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170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高考制度利弊及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关于高考命题和招生方式,关于3+x,关于二次高考,,关于自主招生,关于平行志愿,关于异地高考,又应做出哪些解读?

 作为与高考密切相关的高校学生,我们有必要继续这场三十几年来从未停止过的高考利弊之争和高考改革之战,宽容理性地表达观点,融会交流,彼此点燃,彼此激发,共同成长,共同缔造,由此,一个更加合情合理、自由的外部世界才能随之诞生。

  

没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原因的。

对于高考制度,我想表达我的观点。

关于利的方面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

整体而言,高考制度本身,是现有技术条件水平下,较为公平合理的入学门槛,适应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实情况。

在这一点上我必须谈到的操作性和公平性的问题。

实施高考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我国不能给广大的学生提供太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因此只能通过高考制度考试录取优秀者继续学习。

从操作性来说,高考制度可以说是目前最具有操作性的制度了,一方面我们在借鉴了科举制度的前提之下有了经验,结合了本国国情,另一个方面高考制度被普遍接受。

从公平性来说,高考制度可以说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了,虽然说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却是无可厚非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的、合理的招生制度能够从大量的候选人中选拔到合格的优秀人才,因此它是保证高级专业人才质量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的实行的高考制度,对于公正客观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

如果不是在农村生活的人,那么他可能永远理解不了高考对一个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

打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刻,农村孩子的身上就背负起较之城市孩子更沉重的期望,中国的社会现实下,“农”这张似乎象征着辛苦,贫穷,落后的皮,是很多人都渴望摆脱而后快的。

理直气壮的走入城市,在城市中获得一个合法的居留身份,寻找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从自己这一辈开始,彻底的摆脱过去改头换面,成为城市的一员,大学的大门使这一切都看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可望,并可及。

而高考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给了他们走出农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的途径。

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让农村教育有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谐。

这让我想起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此之前是世袭制,推荐制,察举制,这些制度是局限的。

当科举制度出现了,尽管科举制度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突破了以往的制度,向所有男子发出了邀请,让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参加。

在一点上,二者是共通的。

3、磨练青少年的意志。

高考的备考过程很大程度的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磨练意志是在适当的程度下。

4、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每年一度的盛事,一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好像在屏息静气努力为高考创造良好的环境。

不仅仅如此,高考已经参透到每家每户了,他们关注高考,由此重视孩子的学习,是以整个社会是重视学习,崇尚知识的。

这应该是一个好的现象。

知识改变命运,一度是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知识,那么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就很快得以提升。

高考制度有利的方面或许还有很多,但我就此打住。

我认为一件事物想要有所提升,那么需要批判的观点。

现在让我们从不完美中寻找完美。

有关与弊的方面 

1、束缚了创造力,固定了思维方式。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常常被当作灌输的容器,各种知识,各种文化观念,各种意识形态都在不停的灌输。

考试的模式大相径庭,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了,考试中大多数的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外的教育者深有体会。

凡是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凡是那些具有答案的考试,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的。

但是离开学校,进入一个更高端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时,中国高考制度的后遗症立刻显现了,我们的学生通常不会研究,因为思维仍然停留在寻找答案的阶段。

调查表明[1],在“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的认同中,小学生达到73.1%,初中生76.3%、高中生则降为66.8%。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条古训指出科学的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怀疑精神。

可是我们的教育正在扼杀人的创造力,孩子们的年龄越小质疑性越强,到了高中,面临的高考制度下的升学压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状况变得不容乐观,质疑能力开始衰减。

高考制度导致的是应试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况且高考制度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高中生了,多少孩子的家长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早早的就开始给他们灌输考大学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

“知识是重要的,想象力更为重要,想象力使我们可以拥抱整个世界。

”[5]而我想说知识是重要的,创造力更为重要。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我们的思维应当更自由。

2、增加压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因为这样的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考定终身了,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一年多考了,但绝大部分的地区还是实行一年一考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变得迫在眉睫。

这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一根指挥棒,一套试卷之下的是学生苦不堪言的压力和负担。

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日常经验表明,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况的学生越来越多。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曾经对广州地区大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

52.3%的学生患有学习焦虑症,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和睡眠不足,其中66.7%的同学明确表示对学校的学习竞争和成绩排位的做法反感。

进入21世纪,广州市近七成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的巨大压力,在压力的“如影随形”之下,大约有73.2%的学生出现生理病,这些压力的“副产品”主要有疲倦、睡眠不好或失眠、腰酸背痛等。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学生控制不住情绪,需要发泄。

有时候可能对父母发泄,有时候可能对老师发泄,对自己发泄,有的可能走向极端,对社会发泄,无论是什么样的发泄都可能会给人的心理给社会造成伤害。

而极端的做法酿成的惨剧早已触目惊心。

除此之外,据调查显示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明显上升,接近60%,人数居世界之首。

其中中小学近视率已达34.6%,高中生达70%,大学生76%。

专家研究表明近视的原因环境起主要作用课业负担重,近距离用眼过长是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4]

3、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走向了一个循环。

高分才能有好的学校,好的学校才能有高的学历,高的学历才有好的工作。

为了好的学校,好的工作所以要考高分。

于是一切的学习好像都是围绕着高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这确实反映了现实,很多学生早已失去了个性,他们要学习要得到高分,无暇顾及其他。

目前的高考录取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的分数。

这样就导致家长,老师,学生对分数的过分重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除了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之外,接着就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

全方面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

]

4、影响老师的身心健康。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

对于教育整个社会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有关教师的话题也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

但事实上人们真正关心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以及一切围绕分数展开的事物。

对于升学率以外的教师的自身状况,尤其是精神状况,比如说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社会关注度不够。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的14个城市做过调查,在这些受调查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到51.23%。

其中有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还有2.49%的教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

北京也就此课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0%的教师认为工作时的烦扰多于快乐,70%的教师觉得有时发火、生气是没法控制的,教师的情绪普遍出现烦躁、忧郁的状况。

[3]

高考制度还存在其他问题,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共同探讨。

现行的高考改革

过去十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是学科改革。

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等地就开始推出“3+X”考试,后来有些地方“3+1”、“3+2”、“3++X+1”。

虽然科目减少了,但是按照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没有改变,分数的重要性还是一样的。

因此不要在学科上做文章,再怎么做文章,目前的格局不会有根本改变。

就是只考一门,在中国目前体制之下,我们的学生也是不堪重负。

学科改革,没有针对我们的实质,就是录取分数是占了绝对的比重。

第二次改革推出两次高考。

北京、内蒙古、安徽、上海、天津等地,在2000年推出了春考。

当时我们希望有一次多的选择,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存在着我们的春考,而且已经是惨淡经营。

因为随着平行自愿的推进,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随着很多学校在秋季高考就能招满学生,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不再参加春考。

第三是2003年推出了自主招生改革。

当年有22所学校获得了5%的自主招生试验权。

到现在为止,已有80所学校有55%的招生权。

[2]可是现在已经有人在呼吁,自主招生最好不要再搞了。

本来自主招生用意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遗憾的是,学生先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获得资格后,还必须再参加统一高考,填报志愿,且必须把这个学校填报在第一志愿,否则就被视为放弃名额。

这样一来,我们很多人所期冀的自主招生可以招收天才、怪才,可以让我们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完全是从制度设计上来说已经落空了。

更重要的是,所有学校全部用这样的政策来抢生源。

第四是平行自愿录取制度。

2002年湖北率先实行了平行自愿,到现在为止有16个省市区在开始实行。

但平行自愿强调分数和学校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与素质教育完全背离,一是强调了分数,二是限制了学校的选择权,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学校会严格按照教育考试部门投来的档案,一对一对地录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空间,又成功地把这一个制度变成了原来的分数单一指标。

第五是现在的新课程、新高考。

要把学生素质评价的分数放进高考统一录取。

比如推出学业水平测试,有几种思路:

一是江苏高二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四门课考完获得ABCD的评价,这是一种把学业水平测试提前跟高考结合起来。

二是上海把每个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不同权重加起来、结合起来,跟高考分数相加,这让每一个考生更加紧张,一旦有一门考差了你就会非常痛苦。

三是山东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测评,最后录取学生。

这三种措施,都有一点没有变,就是最后按照分数的高低一次投档没有变。

第六是异地高考。

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

具体措施是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对于北京、上海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区域,方案中也有明确设计:

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但此方案还未实施,但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出台政策,明确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已无疑问,但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三大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以上六个改革,为什么都出现社会的质疑?

在于没有真正去推进有价值、有意义的改革。

只有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经验教训。

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去推行才可以获得有益的经验。

我们当前高考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教招考一体化,教学、招生、考试一体,所有的中学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所有的大学招生是由考试来支配,考试变成了中心,考试具有主导性的地位。

对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关于考试科目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考试科目组合。

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商科和管理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

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

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

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

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

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一个标准下竞争。

2关于考试形式的改革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参考美国的考试制度,在加以改革以适应中国的现状。

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内容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评价,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

学业水平测试可每年举行3次,有效期为两年。

此外,学生还有两次机会参加高考,取最高分为高考成绩。

3关于录取制度的改革

1、“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985高校和211院校,主要对象是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

高校提出“全国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门槛要求,对达到要求的申请者进行面试,结合申请者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表现,自主录取学生。

考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

被录取的学生可以不再参加高考。

2、“高考+集中录取”模式

  这种模式即为现行高考录取模式,不同之处是对考试进行多轨化和分层改革。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层次的考试,学校也可提出考试科目与层次要求。

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211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

  3、自主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

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

无论哪一种模式,学生在选择学校方面都有自主权,录取时需要学生学校的双向自主选择。

小结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

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方式去看待它。

本文分析了它的有利的方面最大程度实现了公平;

有弊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

以及现行及将要实施的改革。

对于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任何事物都将在不断量变中有质的改变。

所以对于高考制度,也许大家可以怀着希望去见证它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大困惑教育何去何从》且东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2]《对话教育热点》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熊丙奇著,上海世界书局,2010。

[4]《拷问中国教育》杨晓升著,文淮出版社,2005

[5]《中国家长心里的痛》夏克军著,海天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