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7848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分钱保健>5分钱预防>25分钱治疗

1)免疫机能的健康与否是疾病防治的决定性因素。

疫苗、药物、消毒都是辅助手段。

2)防疫的成败是疫苗和动物免疫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大部分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防控。

4)抗菌素药物只能用来治疗,不能用来预防。

机体只有及时修补损伤的免疫器官,才能使疫苗的特异性免疫作用发挥完全;

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充分发挥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吞噬病原体、排毒等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遗传潜能、获取最大的生产性能;

从而真正实现养殖的根本目的——获利;

使养殖在无风险的条件下变为越来越轻松,沿着健康之路蓬勃发展。

2、科学的认识疾病

1)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的途径

A、气溶胶(80%以上是通过空气传播)

B、5%消化道食入

C、5%垂直传播

D、5%强应激因素

由A、B两项可以看出,保护好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是何等的重要。

机体要想获得较好的抵抗力,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达到目标。

而脾为五脏之核心,胃为六腑之核心。

若五脏六腑趋于平和则必定表现出代谢正常,生产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而在现实生产过程中,近年来由于传染性贫血、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及由幽门螺杆菌等引起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免疫抵制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温和性流感及非典型性新城疫的隐性感染,造成生产指标不达标,严重影响生产成绩。

注:

气溶胶指凡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系成为气溶胶。

它们的粒子大小约在100~10000纳米之间,属于粗分散物系。

气溶胶粒子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小颗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抱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

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煤、油及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物质,以及车辆产生的废气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

当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

空气中的气溶胶还能传播真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

2)发病原因的探讨:

A、机体感染了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

B、机体遭受了难以忍受的强应激因素

C、垂直传播的一些隐性感染的疾病在一些不合理的条件下诱发由隐性转为显性

D、中毒

E、外伤

其中C为种的原因、D和E是管理问题、而B则为环境的问题

若机体本身丧失了免疫力和抵抗力,任何药物作用都是无效的。

只能靠增加营养和免疫药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机体提高免疫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现实生产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科学的营造一个减少有害菌产生的饲养环境。

2)保障充足的营养供给:

供给充足的营养,最大限度的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

3)调理脏腑平衡:

健脾养胃促消化,实现生产性能的最大发挥。

4)维护免疫系统:

修复屏障免疫,增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肉鸡健康养殖新理念理论依据:

不治已病治未病

古人云:

上工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注重饲养管理)。

中工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坚持预防保健用药)。

下工治已病之病,谓之治疗(发病后的用药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病,主张早期治疗,“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有两种涵意:

一是预防医学思想,主张在尚未发病时,进行预防;

二是早期治疗思想。

所谓“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尚未患病时就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即是有了疾病,要防范疾病出现新并发症或进一步恶化;

三是“瘥后防复”,即病愈后要坚持继续调理两三天。

例如:

出现流感早期症状后,如不及时控制,病毒很可能会“传里”进入气血层面。

因此,“治未病”主张在潜伏期或前驱期,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最佳疗效,以减少重症病症的出现,降低死亡率。

大禹治水也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治水不能全靠堵,主要是靠修坝疏导。

可见,兽医临床防治传染病也需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注重饲养管理中的细节,减少和避免管理和环境导致的应激性因素诱导发病。

养殖者应该不仅仅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注射疫苗和给药预防疾病,更应该通过提高养殖群体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四、畜禽绿色生态养殖新理念三大核心理论

(一)免疫学理论

机体有三道防线,只有做好自身的防范工作,才能抵抗外来侵犯。

第一道:

屏障结构,如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血脑和胎盘屏障的保护作用。

比如在上皮粘膜完整情况下,目前常发的传染病会有70%被拒之门外,上皮粘膜阻止病源侵入体液,血液和组织,避免引发一系列病症。

VA或优质鱼肝油充足能维持上皮细胞粘膜的完整性,反之导致免疫器官萎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机能下降,所以一定要维持VA的摄入量。

第二道: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作用等)。

如第一防线被病原突破,吞噬细胞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吞噬病原,如果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或吞噬细胞溶解病原的能力差,第二道防线易被突破。

可使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防御素)来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防御素(莽草酸、甘草酸、黄芪甲苷、黄芩甙)能够迅速中和与清除病原,迅速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能够帮助吞噬细胞杀灭病原。

第三道:

特异性免疫,包括抗体介导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

抗体水平一方面取决于疫苗,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所以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

针对此种情况,利用“生命源”可以弥补免疫后抗体产生慢,抗体水平低下,保护时间短等诸多不良反应的出现。

生命源(胸腺肽α1)主要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能促进T、B细胞的增殖及表达,显著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疫苗同时使用能提升疫苗免疫效果,降低副反应,持久产生抗体,延长疫苗保护时间。

综上所述,可见适当及时修复屏障免疫及加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类药物的保健,能够有效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使机体时刻处于防御状态。

(二)科学用药理论:

科学合理用药来预防和控制疾病

1、规模化养殖场细菌性疾病的净化与控制策略

1)规模化养殖场细菌性疾病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①药物万能、药物无能的思想;

误解预防用药;

盲目用药;

②对疾病误诊或漏诊;

③药物选择不当;

不能认知药敏试验结果变化;

④只选新的、贵的,不选对的;

单一无交替使用;

⑤药物使用不当;

剂量随意;

方法错误;

⑥未能把握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⑦忽视辅助手段;

不注重营养物质调节、综合治疗措施;

⑧淡漠休药期的概念和规定;

2)规模化养殖场细菌性疾病的净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五项基本原则:

①不作为预防疾病手段。

在平时的饲料(作为添加剂)和饮水中避免使用或尽量少用。

②不盲目使用。

选择高度敏感的抗菌药物来治疗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③尽量使用畜禽专用药品(制剂)。

既高效,又无毒、低(或无残留),保证禽产品不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④禽只屠宰前的休药期内严禁使用。

⑤坚持“四不,一恰当”原则:

四不主要是指不乱用药、不用违禁药、不过量用药、不一味用新药;

3)规模化养殖场细菌性疾病控制策略——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研制(后抗生素时代)

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减少传统抗生素的使用,为健康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是既能够防控细菌性疾病、又能解决抗生素残留和危害的一条较为理想途径。

①抗菌肽:

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短肽的总称,也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

目前已有将其基因转化酵母进行高效表达,再经发酵优化生产出抗菌肽酵母制剂,代替抗生素预防和治疗鸡白痢等。

其主要作用特点有:

1)对多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癌细胞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而对真核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

2)生物学活性稳定,在高离子强度和酸碱环境中或100℃加热10分钟时仍具有杀/抑菌作用。

3)能与宿主体内某些阳离子蛋白、溶菌酶或抗生素协同作用,增强其抗菌效应。

4)具有与抗生素不同的杀菌机制(菌细胞膜穿孔),不易产生抗菌肽耐药菌株。

5)能与细胞脂多糖(LPS)结合,即具有中和内毒素的作用,因此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和内毒素中毒性休克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6)调节细胞因子表达:

如采用转录基因阵列试验发现,某些抗菌肽,如LL-37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招募并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而降低由前炎症细胞因子引发的炎症反应。

②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具有天然性、低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多功能等特点,我国传统的中药最可利用。

其含有的多糖、生物碱、甙类、脂类、植物色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调节并提高机体免疫力、促生长等作用。

目前,已有应用的如大蒜素、小檗碱、鱼腥草素等。

继续了解有效成分,降低生产成本,植物提取物作为替代品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③微生态制剂--益生菌(Probiotics):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正常菌群制成的、用于调整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的生物制剂。

在动物肠道中,与致病菌进行竞争抑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道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目前,已有应用的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多呈复合制剂,使用比较广泛。

缺点是保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损失较大。

④噬菌体制剂:

具有独特优势在于治疗效果随着宿主菌的增殖而增强,另外,不存在耐药性,无残留问题,毒副作用小,制备相对容易,成本也较低。

⑤有机酸:

研究表明,一些短链脂肪酸及其盐类在畜禽日粮中的作用与促生长抗生素相似,能杀灭某些肠道内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降低胃内容物pH值、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目前,柠檬酸、延胡索酸等已常用作酸化剂。

⑥益生元/益生素/益菌生(Prebiotics)--低聚糖:

也称功能性低聚糖或寡糖,是2-10个单糖以糖苷键连接的小聚合物总称。

这类糖经口服进入动物机体肠道后,能促进有益菌增殖而抑制有害菌生长;

通过结合、吸收外源性致病菌,充当免疫刺激的辅助因子,改善饲料转化率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目前,已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有:

低聚果糖、低聚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甘露低聚糖、大豆低聚糖等。

⑦酶制剂:

目前,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饲料用酶制剂,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减少致病菌在胃肠道中获得营养的机会,并降低麦类等滞留对肠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大麦酶。

另一类是是来自噬菌体的专一水解酶(mureinhydrolase),可溶解特定的致病菌株,如噬菌体f3626水解酶。

2、规模化养殖场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控制策略

1)规模化养殖场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特点

①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高

养鸡生产中引起鸡只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由于发生传染病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目前不少养鸡场采用的仍是非标准化模式。

病原的快速交互传播:

随着养鸡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一些养殖单位为扩大生产盲目引种,由于检测手段不健全,防疫队伍不稳定,致使流通领域的疫病管理疏漏,鸡场不时受到外来病原的侵袭而暴发传染病。

耐药菌株和强毒株的普遍存在:

由于忽视检测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长期大范围盲目滥用抗菌药物,人为造成了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广而强的耐药性。

而强毒株在免疫鸡群中长期存在,一旦鸡群中某些个体抵抗力低下或遇到应激时,就可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集约化饲养管理经验不足,对大规模控制疫病的认识不够,对鸡病未能做到以防为主;

加上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使用低劣饲料、兽药、疫苗,不能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等,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②鸡病的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由于养鸡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流动频繁,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鸡病在各鸡场不断发生和流行,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对我国养鸡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疫病已达80余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

鸡病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鸡病总数的75%以上,且防治难度增大。

病毒性疾病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

在已经发生的传染病中以病毒性传染病最多,约占传染病总数的70%~75%,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

在规模化养鸡生产中,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控制难度越来越大,新的疫病又不断出现。

对鸡场构成主要威胁的病毒性疾病有:

禽流感(A1)、鸡新城疫(ND)、鸡马立克氏病(M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B)、鸡传染性喉气管炎(1LT)、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BD)、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贫血(CIA)、传染性脑脊髓炎(AE)、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由里奥病毒(REO)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关节炎(VA)等。

对疫病的监管乏力:

近年来,随着境外大量种鸡的引进和活疫苗产品多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没有得到严密的检测和监控,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传入和发生。

同时也由于国内的畜禽交易面的扩大,致使一些疾病长期存在,不断流行。

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鸡自身免疫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呼吸系统疾病必然成为规模化养鸡场的一类常见的和多发性疾病。

③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鸡场控制和消灭疫病的主要障碍,在养鸡生产中危害巨大,可导致免疫失效和生产的重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此类疾病主要包括MD、IBD、CIA、VA、BE、淋巴白血病等。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多重感染同样是养鸡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④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

随着疫病的增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鸡场变得很普遍,特别是当病毒性疾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鸡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都要超过任何一种原发病。

目前,生产中发生的鸡病许多是多因子引起的疾病,常见的多因子引起的鸡病包括:

①病毒+病毒(如ND+lB);

②病毒+细菌(如IB+大肠杆菌病);

③病毒+寄生虫(如ND+IB+球虫病);

④菌+寄生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

由于多病原因子的相互作用,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⑤发病非典型化及病原出现新的变化

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加强),出现亚型株且变异速度明显加快,加上鸡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鸡病一方面在流行、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出临床症状加剧或出现新的类型,发病日龄越来越广等特征,使原有的旧病以新的形式出现:

①如各地免疫鸡群中的非典型性ND,可导致产蛋鸡不明原因的产蛋下降、呼吸道综合征加重就是明显的例证。

②MD在1960年以前,仅为中毒型(经典型);

1960年~1980年以前,为强毒型(vMDV);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超强毒型(vvMDV);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出现超超强毒型(w+MDV)。

③IBD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发生于2周龄~15周龄的鸡,4周龄~6周龄鸡最易感染;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早可提前到3日龄~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的鸡照常发病。

④IB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仅见呼吸型;

上世纪80年代后增加了肾型;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又增加了腺胃型、脑肌型。

2)规模化鸡场病毒性疾病防治策略

①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于规模化鸡场而言,鸡病防治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预防群发性疫病的发生,防重于治;

应以鸡的群体为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必须建立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综合配套的防治工作运行机制。

一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制定适合本场具体情况的兽医防疫卫生措施,确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另一方面疫病控制要从源头抓起,必须完善严格的检疫检验措施,防止疫病传人。

特别要提醒的是,自1998年以来,在鸡群中流行最为严重的疫病是禽流感(AI),其变异性强、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可给养鸡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②必须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

其中首要的是控制鸡场的ND发生。

目前在我国,ND尤其是非典型性ND还得不到有效控制,净化鸡场非典型性ND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还要控制好能够控制的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如IB、ILT、IBD、MD等)。

要密切注视CIA、J—亚型鸡白血病发生、流行的动态,强化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严防该病的侵入。

③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

关键是强化饲养管理措施,做好隔离、消毒、卫生、防疫工作,采用合理的投药方法和科学的免疫程序,在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上减少CRD的发生,降低种鸡霉形体的卵传率,持之以恒地做好白痢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净化工作。

这样可明显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及继发症、并发症、混合感染的出现。

④在病毒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加强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

抗体检测:

肉鸡1-2周主要靠母源抗体保护;

3-4周抗体水平偏低(3-4个滴度),属易感期;

5-6周抗体逐渐升高,但正常鸡群一般不会高于6个滴度。

病原学检查:

自病鸡取病料通过鸡胚接种、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检测、PCR技术等,可很易查到病毒,从而证明有新城疫病毒感染。

⑤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鸡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鸡病防治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虽然我国有些集约化养鸡场养殖条件好一些,但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刻不容缓,鸡场应该按照控制传染病的原则,逐步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遵守防疫制度,严格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的流动和进入养鸡场;

对引进的种鸡要进行严格的检疫;

对发病和病死鸡只,要严格处理,防止疫病扩散。

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疫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

3)针对病毒疾病的生物兽药的研发

①反义-寡核苷酸类基因工程抗病毒药物(如:

yebaton=疫百特)

②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IFN)

③家禽基因工程白介素(IL-2,6等)

④重提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

⑤免疫核糖核酸(iRNA)

⑥中药提取抗病毒蛋白(黄芪多糖APS、云芝多糖PSP等)

(三)免疫净化理论——正本清源

1、免疫抑制是疾病的发生根源

1)健康群体与发病群体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什么?

健康群体没有病,而外界确到处都是病毒、病菌,但健康群体有一个自我防御机制、抗病机制。

防御机制,先是呼吸道、肠道、生殖道的黏膜免疫系统,然后是内部机体的免疫中和与应答系统,抗病机制是与防御机制息息相关的。

当病菌来临时,防御机制形成屏障,内部中和毒素和产生NK细胞、巨噬细胞等主动应答排出病毒、病菌及毒素,最终调动全身的中枢免疫系统与外周免疫系统共同产生主动防抗病机理,使机体始终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

而发病群体内部,首先是三道黏膜防御系统出现损伤、破坏,有毒病毒、病菌及毒素乘机而入内部器官,而内部巨噬细胞、NK细胞等抗菌、抗病毒及毒素机制已没有了,自我的强大应答,不能形成防护网,导致群体大部分感染,而中枢及外周又不及时进行应答,便不能中和毒素产生抗体,从而使健康状态失衡,发生发热症状,进而互相传染使大群发病。

2)健康群体与发病群体之间是怎样过渡的?

从亚健康之中过渡,何谓亚健康,即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黏膜受损。

防御性不能起到防御的作用,整体性的免疫系统不能应答,使疾病遗留体内且迅速繁殖,即不断带毒、不断致使免疫受损,最终还散毒。

这样整体性的不断使亚健康程度加深,最终致使整群发病。

而根源就在于免疫系统的支离破碎,这其中导致免疫破碎的首要因素,首先是免疫抑制性病毒的不断侵袭,如家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禽白血病(AL)、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RE)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病(CIA);

家畜圆环、蓝耳、猪瘟等;

其次药物的滥用和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菌毒素等,对免疫、生殖系统的破坏。

所以说要想猪群健康,必须使免疫力健康强大,而病猪则主要是免疫不健康所致。

综上所述:

免疫抑制是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高发的根源。

2、免疫净化才是解除免疫抑制形成健康群体达到健康养殖的核心问题

通过“免疫抑制是疾病的发生根源”的论述,我们能够发现解除免疫抑制才能清除病根。

解除免疫抑制,机体需要建立强大的免疫屏障,机体有三道防线,只有做好自身的防范工作,才能抵抗外来侵犯。

VA(维生肽)充足能维持上皮细胞粘膜的完整性,反之导致免疫器官萎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机能下降,所以一定要维持VA(美佳净)的摄入量。

维生肽(VA微胶囊、VD3微胶囊、VE醋酸酯、VC微胶囊、三丁酸甘油酯、木聚糖酶、乳酸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酪乳杆菌、粪链球菌、酵母菌、复合维生素B、白头翁提取物复合物)能够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