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4505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解广东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场上“礼”的表现,故D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礼,无法得出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故A选项错误;

春秋时代儒学没有被作为治国理念,故B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战争所共同遵守“礼”的体现,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故C信息错误。

2.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

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

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

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立即增加太子兵力”“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出任太子舍人、中舍人者等基本上都是当时著名的门阀士族,或者是宗室或外戚等与皇室有密切关系者,因此可得出西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借助亲缘维系,故C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晋南北朝时期太子卫兵、舍人众多,没有体现太子掌控朝廷实权,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官僚政治是指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必须受制于皇帝及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官吏职务不得世袭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皇子争权夺位的现象,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3.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蛛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蛛钱的标准重量。

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打一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打一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一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蛛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蛛钱的标准重量”“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等信息可知,铸币业由官署办理有利于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提高铸钱的技术水准,增加生产量,有效防止私铸钱币,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故C选项贴切;

材料体现了唐代官营铸币业的情况,无法得出政府垄断了铸币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江淮地区的官营铸币业初步发展,但与当时私铸业相比这种发展微不足道,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开元钱币纠正隋朝钱币的缺点,恢复西汉五铢钱的重量,有利于使钱币的标准化和规律化,无法得出盈利规模不断扩大,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唐朝官营铸币业的措施更多的是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D选项错误。

4.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据专家研究,这是四百多年以前根据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舆地山海全图》重新绘制的。

《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的传播

A.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

B.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

C.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完善

D.成为明末启蒙思想的资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该图中的地理信息极为丰富,涉及到中国地理和世界著名河流的描绘,《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传播说明中国在这时期已经开始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能得出这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故B选项正确;

《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传播最多能说明中国传统的华夏观念被冲击,不能够得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京师将此图献于明神宗,这时期中国印刷术已经高度发展,因此这与当时的印刷术的发展完善无关,故C选项错误;

明末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早期启蒙思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5.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1841-1850

19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1861-1870

82

——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上述表格反映的状况

A.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C.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

D.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

【详解】通过图表数据看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晚清农业发展滞后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排除A;

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C错误;

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6.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

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

李:

此是谬论。

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高丽诸国,此是外落……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排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详解】根据“森:

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可知,李鸿章利用条约来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故C正确;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B错误;

中日利益的冲突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并非观念冲突,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森:

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7.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

当时有评论称:

“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

”据此可知,当时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的时间是1925年,即国民大革命时期,华北五所大学生就以“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的辩论会获胜,说明当时华北五所大学生支持“武力统一”,“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说明“武力统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表明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故A选项正确;

材料中的学生辩论获胜只能说明当时的“武力统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无法得出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1925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革命的内容主要是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故C选项说法有误;

1925年时期的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与专制和大一统观念无关,故D选项错误。

8.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

“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

”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说明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完全的清晰,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D选项正确;

“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说明当时主要以政府调控的作用,并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故B选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两极格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受冷战影响极少,故B选项错误;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恢复贯彻“双百”方针,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

9.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曾感叹,“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息,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救令。

”材料表明塔西佗

A.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

B.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

C.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理念

D.维护君主救令的权威性

【详解】根据材料“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面对共和时代的忠勇爱国成为苟且因循,俭朴刻苦变成了奢侈浪费,而军队的勇武精神也为骄奢淫逸所取代,因此他常常带着共和时代贵族政治家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已经变化的世界,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故B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西佗在思想上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院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而不是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故A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公平公正的理念,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以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社会,没有体现维护君主救令的权威性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

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民众的语言还没有统一,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只能少数人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不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问题,故B选项错误;

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选项说法有误;

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11.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说明资本不仅是买房置地,拥有土地的乡绅将土地收入还投资于商业企业和政府公债,说明资本活跃在诸多领域,故C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资本的流向领域,无法得出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资本的流向领域,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资本流向问题,无法得出地主是社会的主动力量,故D选项错误。

12.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打一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

这反映出

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也称为经济危机,是空前严重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都大幅度下降,比如美国直接下降了50%,失业人口超过了1500万,这也是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近半数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即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选项正确;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打一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到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

20世纪20、30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

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新中国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

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

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

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

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关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

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步履维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1)变化: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体制覆盖区域更广;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影响:

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

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

耗资巨大;

覆盖面小。

原因:

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私人资本的阻挠;

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

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3)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

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

打一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

【详解】第

(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体制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说明体制覆盖区域更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问,材料“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说明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

建国初期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体制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方面分析回答。

(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等信息可得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有耗资巨大且覆盖面小;

第二问,根据材料“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可知美国公共医疗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是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财政负担、私人资本阻挠、意识形态影响、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及新的经济观念的影响方面分析回答。

第(3)小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医疗保障体制要适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要注意医疗保障体制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及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体制并行等方面结合当今热点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

“述往事,思来者”。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

“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

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

认识应至少关联两部历史著作的史实、材料进行论述。

具体参考以下标准:

示例1:

观点:

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

说明:

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

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

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

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

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

20世纪30年代面对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国史大纲》则侧重于国民知识教育、国家观念的启蒙和民族自信的构建。

示例3:

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国史大纲》编纂于国家危难之际(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启蒙国民心智,强化民族观念,激励国民奋发救亡的作用。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材料:

《史记》的编纂思想:

”《新唐书》的编纂思想:

可以归纳出观点:

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是历史编纂的典范;

从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分析。

拟定其他观点也可,但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吏不但上蠹国课,下剥贫民,同时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大为下降。

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创立“考成法”,主张“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簿”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

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

随着改革的进行,万历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政治局面,所有官员百事惟谨,朝廷政令“虽万里以外,朝下而夕奉行”。

同时,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

张居正自己评论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实行“考成法”的影响。

(1)特点:

时间限制严格;

逐层考核,责任明确;

考核范围覆盖中央和地方;

对考核事项分类处理;

对官吏的考核常态化。

(2)影响:

打击了贪官污吏,缓解了阶级矛盾;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行政能力;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后世提供了吏治改革的经验。

【详解】第

(1)小问,根据材料“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说明“考成法”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说明“考成法”逐层考核,责任明确;

“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说明考核范围覆盖中央和地方;

“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说明对官吏的考核常态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