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710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管理细则文档格式.docx

地质编录人员在检查完钻探班报表之后,应转入岩、矿心的整理,检查和岩心丈量工作。

(1)岩心管提出井台之后,要挪离孔口一定距离,以免岩心脱落,掉入井内。

(2)一般应将岩心管平放掏出岩心,不得已才将岩心管吊起敲打岩心时,岩心管应斜放,且离地面不应超过二十厘米,要轻轻敲打,落下岩心要及时按先后顺序摆好,严防突然一次脱落,使岩矿心全部混为一团。

发现岩心倒置,马上纠正,对掉块、岩粉、钢粒等应予以剔除。

对一些难采心的矿种,可收集岩粉作为参考,但不能代替矿心做基本分析,亦不能参于岩心采取率的计算。

反循环钻进时,必须用岩心箱按顺序接取岩、矿心。

(3)岩、矿心取出之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对松软、粉状、易溶矿心可不冲洗,待泥皮半干时,将其剥掉,用塑料袋或牛皮纸包装好)。

(4)岩心装箱及标号:

经过整理的岩心立即装入箱内,将岩心箱横放,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从左到右一行一行排列放入箱中。

岩心破裂为数块者,须拼凑复原,无法接连的碎块,按同间隔岩心直径堆放。

除了直径过大放不到箱内者,均不得空格。

每一回次末尾要填写岩心牌(岩心牌一律用2H~4H铅笔填写,不许用钢笔、圆珠笔填写)。

在相当岩心牌位置上用红漆在岩心箱划一横线。

凡大于5×

5厘米岩心均需用红漆进行编号。

格式为:

8

分式中:

8为回次编号,5为回次岩心总块数,2为5块中的第2块。

(5)岩心箱摆满后,应在岩心箱正面长边及左面短边用红漆注明矿区、勘探线、钻孔编号、起止岩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

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如:

雷神庙铁矿区Ⅳ线ZK2(5

——8

)(3)

已装满的岩心箱,不得积压在机场,应随时运到岩心库或指定场地。

从岩心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套工作,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地质编录人员对上述工作质量应认真负责,协同机台共同做好这一工作。

(6)编录人员在机场检查完以后,应对岩、矿心进行系统整理,岩心叉口衔接扣紧,尽量减少人为拉长现象,检查岩心是否编号,有没有倒置现象,岩心牌填写正确与否。

然后要重新丈量岩、矿心长度。

丈量方法:

A、完整岩心断面垂直时按中轴线直接量取。

若断口呈斜面时,采用上快长边和下块短边相结合方法或只量到斜面二分之一处。

B、遇松软碎块岩心,无法恢复本来面貌时,应据岩心直径及致密程度压缩丈量,亦可用相同直径标准岩心箱盛满为准丈量。

丈量后岩心与原长度有出入,可与钻机记录员共同协商确定,并改变班报表及岩心牌。

(7)鉴定岩石种类,并划分岩石硬度,按部颁十二级岩石硬度分级表确定。

(8)检查岩、矿心采取率是否是符合要求:

一般情况下,矿体及顶底板围岩3~5米范围内米范围内岩矿心采取率平均不得低于75%(小口径>

80%),平均岩心采取率一般不低于65%(小口径75%),矿心采取率连续5米低于75%时,要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特殊要求按设计执行,如铝土矿矿层中钻进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0.5~1米,连续连个回次或进尺1~2米采取率低于75%时,要采取补救措施。

汞、岩金、辉钼矿矿层中钻进,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

当钻程进入矿体上下盘围岩及矿体中时,编录人员应增加现场检查次数。

3、钻孔弯曲度测量

依据设计书对不同钻孔弯曲度和测点要求,督促机班长及时进行测量。

一般直孔每百米测量顶角、方位角一次,斜孔每五十米测量弯曲度一次(每百米直孔顶角≦2°

,斜孔顶角≦3°

,可递增计算)。

开孔应加密1~2个测点,不得累计一次测量。

极厚矿体(大于30米岩金为20米)应在见出矿点各增测一次弯曲度,一般只在见矿点增测一次。

实际出矿点与设计出矿点差额,沿倾向不得超过相邻工程密度的10~15%。

弯曲度测量结果由探矿技术人员负责填写通知书,通知地质组长。

地质编录人员根据“钻孔孔斜方位角计算表”,求出校正后各测点坐标即X、Y、Z值。

若发现顶角、方位角超出规定要求时,应立即通知分队或大队领导研究解决。

终孔后,探矿人员向编录人员提供系统弯曲度测量资料。

4、孔深校正及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人为的和客观的因素,都会使钻具长度产生误差,所以要定期丈量钻具。

(1)要求:

指控每一百米斜孔每五十米校正孔深一次。

若遇主矿体时,应在见、出矿部位校正孔深。

终孔、中间停钻或发生事故后恢复钻进时应及时丈量钻具,以防偶然误差。

丈量钻具时,必须用钢尺,并由编录人员亲自参加。

其方法是:

使钢尺紧贴钻杆拉直,读数要准(读到厘米,其后按四舍五入处理)。

将测量结果分别记在班报表和钻孔地质记录簿中。

(2)孔深校正误差的平差:

|校正前孔深-校正后孔深|≦1/1000,不超过误差,可不改正,仍以原记录孔深为准。

超过误差时,重新丈量。

查明原因,再根据误差大小在钻孔地质记录簿中,由下向上将回次进尺连续分配,直至前一次校正孔深部位。

一般按回次分配法进行平差。

计算公式:

±

∆mi=

miXi=mi±

∆mi

式中:

∆X——本次丈量钻具发现的孔深误差值

M2——本次丈量钻具前记录的孔深

M1——上次丈量孔深

∆mi——一回次误差改正数

mi——平差前回次进尺长度

Xi——平差后回次进尺长度

平差后,各回次进尺数总和,应等于它们所在孔段丈量钻具后的进尺长度。

配分后之值用小字清楚填于原数值顶部,将原数值()住,不许擦掉,在班报表上将误差一次改正。

5、检查简易水文观测情况

在没有水文地质人员的情况下,地质编录人员应兼负这项工作。

要检查各班是否按要求在每次提钻后,下钻前进行孔内水位观测和在下钻后提钻前进行冲洗液消耗量测定,记录是否正确,各班孔口基准点是否一致。

遇节假日、中途停钻时,要求机长指定专人每八小时测孔内水位一次。

6、钻孔地质编录

(1)钻孔地质编录分层原则:

标志层及厚度大于20厘米的不同岩性、不同矿层、不同围岩蚀变均应分层(段)描述。

出现下列情况可不单独分层,指在描述中注明XX回次~XX回次特殊特征即可。

A、岩石成分基本相同,仅中间某些段岩石构造或其他特征略有出入者;

B、两层岩石间互出现,可做互层处理;

C、同种矿石类型中出现厚度小于20厘米的不同矿石者。

(2)岩心描述的内容和要求

A、岩心描述的要求

a、钻孔地质编录要随着工程的进展在现场进行,不得在野外收集一些简单的描述和数据,而回到室内追忆进行。

b、岩心描述要做到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体(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要详细描述,一般岩性只做基本描述。

B、岩心描述的内容

a、基本描述:

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及组成矿物成份等。

b、详细描述:

除基本描述外,还包括矿化、蚀变现象、古生物、接触关系、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状况及次生变化等。

C、测量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条带、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具体测量的方法是:

让量角器的圆心重合于岩心层理、片理。

使量角器的直线边平行岩心轴心线,观察岩心上通过量角器圆心的层理、片理等构成的弧线与量角器上哪一分度线相重合,读出这一分度线与量角器0°

分度线之间的夹角,即所测岩心轴夹角。

D、选择有地质意义的岩、矿心标本作素描,比例尺选用1/5~1/1。

素描图要在地质记录簿相应位置反映出来,防止文图分家。

(3)编录格式

在整理完岩心之后,应对岩心进行逐块观察、分层描述,计算采取率,确定分层界限,开始岩心描述。

其编录格式为:

层号:

起岩心编号、长度——至岩心编号、长度

(起分层孔深——至分层孔深)

×

100%=分层采取率

岩石名称:

举例:

④11次尾0.50~27次头1.00m

(8.55~26.21)

100%=74.58%

灰黑色薄层灰岩

分层有以下几种情况和表示方法:

A、一个回次头分一层尚有余表示为:

11次头1.00m。

B、一个回次中至另一个回次中分为一层,应表示为:

11次尾0.50m~27次头1.00m。

C、在一个回次中间分为一层,表示为:

27次头1.00~1.50m。

D、一个回次刚好分为一层,表示为:

30次头0~1.50m。

E、这一回次头至下一回次尾分层表示为:

32次全~36次全或32次1.00~30次1.20m,此处岩长之前不应该加头、尾之类,让第二者一看就知道是次全。

如果是在一个回次中分层,则此回次岩心长度可以分式表示,然后求出相应进尺数及孔深。

见附表1。

(4)岩心综合及采取率的计算

除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特殊要求外,一般只计算分层采取率,矿层及其顶底板(3~5米),分层回次要计算回次采取率。

公式:

100%=回次岩心采取率。

A、岩心综合:

鉴于在钻进过程中,对残留岩心忽视或记录不确切,若出现岩长大于进尺现象,可使用配分采取率,改正相应回次的进尺长度,以适应岩心长度。

具体办法是:

从岩心长度大于进尺的回次起,自下向上进行综合,直到进尺大于或等于岩长为止,求出综合采取率,然后以岩长返求进尺数,最后改正各回次孔深。

如表1:

63回次岩长大于进尺,向上综合至61回次,求出综合采取率。

综合采取率=

100%

=

=97.1%

然后以岩长求进尺:

61回次0。

80M÷

97.1%=0.82m采取率97.6%

62回次1.00M÷

97.1%=1.03m采取率97.1%

63回次1.60M÷

97.1%=1.65m采取率96.9%

最后改正孔深:

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本回次孔深

61回次孔深:

89.00+0.82=89.82m

62回次孔深:

89.82+1.03=90.85m

63回次孔深:

90.85+1.65=92.50m

最后一回次综合后必须与原孔深相符,否则需要重新计算

B、岩心完整时,亦可用“上推岩心”的办法计算回次采样率。

其方法是使本回次岩心长度与本回次进尺长度相等(即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

将多余岩心推到上回次计算,但最多不能上推五个回次。

如附表1.

以上两种方法,在同一个矿区,可视实际情况选用一种计算。

C、如岩心破碎或成砂状、粉状和不同岩心中钻进而用反循环取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般不能上推。

日期

岩心编号

次——块

相当孔深

(M)

进尺

岩心(M)

分层孔深(M)

分层采取率(M)

岩层面与

中轴线夹角

岩长

采取率

自——至

分层进尺

4

2

1

60—3

88.50—89.00

0.50

0.40

84.00—89.00

4.00

85.0

61—5

—89.82

0.82

0.80

62—5

—90.85

1.03

1.00

97.1

63—7

—92.50

1.65

1.60

3.50

64—3

—93.20

0.70

—93.85

1.35

81.5

65—8

—94.40

—95.00

0.60

0.55

91.7

91.0

进尺数不变而修改岩长计算办法如下

—90.00

0.90

—91.50

1.50

三、室内日常工作和资料整理

(一)室内日常工作

1、地质编录人员及时将已换算的钻孔弯曲投影点计算值和可掌握的地质情况与见矿深度,投在地质剖面上,及时指导施工。

2、若地质情况与原设计有较大出入时,需部分改变设计,由编录人员通过地质组提出,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后,发出“探矿工程变更任务通知书”。

3、当矿体或其顶底板矿心采取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要进行补心,编录人员在终孔前填写“补采矿心通知书”,通过地质组提出,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后,由钻机执行。

4、钻孔岩心劈切后,编录人员应对矿心进行观察,必要时进行补充描述,以便充实完善钻孔原始地质记录。

5、计算分层孔深、厚度、岩长及分层采取率,其数据要求等到小数后二位,采取率只算到小数后一位。

(1)分层孔深的计算:

分层孔深是在岩心综合基础上进行计算的,具体算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A、在一回次内岩石分层,按下列公式:

分层孔深=分层回次止孔深-(

或分层孔深=分层上一会次止孔深+(

B、两个回次间分层:

分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

C、空管回次分层时:

分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

6、岩心采样的计算方法(岩心劈切法的算法)

(1)岩心采样划分原则:

A、不同品级、不同矿石类型应分别划样;

B、同一矿区样品长度应基本一致(按设计要求划样)。

如样长超过规定二分之一时,可划分为另一样,小于规定长度二分之一时,可合于前一样品内;

C、不同孔径矿心及矿心采取率相差较大时,原则上不应合并在一个样品中;

D、采样线要截穿全矿区,紧接矿体上、下盘围岩应有1~2个样品控制。

(2)岩心劈切表的计算:

每次校正完孔深,根据需要算样,此项工作是在岩心综合后进行的,每算完一次样,劈切表需经第二者100%检查,无误后方可划样,劈切。

A、公式:

岩长=进尺×

采取率进尺=

B、岩心劈切的几种情况:

钻孔采样计算,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a、在一个回次尾部刚好取完一个样,如5次尾0.80m,应在劈切表“次—尾”一栏填上“5次—0.80”。

b、本回次取一个样尚有余,如6次头0.70M应在劈切位置中“次—头”一栏填“6次—0.70”。

c、在一个回次中间取样,如6次头0.70—1.40m在表中“接切、次全”一栏中填“6次—0.70,不能写成”6次头0.70——1.40“。

d、样品跨这一回次尾部及下一回次头部,如6次尾0.30—7次头0.50m,分别在“次—尾“一栏中填”6次—0.30“及”次—头“一栏中填上”7次—0.50“。

e、样品跨数个回次者,如7次尾0.20M,8次全(0.30)9次头0.30m,则在“次—尾“一栏填”7次—0.20“。

在”接切、次全“一栏填8次—0.30”,在“次—头”一栏填上“9次—0.30”即可。

f、样品刚好在几个回次中取完,如10次全(0.80)11次全(0.20m)应在“接切、次全”一栏中填上“10次—0.80、11次—0.20”。

具体表示方法见下表:

岩心劈切位置

(M)

次——尾

接切、次全

次——头

5

6

7

5次——0.80

6次——0.70

6次——0.30

8次——0.30

7次——0.50

7次——0.20

9次——0.30

10次——0.80

11次——0.20

C、岩心劈切的要求

a、岩心样品要求沿长轴劈切二分之一,所取样品与留存箱内岩心重量相差不得超过10~20%,不合格者,需补采或重采。

b、岩心劈切时,应沿主要标志面(矿脉、层理、片理等)的倾斜方向,还应考虑矿化强弱分布情况,以免两半矿心含量不均,引起品位误差。

c、岩心为碎块状、粉砂状时,取样应将较大块打碎拌匀,用四分法采取其中一半作为样品。

d、样品界限和编号,用红漆在岩心箱内具体位置上编写划好,并附上箭头。

e、所留岩心仍予以编号,岩粉用塑料袋或牛皮纸包好,并附以标签。

f、加工过程掉下的粉末碎块,亦应分为两份,分别加入化验和保留样品中。

g、劈样工劈完样品后,连同采样登记簿交地质编录人员进行质量检查,无误后,可填写送样单,岩石箱可入库。

(二)钻孔资料整理

1、钻孔全部计算数据要经过自检,认为没有问题时,提交地质组长或指定专人进行100%检查,分队负责抽查30%,岩石分层与描述应由分队负责技术或地质组长、综合组等进行复查,复查结果在补充描述一栏批注填写。

2、钻孔每进行一段,经孔深校正、综合计算、岩心复查后可进行柱状图编制。

3钻孔所送光薄片和化学分析结果收到后,要根据鉴定、分析结果对原始地质记录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甚至更改岩石名称,分析结果要及时登记。

4钻孔柱状图格式及要求

(1)编制钻孔柱状图的要求:

A、钻孔柱状图用统一图式、图例,随工程进展而及时进行;

B、比例尺一般选用1/200;

C、为减少图符长度,对于岩性简单的厚大岩层,可选用截缩法表示;

D、柱状图中对岩层采用水平法表示。

(2)钻孔柱状图式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一半应包括回次、回次进尺、岩心和矿心采取率、层位、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的夹角、岩性柱状图、岩心描述、取样情况、化验结果、钻孔弯曲度等。

根据需要可增加简易水文观测、测井结果、标本号码等内容。

四、终孔后的工作

(一)地质编录人员在终孔前将钻孔质量验收所需项目:

如岩矿心采取率、岩心管理、原始报表记录情况、钻孔弯曲度的测量、孔深校正误差、简易水文观测等进行系统整理,与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会同水文、探矿人员、机班长、分队长等到现场检查工程质量。

(二)钻孔达到设计要求后,由编录人员填写“探矿工程终止通知书”一式二份,经分队技术负责、分队长批准后,送探矿部门,一份自存,方可终止钻进。

(三)终孔后系统测定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校正终孔深度,测稳定水位,如有补心地段,亦要进行弯曲度测量和孔深校正。

(四)编录人员应协同水文人员,根据含水层、含水构造以及矿层数目,提出个孔段封闭要求,会签“封孔登记表”,交探矿部门设计后,由施工单位执行。

(五)钻机搬迁后,需在孔口埋石树立标志,复测孔口坐标。

(六)钻孔终孔后,编录人员认真填写“钻孔质量验收报告”,对钻探工程进行全面验收。

(七)终孔后尽快计算好采样数据,及时采集各类样品及标本,光薄片等。

(八)完工钻孔应作出地质小结其内容为:

1、钻孔设计目的与施工结果

2、钻孔质量的评述

3、概述钻孔地质矿产特征(主要地质成果及地质矿产新的认识)

4、本孔遗留问题及经验教训

(九)钻孔完工后应在5~7天提交全部钻孔资料,交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检查验收。

提交资料有:

1、钻孔原始记录簿

2、钻孔结果、孔深校正、弯曲度测量登记表

3、钻孔各类采样登记表

4、各种鉴定、实验、分析报告

5、简易水文地质资料

6、封孔设计及封孔登记表

7、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8、工程施工各类通知书

9、钻孔地质柱状图

10、物化探测井资料

11、岩矿心标本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