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917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赵亮军事理论课堂笔记(打印版).docx

“军事思想”导论

一、“军事思想”的定义

军事:

战争形态下一切军事行动的总称。

军事思想:

是应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意识,它也是支配战争行为的原动力

提高非军事条件下的行动→汶川地震空降兵1500米

2、军事思想的外延:

如何准备战争——建军思想

如何遂行战争——用兵/战略思想(怎么打)

l历代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多取决于战争的胜败

l战争的胜败,植因于军事思想的有无与臧否E.G:

二战中的德法两国军事思想:

法——守势主义德:

攻势主义(科技是军事的胜败所在,机械化战争,闪电战)

二、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

l有个人来源,也有集体来源

l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都能产生不同的军事思想

l个人思想往往开风气之先,对集体思想产生领导作用(重要个人思想的代表性)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现代的影响力

①有无思想②其思想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有舞台——军事指挥官)

l集体思想又经常构成个人思想的基础,并再由个人集其大成或产生结晶作用

三、军事思想发生的背景因素

1、时代背景(时代性)

《孙子兵法》: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司令部设置特点:

A冷兵器时代——靠前——将领素质高三国演义

B热兵器时代——靠后(机械兵器在前)——司令部人员素质高

C信息化时代——不定——全军上下素质高

2、地理背景:

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传统

英国VS阿根廷:

马岛之争

航母从训练状态到战斗状态,要转变为航母巡洋舰:

1、2圈导弹护卫,3圈:

导弹驱动舰4圈:

猎潜舰(根据各国情况加圈加密度)

3、社会背景

军事思想特点(不同社会背景下):

列宁: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和平时期——质量低,数量少

战争频繁——质量高,数量多

4、文化背景日本军人:

残酷性(对本身和对他人)《菊与刀》

5、技术因素E.G:

占领一个高地,盘山公路美军:

高度机械化(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军事思想史的特质

在“史的发展”方面:

1、先秦时代思想影响至今

l研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数集中于先秦的作品

l孙吴以前之人所有的思想已被孙吴所继承,而孙吴之后的人所建立的理论,又都受孙吴之影响。

2、内涵范围兼顾军政

l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既不限于兵法书籍,也不限于兵学家的作品。

l反之,所有的兵法著作,也并非单纯的讨论军事,而是以人为中心。

l如孙子“五事七计”的说明,吴子“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

一、概述: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1840年)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

①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前8世纪(夏、商、西周)

l主要著作:

《军政》、《军志》

l贡献:

A、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维护本阶级统治;镇压奴隶反抗;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B、天命论的战争观:

“天行罚”“胜败乃由天命”

C、“礼”、“刑”治军:

“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D、步、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方法

孔子:

周礼、礼记

昭穆制度(周昭王、周穆王):

古代丧葬位置

②基本成熟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

l成熟标准:

产生了流芳百世的作者、任务

形成了名垂千古的思想著作

l主要著作:

《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

宋神宗:

武学:

术科、学科(武经七书)

l基本特点:

A、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不一定科学,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规律)

战争的实质:

“争名”、“为利”、“为义”、“为忿”;

义战、不义战

B、朴素的战争制胜因素:

五事七计

l五事:

道(天道:

客观规律)、天、地、将、法

道——孙子曰:

令民与上同意(意志相同)

天——天时:

天候;天气(季节、时令)、时机

地——地利:

地形、地貌、河流、峡谷、平原

将——用人:

素质、特点、特色

法——法度、法纪

l七计: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等级观(夹杂朴素的民众思想→民之重)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C、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未战先算,计必先定;

(二战保罗森提出“巴巴罗萨计划”偷袭波兰)

不战而胜,谋攻为上;

谋划战争层次:

最高层次——不战而胜

上等层次——谋攻

其次——伐交(断敌邦交)

再次——伐兵(带兵打胜仗)

再下——攻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力结合,出奇(奇兵)制胜;

古代两种布阵战术:

正兵:

a、担任主攻b、担任正面进攻c、主要作战任务d、攻击

奇兵:

a、担任副攻b、担任侧面进攻c、警戒巡逻d、配合

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D、提出了较系统的治/建军理论:

凡兵,制必先定;

以前:

礼、刑

军制:

军队体制编制

现今转变:

由:

军——师——旅——团——营——连——班

向:

军——旅——营——连——班

凡胜,备必先具;

备:

战备、训练先(一个、独个、首个)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

③进一步发展时期——公元前3~10世纪(秦~五代)

●基本特点:

A、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B、战略思想又较系统的发展:

谋略结合、战胜与政治结合,如孔明《隆中对》→摆脱了传统的单纯从军事角度思考战争的模式

步、骑、水兵协同作战,指挥艺术较高,如“赤壁之战”

C、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提出了固边(长城、驰道)与睦邻(和亲:

蔡文姬、王昭君、文成公主)结合的防御思想;筑长城,修驰道,重兵戍边等重大防御措施。

D、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

如:

政治与军事关系、民众与士卒关系、刚柔关系、虚实关系、奇正关系、攻守关系等

④完善化、体系化时期——公元960~1840年(宋、清前期)

●基本特点:

A、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1815中,占中国古代兵书的70%

明朝:

《永乐大典》清朝:

《四库全书》

B、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

宋神宗;武学:

学科(武经七书)、术科(骑射、格斗、体能)

C、积极防御,远程奔袭,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

防御:

积极防御:

在总体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积极进攻

消极防御:

单纯防御

守中有攻,积极防御思想(岳家军大破金兵)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元:

成吉思汗)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思想(明:

朱元璋、李自成)

D、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

元末:

热兵器出现——火药、火器装备部队

主要著作:

《车营扣答合编》(明:

宋承宗)

二、“武经七书”简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布“武经七书”为必读武书。

(一)《孙子兵法》(春秋:

孙武)

“十年面壁,潜心著书”(六千字,高度凝练)

吴王授予将(有军事生涯)

军事思想家:

有思想;舞台

(二)《吴子兵法》(战国:

吴起)

魏国人:

政治家、军事家(建军思想家)

六部分:

图国(军事图谋)、料敌(预测敌人动向)、治兵、论将、应变(根据实际和军事规律做出相应变化)、励士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自卫战而今:

印度航空母舰

(三)《司马法》(战国:

司马穰苴rangju)

战国初齐国大司马

五部分:

仁本、天子之义、定爵(军队等级制问题)、严位(不可越位)、用众(可以重用老百姓)爵:

权利、待遇和义务

(四)《六韬》(战国:

吕尚)

传说姜太公子牙(助武王灭商纣的功臣)

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

武韬——论军事战略

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

虎韬——论宽阔低于作战战术

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战略

(五)《尉缭子》(战国:

尉缭)

主体:

论治军、严军制

(六)《黄石公三略》(秦汉:

黄石公——四上老人)

传授张良(张子房)兵书

上略——论治国方略

中略——论帝王仁政

下略——治军原则

→阐述了政治对军事的影响

(七)《李卫公问对》(唐:

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上中下三卷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1、社会条件:

齐国重视军事政治

2、家庭条件:

田恒改土地制,建立封建制(小农经济领头羊)

田书(齐国大夫)功勋卓著,封地赐姓,改性孙

幼年有良好家教

3、个人勤奋:

中年父辈牵涉“四族谋乱”株连九族,逃难,领悟群众之重,到吴国,避居深山,潜心修书

孙武(吴国孙子)——孙明——孙斌(齐国孙子)

(二)避患深居,潜心修书

(三)扶吴破楚,功勋卓著(对楚)

伍子胥推荐孙武——伍子胥由齐国被株连九族,逃离楚国,后到吴国→同病相怜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

1、BC512年,灭徐国之战

2、BC511年,三师肆楚克养之战

3、BC508年,吴楚豫章之战

4、BC506年,破楚入郢(楚都)之战

在汉水以东,不渡江入郢:

声东击西——吴军攻打楚国的邻邦蔡国,楚军20万救援,吴军以一半军力虚张声势,另一路直奔楚国,随后两路兵马三万回合→形成楚军尾随吴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战役,以弱胜强→切割作战,我专敌分

吴楚郢之战小结:

①声东击西,调动敌军。

②以逸待劳,千里奔袭

③佯动目标,牵制敌军

④平原作战,分割歼敌(有生力量歼灭)

⑤渡过汉水,直取郢都(有生力量歼灭前提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二)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一)计篇——论计谋

1、军事战争学的地位:

兵者,国之大事

2、战争“制胜因素”:

五事七计(否定天命论的唯心战争观)

3、战争辩证法:

因利(长处)而制权(“利”得到发挥)

中国的优势:

人多、地大、物博

4、指导、管理战争的本质:

诡(狡诈)道(战争是变化的,有规律可循)

5、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不厌诈十二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视之远(把离你近的国家想得更远一点→中越),远而视之近,强而避之,实而备之,怒而挠之,备而骄之,佚而劳之,利而诱之,亲而离之,乱而取之。

(二)作战篇——论战略进攻思想

1、战争、进攻物质基础:

(战者)日费千金

2、战争、进攻获取资源原则:

因粮于敌

3、战争、进攻军队(军人)的带兵要点:

兵贵胜不贵久;胜敌而益强

(三)谋攻篇——论谋攻原则

1、最高层次:

不战而屈人之兵

2、上等是谋划进攻→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再下攻城:

上兵伐谋

3、知敌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形篇——论军事态势

1、好的军事态势:

自保而全胜

2、胜兵先胜

3、示形造势

(五)势篇——论战术

1、军事行动要发挥将领优势:

择人任势

2、注意“奇”“正”变换:

善用奇正

3、我逸敌劳:

诱敌动敌(疲劳、分割战术)

4、用奇兵奠定胜利:

出奇制胜

(六)虚实篇——论作战指导思想

1、兵法不固定:

兵无常势

2、哪些是规律:

避实击虚我专敌分

因敌制胜(抓住敌方弱点)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十攻其一也(我方集中兵力,分割敌方)

二、一些重要的军事思想家:

1、林则徐:

海防论(第一个提出海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