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9037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寓言透视——《人的尊严》

活动目的:

体会人的尊严的内涵何意义,领会人的尊严感来自羞耻心,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懂得洁身自爱,才能从身体、仪表到心灵维护人的尊严。

活动要求:

小组结合教材的知识合作讨论

(1)、智者让少年做的三件事有什么寓意?

(2)、智者提出的事情,你愿意做吗?

为什么?

(3)、少年得到答案了吗?

你想怎样回答他的问题?

提问,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愿不愿意去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少年向智者提出“什么是人的尊严”的问题,智者不作正面回答,反而提出这三件有损尊严的事,试探少年,启发少年自已去思考,认识到人要知耻,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才能有尊严,如果做了第一件,就失去了身体仪表方面的自尊;

做了第二件,就是向别人卑躬屈膝,没有尊严;

如果做了第三件事情,就是一种典型的虚荣的表现。

知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意识,人有了知耻之心,无论自己做人,与他人相处还是处理事情,才会自觉受道德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样就是确立自尊,维护自尊。

自尊是对自已人格的尊重和肯定的情感。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首先,自已要看得起自已,从外表到内心,不做有损自已人格的事;

其次,在自已尊重自已的同时也要别人尊重,社会尊重,不容许别人恶意地侮辱。

活动二:

我思我行

通过对下列行为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尊的内涵,懂得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体现自我尊重和爱护,不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情。

1、用字幕打出:

如果下面这些情景发生在你身边你会怎么做?

(1)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何肯定时我会觉得()

(2)当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的时候,我会觉得()

(3)当我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我希望()

(4)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时,我会()

(5)当大人(包括父母何老师)居高临下地训斥我时,我会()

(6)有人给我取难听的外号,并当众取笑我时,我会()

2、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什么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学生回答)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

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因此,同学们在容貌、衣着上修饰自己,在言行举止上约束自己,期望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不容许别人的歧视和侮辱等这都体现了自我尊重和爱护。

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相信同学们能够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自己荣誉、形象的事,自觉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活动三:

讲自尊的故事

进一步理解自尊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1、晏子使楚的故事

2、耻辱戒的故事

3、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

那个洋人说:

“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

“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4、有一次,周总理去见某外国元首。

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

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

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的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

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言(略)

教师总结:

“徐悲鸿、周总理”的言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它可以激励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地努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活动四:

故事探讨——《黄纱巾》

1、学生阅读短文故事《黄纱巾》

2、学生思考:

(1)小女孩为什么拒绝接受中年妇人送给她的黄纱巾?

(2)在小女孩身上,你能看到怎样的品质?

学生讨论、交流(略)

从一条黄纱巾,文明可以看到女孩克服自己的物质欲望,体贴父母困难,不贪占别人的便宜,自尊自爱的品质何心灵;

同时2看到中年妇人关心别人,成人之美的善良为人。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自尊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

我们要懂得尊重自己、爱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从而使自己更好的立身于社会。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教案教科版

一、课标依据:

2.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本单元主要依据2.3、2.4、2.5、1.4、1.6中的部分内容编写,只是部分体现课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和学校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快乐,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在我们获得知识、锻炼才能、发展特长、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承担起共同的责任。

二、本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场篇。

本单元的编写围绕着“共同的责任”这个中心,这里的责任主要是指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的责任,在第一课教材中首先明确地指出:

课题大家之“家”中的“家”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班级和学校。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建设集体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包括三课:

第一课《大家之“家”》;

第二课《我与我们》;

第三课《承担责任》。

第一课《大家之“家”》,从学生对学校和班级普遍怀有的情感入手,分析学校生活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归属感和喜爱之情。

第二课《我与我们》,在前一课的基础上,阐述集体对个人生活的意义,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对集体与个人发展的价值,并就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小团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作了分析。

努力提高学生对集体、集体主义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水平。

第三课《承担责任》,进一步从行为习惯养成角度引导学生关心集体、承担责任、为集体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本单元中,第一课是《大家之“家”》是“引子”;

第二课《我与我们》是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则,认识自身的责任;

第三课《共同的责任》是内容提升,主要由学生自身完成并实践对集体生活的责任。

应该说三课分别侧重情、知、行三要素的培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通过感悟、明理,最终达到导行的目的。

三、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增强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

2、能力:

体验个人对公共生活的依恋,认识公共生活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学会在集体中生活。

3、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体系结构:

1、“家”的感觉

2、校园生活写真

主题一:

我爱我“家”

第一课大家之“家”

1、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2、学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3、学校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

主题二:

成长的园地

(2)主要理论观点:

①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②我们热爱我们共同的家。

③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园地。

(3)重点、难点:

①重点:

使学生明确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

本课通过学生对前一段学校生活的回顾、体验和感受,与假期中一些心理变化相对比,在分析中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是归属感,从而认识人都有归属感,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从而为后面依恋班级、喜爱学校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对自己今后生活的集体产生热爱之情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此,该问题是一个解决本课其他问题的基础,也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其他问题。

②难点:

使学生在认识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基础上,依恋班级、喜爱学校

学生虽然已有近七年的学校生活,但是在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认识上,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还需要教师有理有据的引导和分析,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依恋班级、喜爱学校。

所以,要能引导好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把这个问题列为本课的难点。

(4)分析教材:

第一课大家之“家”

内容分析:

本课在课题下先有一句话说明“家”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和学校,这样就明确本课学生学习的范围。

第一课包括“我爱我‘家’”和“成长园地”两个主题。

本部分侧重分析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突出学校生活对愉悦学生精神的意义。

本部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家”的感觉

先引导学生回忆、体验寒假期间对学校的思念之情,引出问题;

接着分析指出学生对学校的思念源自个人对群体的归属需要、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教材在第一层次中设置了两次体验。

第一次体验在P3上方,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寒假中,我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教材在P2设计了漫画1-1,通过两位同学在假期中的心情表述来带领学生一起去体验假期中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

②开学了,回到学校的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校、班级的感情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教材针对第二个问题在P3运用了一篇学生的日记,来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而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前后比较中,分析前后差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确人的归属感的含义,从而也找到第一次体验中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本层次教学建议:

用好两幅漫画,可以让学生生动的表演出来,日记可以采取录音或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从情感引入的目的。

第二次体验在P3下方,这次体验是基于前一次的基础上,在认识了人的归属感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喜爱之情。

在第二次体验中,设置了用亲身经历的事体会并描述自己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给学生设置了三种情况,并附有图1-3帮助学生回忆往日学校生活的情景,更好地去理解归属感。

这里建议:

教师可以用好体验二中设计,还可以根据学校特有的活动多设置几种情况,如果学校有现成的图片资料,可以设计到课件中,更有利于学生去感受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

第二层次:

校园生活写真

本层次利用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校、爱集体生活的情感。

教材设计了一段总结性文字和一个活动组成。

教学中建议老师们:

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用课本上的文字来概括总结。

活动中的①②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长短选择其一。

如果选用①可以选一些学生参与过的一些活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快乐时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如果选择②可以分四人小组一起寻找校园生活的乐趣,分享同伴的快乐,分享快乐的源泉。

教师可以提前印制好教材提供的图表,在课堂活动签发给学生,这样可以使活动目标更明确。

我爱我“家”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学校这个“家”说起,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从情感引入,再到情感的认识,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教师在讲这一课时,一定要带着真诚的情感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提升思想的目标。

成长园地

本部分“成长的园地”主要从学习知识、培育品格、发展特长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技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形式,教材首先用了一个自然段概括性的总结出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园地。

然后从三个层次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本部分包括三个层次。

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这一层次教材从学校教育教学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以及学校特有的环境、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来加以说明。

教材P5第二自然段重点阐述了学校的性质和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P5采用了名言: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来进一步说明。

另外,还设置了一组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在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同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本页最后,设置了讨论活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和在家中学习的不同。

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个人的学习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建议:

层次一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相对困难些,所以,教师最好在课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解,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加以利用,通过分析、说明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外在使用讨论活动时,可以预先调查学生在假期中学习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在学校学习和在家中学习的不同,从而更便于引出层次一的观点。

学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教材P6第一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在自己良好性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采用了演绎法,先说明道理,然后又用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他的拳头为什么收回去了”这个事例所说明的意义,引导学生体验学校在培养学生个性品格方面的有利条件。

本层次在教学中重点说明学校共同生活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这个观点。

教学中建议:

教师可以用教材P6有上侧的名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引入。

另外,在运用教材中的事例时,可以再丰富些,也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在选材是一定要选择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

第三层次:

学校是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本层次主要说明了学校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中用了一小段文字简要说明,配有一幅图片,设计了分享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兴趣、特长的体会,讨论如何在班级和学校中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兴趣特长。

教师在课前应该先了解学生入校后,学校和班级都开展过哪些活动,学生参与度怎样,学生感受比较深的活动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和特长的活动有哪些。

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更多的话题,才能让学生谈出更多地感受,最终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

四、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安排“共同的责任”是由于经过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基本熟悉,新的班集体已经初步形成,学生的生活圈在逐步扩展,在对学习环境适应之后,关注的中心由个人转向了班级和学校。

但是在现实中,有一部分青少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不愿与人合作,缺乏对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所以,本单元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集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建设集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动照片或录像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学校活动相关的照片或事例

2、课前印制教材P4的《我的快乐》活动表格,每人一份。

3、调查和了解学生入校后学校或班级都组织开展过哪些活动。

4、电影《花季雨季》

六、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方案一:

语言导入(亲切、温暖)

例如:

同学们,转眼间20多天的寒假过去了,却感觉好像与大家分别了很久,虽然假期很短暂,但是在假期中还真是十分的想念同学们呢!

看到穿校服的学生,就会想到同学们在家过得愉快吗?

看来一个学期的相处,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真挚的师生之情、朋友之情。

见到同学们,有一种见到亲人的亲切之感,就像回家的感觉。

这种语言导入法一般是老师们在第一节课最常用的方式,这样引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

方案二:

图片导入

提前拍摄一组寒假后第一天学生报到的照片,反映学生见到老师和同学后激动、兴奋的场面,以《回家了》为主题,设置成一组幻灯片,配上温馨的音乐,在上课之初先播放给学生看。

看完之后,请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入课题。

方案三:

歌曲导入

用室内电视剧《我爱我家》的主题曲导入,欣赏完歌曲后,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导入:

生活中家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暖和快乐,学校生活中同样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欢迎同学们回到久违的“家”。

直接引入课题。

“家”的感觉:

利用提前拍摄的《回家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谈自我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P3上方的两个问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体验寒假期间对学校的思念之情,然后引出问题;

接着在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分析的过程中,说明并指出班级和学校同样会给我们“家”一般的温暖、快乐的感觉。

然后,带着这种对“家”的感觉,一起去看看小玲的开学第一天的心情日记吧。

(P3中间方框内)

简单引入之后,结合前面学生谈到的感受,直接提出问题:

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想念集体、盼望早日回到集体的感觉,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对集体的重视、尊重、关心和照顾在心理学上叫做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明确教材P4第三段正文关于人的归属感的叙述,使学生认识到:

对学校的思念来自个人对群体的归属需要,这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归属感,可以使用教材中P3下方的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多设置几个方面,如:

看到学校周边经常被一些发传单的弄得一片狼藉时我想到          ;

当听到校友争得荣誉为校增光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       等,总之,要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爱校、为校校争光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最好能够再配有一些本校学生获得荣誉的一些相关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为其他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畅所欲言同学们假期过的好不好都写在大家的脸上,回到学校前、回到学校后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

每位同学分别用两句话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把它收集在百宝箱中,然后,派学生代表抽取之后,让大家一起分享。

在抽取后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假期中对同学、班级、学校、老师的思念之情,感受学校和班级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家”的感觉。

我思我悟

1、小品表演:

学校卫生大扫除,三位同学都在认真地打扫,扫完

后又在相互的检查,提醒打扫不彻底的地方,继续完善。

卫生检查过后,本班成绩第一,同学们高兴手舞足蹈,嘴里喊着:

“这次我们终于把卫生流动红旗赢回来了!

”一边说,一边跑着找班主任老师报告好消息去了。

(体现学生对班级或学校关注的事例皆可,以校而宜)

2、我选用了一组我校为身患白血病的李博文同学捐款的照片,李

博文同学的病情已有好转,如果有可能的话插我想播一段采访恢复中的李博文的讲话。

让学生听李博文对学校、老师、同学感激的心声。

以上两段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片断,让学生去体验学校生活中的这种关注、互助、以及第一个环节中提到的思念之情,给学生明确这些实际上都是人的归属感的表现,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

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明确归属感的含义。

之后可以使用教材中P3下方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归属感。

但是我们在准备层次一时,也应该设想到,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想念学校、思念学校之类的话,假如有学生提出反面的观点:

“我不想上学,我感觉还是在家中学习好。

”如果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其说明原因。

如果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可以给学生一些安慰,老师愿意帮助你解决这个困难,通过学校来帮助学生解决。

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以先请学生帮助想办法解决,然后老师再帮助解决。

因为这不是重点,所以,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应以理解、宽容为主,不要简单的以对、错来判断学生的观点。

设置小记者采访的活动:

先分组讨论交流:

1.在上个学期学校组织的那一次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

 (请说一说在学习生活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2、你能描述一下让你最难忘的时刻或人物吗?

“小记者”现场采访活动:

每组抽选一名同学对其它组人员进行采访。

设计这个环节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更学生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采访的人数、涉及到的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一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相互鼓励,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兴趣与情感,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班级和学校。

快乐大本营

选取初一学生入校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一组图片,在背景音乐下播放幻灯片,播放之前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的快乐》的图表(P4下方),让学生通过幻灯回忆美好的学校生活,写出校园生活的趣事,与大家分享。

分享之后教师引用P4第一段小结。

课堂练习:

请用一种水果描述你对学校这个“家”的感受;

或者请用一个比喻描述你对“家”的认识;

请说明原因。

小结:

利用学生的回答,结合我的准备,配上一首温馨的乐曲结束本节课。

家是一片蓝天,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把伞……

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家像一个石榴,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家像一个苹果,很普通,但营养很丰富。

家像一个桃子,颜色鲜艳,中间又有一个核,那就是我们的班级精神。

家像一个芦柑,苦中带着甜,甜中带着乐。

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情景设置:

出示一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

有些同学提出来说我喜欢在家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吧。

小品表演:

准备:

挂钟、准备一桌、一凳,一台手提电脑,书、本、水杯、香蕉、玩具、电话等物。

小品内容:

妈妈上班前提醒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