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13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信息化与工化融合十二规划终稿Word下载.docx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

2010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171.2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增势凸现,实现工业总产值3509.5亿元,增长39.2%。

2010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526亿元,连续4年超千亿,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423亿元。

液晶面板、电子计算机、电子机电产品、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元件等优势行业产出增速加快,成为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以高速光缆为核心、以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

到2010年底,互联网带宽出口达到580G,基于3G的无线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整个城市,WiFi热点已经覆盖行政机关、机场等主要人员聚集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3G用户分别达136万和45万。

目前,全市8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54%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

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2010年,全市90%以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了信息技术,有65%以上的企业已实施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

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生产过程管理(MES)、产品数据管理(PD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MPS)等信息化管理技术,部分企业研发并应用具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

目前,全市80%以上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先进控制技术在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1%,累计新产品产值率15.4%,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累计专利授权量达25971件,同比增长64.1%。

目前,全市已有25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全市有3家企业荣获全国首批最佳信息化实践“标杆”企业称号,占入选企业总数的15%。

“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企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市30%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建立了塑料、化工等一批电子交易中心和模具、家电等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十一五”前4年全市万元GDP企业能耗累计下降16.2%,完成总进度的80%,钢铁、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制造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

“两化融合”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工业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5%,比“十五”期末提高0.6个百分点。

2010年,正式启动《宁波市工业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划政策,有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政产学研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已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3家,省级研发中心27家,市级研发中心22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全市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园区、软件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以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正逐步形成。

“十一五”以来,宁波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表明:

宁波雄厚的工业经济水平已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宁波完善的信息基础和配套设施已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宁波工业企业已普遍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推动企业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宁波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逐步融合,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工业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两化融合”广度和深度有待继续加强。

大型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标杆榜样作用还未有效体现,应用示范效应还需进一步推广;

中型骨干企业在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没有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网上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而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

目前,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较高级应用的中小企业比例还不足10%,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主要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则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

此外,46%的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不够到位导致信息化工作不能成功开展。

信息技术对提升工业设计研发水平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扩大。

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深圳、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008年工业产品设计企业的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下的占66.7%,50至100万之间的占25%,100万以上的仅占8.3%,宁波工业产品设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急需提升。

在专业设计人才方面,目前宁波市工业设计企业的平均设计师数量一般在12人左右,工业设计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设计师仅占设计师总量的3%左右,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对提高生产制造效率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

宁波市大部分企业还未能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生产制造过程软、硬件的普及率不高,与智能化、自动化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

企业未能有效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来实现生产制造的整体优化,只着眼于生产流程某个部分、个别环节的改造。

目前,只有15%左右的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效果,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作用。

宁波块状经济内部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资源整合手段,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

块状经济大多地处乡镇,培训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生产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复合应用型信息化人才不足。

全市信息产业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及领军人才缺乏,大部分负责企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在思想观念、管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据对全市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调查发现,近一半企业还未建立信息化部门,超过50%的企业没有或者很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超过80%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人数为5人以下。

此外,我市信息化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宽、培育能力比较薄弱、人才环境尚需优化等方面的不足。

二、发展环境和趋势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新动力。

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同时带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

为有力地推进工业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计划。

美国政府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通过制定“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等信息化战略计划,实施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形成向信息社会转移的体制和机制。

日本先后提出了“IT立国”、“IT基本战略”、“e-Japan战略”和“u-Japan”等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力推动了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等方面。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

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产业衍生方面,信息技术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涌现一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地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现阶段,我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四大有利条件:

一是国际国内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将为宁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是宁波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将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是宁波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宁波企业创新意识的明显增强,将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造新的动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宁波工业化的需求,也是宁波工业化的难得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将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传统企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位置,促进资源的相互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部署,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宁波全面建设智慧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

根据产业门类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确保“两化融合”有理有序的推进。

2、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两化融合”推进的政策引导,积极做好平台搭建、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工作,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切实发挥政府在“两化融合”中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积极性,以企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培育公共服务,营造基础环境。

3、自主创新,协同互动。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中,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协同机制,推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行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4、明确目标,加强评估。

建立健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目标指标体系,严格开展过程评估和阶段验收,做到试点评价科学规范。

(三)发展目标

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在生产各环节的综合集成,提高工业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商务电子化水平,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争取“十二五”末宁波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位居长三角同类城市前列。

1、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

大型企业信息化部门的覆盖率达到100%,中型企业达到70%。

大型龙头企业实现全面的价值链管理,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发系统,推动行业业务流程改造,引导中小型企业逐步开展各项信息化活动。

中型企业普遍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小型企业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应用普及率达到40%。

2、工业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9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

中型企业对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

3、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重点用能企业普遍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对重点能耗企业的水、电、气等指标实现100%实时监控。

通过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实现监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

4、重点产业、行业、区域的“两化融合”示范效应凸显。

在企业、行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一批试验点(区)和示范点(区)。

培育40家“两化融合”标杆企业、150家“两化融合”专项性示范企业。

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建立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公共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任务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共性技术相关服务。

5、“两化融合”人才总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化人才。

支持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通过实施“两化融合人才培训计划”,完成800个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8000个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培训。

重点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生产制造设计环节的信息产品应用技术培训,全市年均完成30场次的培训。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要围绕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重点实施六项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提升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

(一)主要任务

1、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推进信息化向从上下游延伸拓展,提高企业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

鼓励企业建立科学、适用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全面信息规划,实现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情况的实时全面了解,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利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工业设计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发挥政府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工业设计能力,建立工业设计产业与块状经济提升发展需求之间的服务对接机制。

进一步推进工业产品设计、研发、创新的信息化,重点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气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建立面向产品设计、研发的数字化集成环境,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大力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变,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使工艺流程合理化,提高效率。

利用软件和自动化技术,提高工艺研发设计水平,形成企业核心生产技术。

加强技术改造,从而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4、大力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加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

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的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印染、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联网监测。

5、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协作和资源优化

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物流效率和协作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信息化协同发展,优化产业集群环境,加强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管理网络化进程,深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整合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原材料供应、零配件协作等联动发展,优化库存和供应链管理,变革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6、进一步加大两化融合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大两化融合人才引进、培育和集聚力度,推进多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围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的思路,加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两化融合人才向我市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和扶持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畅通两化融合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定两化融合人才专项政策来吸引人才。

建立健全学校培养、基地实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信息化相关专业与企业、园区、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化人才。

(二)重点工程

1、企业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

推进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重点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实现业务运营信息化和管理决策智能化。

扩大对企业信息化应用和管理的培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财务和营销的全面信息化。

推动中型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

引导小型企业开展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2、工业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工程

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信息化制造竞争力,实现企业由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发展。

提供交流、咨询、培训、实时解难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和各类民营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

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

坚持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引导工业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3、节能减排领域信息化推进工程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制造技术,打造绿色制造模式。

加强高新技术在印染、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中的应用力度,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节能技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在重点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水平。

4、“两化融合”人才支撑工程

加强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IT人才、具有IT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落实宁波市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信息化专家库和信息化人才库。

组织开展面向政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两化融合”培训活动。

联合宁波大学、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等宁波高校以及宁波电子服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打造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市级“两化融合”研究中心。

组织“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研发和建设,建立宁波市“两化融合”企业案例库,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普遍应用。

引导著名信息技术服务商与宁波本地高校共同建设两化融合创新展示中心,提供企业“两化融合”典型实施方案。

5、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工程

鼓励大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借助信息化技术,从生产经营管理、产品研发设计、成本质量控制等环节入手,挖掘企业信息资源潜在价值,发挥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全市制造企业树立行业标杆、专项示范。

重点对石化、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新装备等我市重要产业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的重点示范企业,给予相关政策优先扶持和表彰奖励。

通过培育“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两化融合”专项性示范企业,带动行业和区域的信息化项目建设。

6、智慧制造总部建设工程

鼓励处于信息化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鼓励和支持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建立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