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901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doc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

第一章

4.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

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 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 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 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 现,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 产物。

原因:

1)快速城市化是导火索"#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圈占农村土地和农业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置若罔闻!

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只留下自己居住用的宅基地,而周边高楼林立,久而久之滋生出城中村现象!

2)城乡二元结构是病根!

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开始形成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出 现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

二元的土地法律 制度决定了城中村在土地所有权上是处于一种国有 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共存和交错状态!

二元的 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城市 与乡村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等产生巨大 差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 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技 能不高,村民以出租房屋等手段来获取收益,依赖着 租金收入,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和不思进取的 恶习;廉价租金所带来的稳定收入,促进了城中村自 建设房的无序建设!

 

当然,将城中村一刀切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应该从宏观方面来考虑,先认识到城中村存在有特 殊意义,然后通过分析现实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 决,给城中村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法!

 

城中村问题的表现

1)城市地位尴尬,管理欠缺“城中村”位于 城市之中或者边缘,在名义上是城市地区,但土地利 用仍旧是农村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体制还属于农村, 管理仍然保留村级建制,实行村行政管理,和城市的 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形成两种模式,称为城乡二元结 构模式!

管理上从以前的村委会改成了居民委员 会,看似管理体制更换了,其实只是名义上更换了名 字,管理实质未变,真正的城市管理理念没有达到也 无法短时间内达到城中村中,相应的城市基础保障 也是难以保障!

 2)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条件差!

目前的城市 规划设计一般不涉及或者忽略城中村居民建筑的规 划布局,未能及时统一安排控制无序的楼房建设,使 城中村建筑杂乱无章!

再加上城市建设需要占用了 城中村大量的土地,村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经济 来源,而城中村作为低价出租房是村民的经济收入 之一,也是进城务工人员最佳居住地,使得城中村的 房子有了改建扩建的动力,造成建筑密度过大,布局 混乱,出现了大量的“接吻楼”“握手楼”和“贴 面楼”。

 

“城中村”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健 全,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也不健全!

生活 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 无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给环 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3)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 安混乱!

城中村村民由于没有了土地,只能靠出租 住所来获得经济收入,而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则大多 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这里环境脏乱差,设 施不齐全,居住拥挤,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缺乏充分 的日照"通风"采光等卫生条件,缺少排水"燃气"供 热"路灯等必要的市政设施及绿地等公共空间,生活 质量不容乐观!

各社会阶层的人口混杂在一起,人 口流动较频繁,人口登记不便,管理较难,社会治安 难免较差!

 4)文化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低下!

城中村原 属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为低下,有较高文化和能 力的大多数村民走了出去,剩下的是些文化素质较 低的!

另外租借房屋的,大多是些普通廉价的劳动 力,不需要也没有较高的文化,造成城中村的居住者 文化层面下降,文化设施建设更谈不上,租住人员多 是异地人,缺少主人的心态,对当地的建设保护少有 关心过问,城中村更加显得与城市格格不入!

 

城中村问题显性优势 

除了以上提到的城中村消极方面,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城中村还存在几点积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 这样,城中村才得以发展至今!

 1)为进城打工者提供庇护场所!

城中村在进 城打工者眼里,可是一个好地方,这里靠近城市,上 下班距离短且方便,房租相对比较便宜,即使城中村 中各项设施不齐全,环境也不容乐观,但能在城市边 找到一个地方落脚,对于进城打工者算是可喜的!

 城中村像是一张温床,保护着进城打工的人,从某一 方面看,城中村让这部分人真正地生活下来!

 

2)和城市靠近,共享城市资源!

城中村虽然 口碑不好,但由于其在城市边缘,能方便地共用城市 资源,也是某些看重城市资源但又没能力在城市生 活者所期望的居住环境,如城市中的快捷交通"第三 产业"物品繁多等!

 3)有助于本地原有居民经济发展!

本地原有 居民在城中村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地失去了土地,经 济来源也就没了依靠,可以看到城中村形成的出租 房经济发展模式比政府调控要来得更有力且更对居 民有利!

在自家大且空的基础上加盖改成出租屋, 一次性投入,不定期维护,便可源源不断地收取租 金,村民们看到这一点,并享受着这带来的好处!

在 某些地方如广东深圳,就有从城中村走出来的百万 富豪" 

4)城中村改造模式可能造就新的城市成长模 式!

城中村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一直保持下去, 它的出现有它的原因和价值,而我们研究城中村也 是站在城市发展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怎么才能让城 市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充实富裕,真正面对并客观分 析城中村,很难说不会找到一条适合城中村发展的" 促进城市进步的改革之路 

城中村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有不同的模式,各个城市提出不同的设想!

城中村发展模式

1)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政府通过多方融资进 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以及 城市环境的美化亮化来带动城中村改造!

 

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通过政府统一建设农 村村民公寓式住宅小区,村民补偿新旧住宅差价后 整体搬迁到住宅小区,实现旧村整体搬迁改造!

 

3)周转地块启动改造模式!

该改造模式主要 是针对中远期内需要拆迁改造的#城边村$"为解 决政府控制民房建设"村民需要危房改建与置办新 房等急需的住宅建设之间的矛盾,规划建议将拆迁 的村民逐步安置到分期建好的住宅中,然后再对旧 村进行拆迁建设!

 

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为了有效控制引导中 远期特别是远期建设用地内#城边村$的建设,推进 这些#城边村$的改造,避免重复建设,规划建议充 分利用村庄自留地等村庄建设未利用地,滚动开发 改造此类村庄 

城中村改造的内容 

1)有形改造:

城中村有形改造是指将城中村 中原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后,重新修建新的建筑物,集 中安置原有村民,以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使城中村 旧貌换新颜!

 

2)无形改造:

无形改造是指农业户口转为居 民户口,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撤村建社区,集 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笔者所设想的城中村生态发展模式

是有管理 公司的介入,原有村民成为公司的持股人,注意到周 围设施及环境的建设并大力发展出租屋行业,改变 以往由个体村民任意搭建,注重个人经济收入的局 面!

村民组成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如治安问题得 以有效解决!

通过有效的管理组织,形成一个向上 的产业,村民也可以在年终的时候得到分红,让村民 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家园,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可借鉴的案例有深圳岗厦与大冲两个城中村的 改造!

 

结语 对于我国现阶段#城中村$改造工作,无论选择 哪一种改造模式"应用哪一种改造手法或是采取哪 一种改造手段,终究而言,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利 益的再次分配"面貌的彻底改善等局面才是最终目 的!

全面地了解并认知城中村问题,是解决问题的 关键!

 

补充: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从土地产权和行政管理分析,“城中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2、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3、“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4、还有部分耕地,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体现的利处:

1、大量外来人口、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需要城中村为其提供居所2、体现社会中多元化的社会阶层3、城中村房租便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营商和生活成本4、城市贫富差距大,城中村可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5、政府尚不能提供充分数量的廉租房屋6、可作为城市发展史的特色之一予以保留。

“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体现的弊端:

1、“城中村”阻碍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城中村”制约城市发展空间3、“城中村”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4、“城中村”管理乏力,社会环境混乱,潜伏着诸多的社会隐患。

“城中村”出现的原因:

1、城市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2、非农业化与工业化并存的结果3、城乡差异的体制因素

(1)是土地制度的差异。

(2)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

(3)是与土地制度和管理制度相联系的“村籍”制度。

4、农民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刺激的结果。

“城中村”的改造建议:

1、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2、集体经济变股份经济3、村庄变社区4、村民变市民。

5.亲联系实际,对“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城市一体化”加以辨析

乡村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

乡村城市化是一种人口、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1、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2、城市发展,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转用作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

3、农民由专业农户转化为兼业农户,进一步成为脱离土地的非农户;

4、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教育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趋同。

城市乡村化:

城市乡村化应当是一个与乡村城市化相反的概念。

在我国,农村的城市化正以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变成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为特征,标志着经济发达地区的飞速发展,其先进性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城市虽然在发展,数量也在增长,但是,城市农业人口比重过大、从事第一产业的社会劳动者占城市人口的绝对比重,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

这种城市发展乡村化的倾向也成为落后地区城市发展的标志。

在很长的一段时段内,中国城市的乡村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农民占总人口数的70%到80%,中国的城市就像乡村汪洋中的岛屿,不可能不受到乡村的侵蚀。

当下的情形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大部分是青壮年,在城里从事建筑业、服务业、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涌入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滞留在城市,只有农忙时节回到农村。

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却长期居留在城市,特别是一些贫民区或城中村。

这些农民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土地,虽然没有了对土地的依附,但进城后他们必须依附于城市才能生存。

中国的城市本身就有很顽固的封建遗存,再加上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无疑为中国的城市抹上了更浓重的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