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1 认识线段1课时
2 认识厘米1课时
3 认识米1课时
4 练习十1课时
5 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第59、第60页的内容)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课件。
师:
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
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
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
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讲述:
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
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
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
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
说得很好。
你会画线段吗?
生:
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
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
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
直的,有两个端点。
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线段具有可测量性)。
认识线段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1.下面哪些是线段?
在( )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考查知识点:
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
掌握线段的特点,认识线段)
B类
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
(考查知识点:
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
会按要求画线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4 6 10
B类:
略
教材习题
第60页“想想做做”
1.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
2.4 3 4 5
3.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
图略。
4.能画3条线段,画出的是三角形。
图略。
5.能画6条。
认识厘米。
(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课件、直尺。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教材第61页例2图。
生1:
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7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
生2:
他们说的数量不同。
师:
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
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
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1.教学例2。
师: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
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
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
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
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
……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
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设计意图:
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例3。
师:
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62页例3。
师: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
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
蜡笔长是8厘米。
生2: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教学例4。
师:
你想画一条线段吗?
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就是长4厘米的线段。
生2:
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
厘米
1.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考查知识点:
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
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
B类
1.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
在下面的( )里画“”。
2.看图填空。
(考查知识点: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
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B类:
1.第二种量法正确
2.5 5 19
教材习题
第62页“想想做做”
1.第二种量法对。
2.第一条线段长,长3厘米。
3.8 8 8
4.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
5.长4厘米 宽3厘米 左边4厘米 右边4厘米 下边3厘米
6.3 6 8
7.
认识米。
(教材第64、第65页的内容)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件、米尺。
师: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
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