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4924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

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

“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

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

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

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结合国道和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强市域高速公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市域内基本实现“15、30、60”的目标。

“15”即重要的城镇、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主要集散地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钟互通;

“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

此外增加东部地区对外通道极为重要,因此新规划对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规划用地。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

并进一步研究连接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35%。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市域河道;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电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目标 

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

保护1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上海传统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及对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与旧区住宅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开发。

顺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住宅建设结构,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严格控制高层住宅。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四、实施效果

根据中央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市政府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

并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

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正在有序实施。

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年现状土地使用

城市建设密度与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关系

1.工作背景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为新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引和贡献。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总体规划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

同时,总体规划本身的法律体系和技术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准确把握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基本情况和城市发展动态,并为科学谋划2010年世博会之后的上海发展战略提前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在市规划局牵头和指导下,我院开展了此项工作。

秉持方法研究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先行的工作路线,设立了基础信息库建设、土地利用、人口、产业、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多个专题,成果包括1个总报告、9个专题报告和1个基础数据库。

2.研究方法框架

建立信息扎实的基础研究平台。

从GIS数据库的建立人手,搭建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判断、研究、决策的最根本、最真实的科学基础。

在建库过程中经历了数据信息收集、入库、校核、整理、分析等多个环节。

其中数据信息入库更是经过了五轮内部校核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求精求准为主旨,为整体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科学的基础。

反思规划方法,探索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

从国内外经验借鉴、法律法规解读、规划体系衔接、体制机制支撑、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发展趋势等多个视角认真反思规划工作方法。

形成多层面的评估研究框架。

评估现状发展情况、规划实现情况、规划演进趋势和规划环境带来的新要求。

侧重基础研究、突出重点问题。

侧重基础研究,以GlS信息库为工作平台,以土地为出发点与归宿点。

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的策略研究。

包括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管制、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演进、人口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及面向后工业社会时代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3.各专题概况

信息库专题

在充分调研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数据库,确定了“他山之石”和“以我为主”的两种技术路线,并探索出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数据内容和结构满足各专题的研究要求。

在满足总体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主要整理和完成了人口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现状用地数据库、规划用地数据库和建筑量数据库等,此外还整理了相关部门的各类数据库。

用地专题

重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视基础数据的分析。

从工作开始,用地专题的开展与用地数据库的建设同步进行、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该专题充分利用GIS技术,使得面临庞大数据库时游刃有余;

采用比较分析法,基于若干时间节点用地现状和规划的纵向、横向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用地拓展趋势和评价规划实施情况。

人口专题

收集整理了上海市人口相关的实际发展数据,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与城市空间四个方面人手,将城市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目标进行了分类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试图解读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思考与建议。

方法专题

对国内外对标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做了全面研读,结合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新要求,前瞻性地研究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并探索性地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组织模式进行设计。

属于总体规划层面方法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产业专题

从上海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结合对国家、上海宏观产业政策的研究、上海历年相关规划和计划的整理、基础数据年产业用地数据和经济指标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对上海现有的产业整体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上海现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最终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

交通专题

在系统收集大量现状基础资料基础上,从综合交通角度,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对2006年的实施现状与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综合交通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评价各系统规划目标的实现状况,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原有规划理念进行规划反思,为下一轮上海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提供经验借鉴。

市政专题

通过对上海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其与总体规划的契合程度或差异性的研究,回顾总体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作用,进一步理清现状和当前各专业系统的发展规划,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供后续规划工作作为参考。

包括供水、电力、通信、燃气、雨水及防汛除涝、污水共6个子系统。

生态绿化专题

主要包括绿化生态系统现状发展情况、分析评估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契合与差异、以及规划策略三部分。

发展现状情况着重论述自2001年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各系统的发展变化;

契合与差异主要论述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与总体规划的异同,包括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系统的实施效果和两者产生的差异及其原因;

规划策略方面通过回顾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并针对当前的形势和背景,提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课题。

郊区专题

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体系为研究的起始点,以近年来全市郊区规划建设的政策环境变化为线索,以全市各郊区的区(县)域总体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郊区的镇、村的规划实施和发展情况为重点关注对象,对近年来全市郊区规划的编制实施体系及其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上海市下一轮发展中郊区规划工作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前瞻。

4.主要结论

问题

土地发展效率的提升速度滞后于土地开发建设速度,城市“外延式”发展特征明显。

建设用地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加深。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不成熟,上海尚处于单中心发展阶段。

中心城继续以更大的规模向外蔓延,由空间、环境、交通引发的城市问题不容忽视,整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需求日益紧迫。

工业用地比例高、效率低、集中难度大。

轨道交通网与城市功能结合不够,无分类分级总体网络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既有对外交通体系与城市主体区之间的衔接不够。

展望

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必须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将“资源驱动”、“资本驱动”为“创新驱动”。

应用情况

该课题全面分析了当前上海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深刻剖析了总体规划实施中所反映的特点、趋势和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策略建议,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上海面临谋划“后世博”发展方略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已实际运用于“两规合一”土地利用规划、全市住房总体规划、上海市近期建设规划和虹桥综合交通区域规划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和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5.成果特点

顺应政策与时代的发展需要。

2008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了城市规划的调整需要以规划评估为前提和科学依据。

新世纪以来,上海城市规划的实施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一方面是取得了显著了建设成就和发展成绩;

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城市规模的有序发展、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市规划本身也面临着从粗放式推进到研究性编制的转型和回归。

因此,目前开展的这项工作为上海认清现实情况、谋划下一步发展方略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对全国同领域的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借鉴意义,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原创的研究框架和内容:

作为全国第一个同类型评估工作,弥补相关评估技术方面的空白。

本工作的策划启动于2005年,在没有借鉴、规范或标准的情况下,摸索出一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内容成果全面、完整,形成鲜明的工作特色。

既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更涉及评估方法研究、GIS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等重要研究工作。

既兼顾评估内容的综合性,又突出重点问题的研究。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GIS技术,重视基础平台建设。

建立起以土地和人口为核心的基础信息库作为实施评估最根本的工作基础平台。

其中,土地数据信息入库更是经过了五轮内部校核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求精求准为主旨,为整体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科学的基础。

开阔的研究视角和理念。

反恩规划方法,探索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

从国内外经验借鉴、法律法规解读、规划体系衔接、体制机制支撑、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发展趋势等多个视角认真反思规划管理和编制工作。

研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在方法论层面必须要实现“两个转变”。

首先是在规划内容上实现由规定性技术方案向倡导性空间发展政策的转变;

其次是在规划编制上实现由目标终极型导向向过程控制型导向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重视编制组织形式与相关政策体制的有效衔接,探索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

新颖的研究思路和观点:

深刻揭示城市发展特点。

结合现状发展比照、规划实现情况、规划建设趋势、规划环境变化的评估,深刻揭示城市发展的特点。

既剖析了影响规划实施的根本性的机制体制原因,又对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特点和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深刻剖析了人口、土地、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

提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必须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揭示了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发表于2011-3-613:

47:

10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甚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

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

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

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

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

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了其“功能区域”、“各自向浦西对岸疏散”的流通体系,还着重考虑了崇明三岛和一线沿海的生态功能。

北京有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精华,承载了城市精神的魂魄;

上海的城市功能,大多集中在从虹桥机场到张江高科技园区的20多公里东西轴线上,基本沿着延安路高架和世纪大道两侧,形成市级中心;

上海的城市精神,则糅合在黄浦江畔,随着两岸的逐渐开发,加快实现中心城区的功能置换,正是当务之急。

新的一轮规划,根据西部、东部“两带”建设的需求,将市级中心继续向东、西两端延伸,从白鹤附近,一直到浦东国际机场和川沙,长度将扩展到60多公里,大大扩展了上海发展的空间余度;

同时,将加强世博会和复兴岛区域的综合开发,更要将陈旧和污染严重的吴泾、高桥化工基地搬走,形成从吴淞口到紫竹科学园区,长达60公里的城市景观风貌带,以丰富上海这座城市的“水岸灵性”,疏解中心城区过大的用地压力,改善上海人的生活环境。

部分地区的规划值得期待

根据了解,随着新一轮规划在几年后的正式推出,关心未来上海建设发展走向的商业界人士和市民,在今后一定可以发现很多区域开发的新机遇、新亮点。

由于1999年规划出版后,上海各个新城和产业基地、虹桥枢纽等的开发,世博会配套工程和数十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等相继提出并大大扩充了规模,新一轮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将各方面的新规划成果结合建设实际落实到比例图上。

在一张初步汇总的“市域已覆盖集中城市化区域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由于各区规划的观点不同,很多城市化区域的“边界”沿着自然界限“嘎然而止”,比如在闵行区浦江镇与南汇区航头镇、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和南汇区祝桥镇等的边界,由于闵行、浦东两区的观点是全部实现城市化,而南汇则在边界区域形成了谨慎的规划“触角”,强度难以对接,因此使得具体项目的操作性,如一些跨界的居住区和道路等的布局等,形成了“鸡同鸭讲”的尴尬。

这提醒我们,之前上海的城市建设缺乏一个长远的思路和整体的思考,这些问题必须在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得到解决。

目前上海已经确定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在350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建成1500平方公里;

随着东西功能轴线和黄浦江两岸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一些目前没有规划覆盖到的地区,如重固镇和白鹤镇、浦江镇滨江区域、嘉定区北部与太仓交接的几个镇,黄浦江上游松江区境内两岸等,都将结合实际需要和总体布局的导向,周密安排;

因此上海今后城市化面积很可能达到45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最庞大的城市。

这些区域曾经有部分是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市**有关方面在决策考虑中有意“延后”,以利于和更高发展阶段的需求相对接,因此这些区域的规划,将是比较值得期待的,也必然在十年左右之后,成为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鉴于上海已经进入了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活动、集聚社会性和国际化交流合作组织等都比较迫切的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规划期内,新的总体规划,已经在概念性的层面上予以确认,并与各区地方**处于有效的互动确认中。

届时,这些项目的区域,既有在靠近市中心区的,也有分布在东、西“两带”范围内的,对于打造一个更为亮丽和精彩的大上海,更将是强大的推动力,并一定能大大提高上海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

2030年上海硬件设施将在世界全面领先

很多上海的城规方面的业内人士都谈到,1999年的上一版规划,有好几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奢侈品”,其规划的长度1000公里通到市区每个角落的轨道交通体系、连通全市各个要点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

而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作的规划,限于经济条件,往往仅仅在几个市内人流的主要方向上才“放”一条线,例如1986年的总体规划仅有6条17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和四条高速公路而已。

第二,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