的省份甚至达到0.9

信托投资公司

不良资产率没有被准确计量过,不过估计应该很高。

1998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就是个例子。

孙立坚(2004)

表3.1显示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例。

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与总资产的比例明显低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金融机构的平均营运成本比仅为0.011,而非银行金融为0.030,其中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比率更高达0.128。

表3.2提供了中国金融机构不良信贷的数据。

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低于0.5,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达0.5,并有可能因为过高的不良资产率而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1998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这样。

有些学者对我国西部一些省份的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率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率比例在1997-2002年期间甚至增加了。

这些列于表3.1和表3.2的数字表明银行金融机构比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有效率。

3.2银行-企业关系

首先了解银行和企业关系的形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股票市场通常发展得不太好,公司严重依赖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来为他们的发展融资。

因此,不同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组合可能解释不同类型公司是如何融资的。

表3.3描述的是,在研究期间内,短期债务如何在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分配。

表3.3不同类型企业短期贷款组合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有企业

比例

0.824

0.808

0.807

0.718

0.720

0.690

0.603

0.669

0.644

增长率

0.176

0.169

0.185

0.088

0.010

0.192

0.178

0.058

非国有企业

0.193

0.282

0.280

0.310

0.397

0.331

0.356

0.263

0.174

0.503

0.079

0.142

0.188

0.091

0.156

中国金融年鉴

表3.3显示了中国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业务的演变。

虽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1996-2004年期间获得了更多短期信用,短期贷款扩大到非国有部门的速度增快。

但是,国有部门的贷款比例从1996年的82.4%下降至2004年64.4%。

来自Bankscope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增长率比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大。

这表明不断增长的短期信贷更多来源于银行金融,而非非银行金融机构。

更进一步,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两项调查,提供了企业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证据。

调查1: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10月份所做的调查显示:

2002年前9个月所有银行信贷中47.7%发放在非国有部门。

这项调查覆盖了来自中国30个省184个城市的10,804家非国有企业和2,633家银行(分支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表3.5企业的融资渠道

自筹资金

客户筹集

私人贷款

债券

FDI

股票筹集

35.7%

24.7%

17.4%

10.7%

8.2%

2.8%

0.6%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聚焦

企业筹集资金的各种渠道中,愿意通过银行融资高达35.7%,而其他渠道则相对较少。

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78%表示,如果他们需要外部融资,会首先考虑银行借款。

调查2:

中国人民银行所实施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随着利率管制的放宽,银行信贷成为温州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途径,当地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私营部门。

这项调查覆盖了温州190个中小企业和12家银行及信用社。

该调查指出,温州的中小企业2002年61%的债务来自银行信贷。

4金融发展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4年间的27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类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King-Levine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具体深化给出实证框架。

4.1实证框架

图3.3King-Levine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模型

图3是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King-Levine模型(1993b),以此作为我们实证模型的基础。

该模型确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潜在关系。

首先,在金融支持下的创新,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

其次,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如降低监督成本,可以增加实际收益率,从而导致更高的增长速度。

最后,该模型也表明反向通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