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7340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进化部分习题文档格式.docx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7.(2013·

渭南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2013·

宁德高一检测)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叙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材料较少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9.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③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④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10.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11.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C.生态农业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3.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1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15.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6.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

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17.某种群出生率如图曲线Ⅰ,死亡率如图曲线Ⅱ,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C.cD.d

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9.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⑥

20.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地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21.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22.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3.如图所示为种群的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24.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25.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2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27.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8.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特征是(  )

A.年龄组成B.垂直结构C.物质循环D.神经调节

29.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30.在祼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祼岩上生存

31.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

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2.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33.2010年夏秋之际,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

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如果携带有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的生态系统成分分别是(  )

A.捕食分解者 B.寄生 消费者

C.寄生 分解者D.竞争 分解者

34.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选项是(  )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

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比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3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蛇处于2个不同的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D.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

36.如图是某地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消费者

C.7月份出现高峰期的原因主要是气温较高、土壤干燥

D.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植被4

37.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  )

A.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B.组成生物的细胞结构

C.生物的代谢类型D.生物个体中含有能量的多少

38.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9.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

40.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4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三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②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42.如图所示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43.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人类对北冰洋的科学研究逐渐活跃,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与在热带雨林地区相比应更加小心地保护环境,原因不包括(  )

A.北极地区生产者数量少B.北极地区分解者数量少

C.北极地区营养结构简单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44.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哪两个生态系统?

(  )

A.热带雨林、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寒带针叶林

C.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D.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45.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46.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47.“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4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49.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的步骤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

C.将灭菌的落叶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落叶设为对照组

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50.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

下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二、非选择题

51.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④指          的多样性。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

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    ,基因型aa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原因是            。

52.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又称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有10到30只。

影响它们数量的首要原因是人虎冲突。

一只虎至少需要15到30平方公里活动空间。

近代的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很难满足华南虎的生存要求,被孤立的华南虎个体之间很难交流和繁殖。

第二个原因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是人类的经济动物,当人们的猎杀使这些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华南虎已经很难生存。

(1)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淋洒的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__________信息。

(2)在生态系统中,华南虎处于“能量金字塔”的顶层。

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而与其他物种相比,在一定的地域内华南虎所获得的能量______________。

因此华南虎需要较大领地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一般地,华南虎只能从上一营养级获得________的能量,其所获得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

(3)如果镇坪存在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

(4)华南虎与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亚种。

从进化角度看,两者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___________不同。

53.如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

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同化的能量c=________。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

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图中的箭头表示碳循环的一部分,则碳的循环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________处的箭头,与之有关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第二营养级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生物,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

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下图示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5)小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点上。

 

答案

1.【解析】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中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死亡,耐药性的个体得到大量的保留,从而使耐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有新物种形成。

选C。

2.【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以种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受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还不能从分子水平阐述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

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选D。

3.【解析】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产生有毒的生物碱,会对昆虫进行选择,抗有毒物质的昆虫会保留,不抗的个体会被淘汰;

若昆虫中没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会灭绝;

若昆虫中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不会被淘汰。

4.【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

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B项正确;

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

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5.【解析】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越高等只能说明对所处时期的环境较为适应;

B的基因频率为BB基因型的频率+1/2Bb基因型的频率=90%;

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的“狮虎兽”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