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3454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29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三级医院检验科招聘面试考试OVER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检验申请

标本采集和处理的具体要求

信息的完整

标本的接受与拒收

(二).血液标本的种类

1全血分为

静脉血

动脉血

毛细血管血

2血浆

3血清

4血细胞成分

(三).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1毛细血管采集

2静脉血采集

3动脉血采集

(四)标本采集注重事项:

(a)采静脉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误差。

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浆总蛋白增加5%,胆固醇增加5%,铁增加6%,胆红素增加8%,乳酸则不能使用止血带。

(b)血清标本应避免溶血。

许多物质红细胞内和血清中(血浆)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如ALT红细胞内比血清高出数倍。

血钾、AST高出几十倍,而HDH则高出百倍以上,一旦溶血,非凡是严重溶血,造成血清(浆)中这些物质的测定值增高,干扰测定结果。

(c)注意采血不能在输液的同侧进行,更应杜绝在输液管内采血,因输液成分会影响检测结果(使相应的结果偏高,如输K+、Glu时,可使所测K+、Glu明显增高),或使血液稀释结果偏低。

细胞培养的样品要采用无菌技术,防止污染。

(d)标本采集后,必须在试管或容器上帖上检验申请单号码、住院病人应有床号、姓名,且应当场核对无误。

(e)采血顺序血培养血凝管血常规管血沉管生化及其他管

注:

血常规管不要在第一管采血,本次采血只有血常规项目除外。

二、血涂片制备

(一).载玻片要求

(二).血涂片制备方法

1薄血膜法

2厚血膜法

(三)血涂片染色

1、瑞特(Wright)染色法

组成:

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

市售美蓝中部分已被氧化为天青。

伊红通常为钠盐。

即伊红和美兰混合后,产生一种胶体伊红美蓝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

原理:

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

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

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是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用玻片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

配制瑞特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2、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

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但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加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

为兼顾二者之长,可用复合染色法。

即以稀释吉姆萨液代替缓冲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

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释吉姆萨复染。

第二节血液学一般检验

血常规过去仅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由于自动化仪器的普及,几乎所有的医院都采用仪器测定血常规。

仪器法检测血常规按其原理分为三分群法和五分类法,三分群法依据电阻抗原理,中间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五分类法依据激光散射加染色原理,其检测指标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可以检测网织红细胞。

血常规通常采用静脉血,对于新生儿和烧伤病人偶用未稍血,抗凝剂为EDTA-K2盐。

一.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形态

1、正常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呈双面凹陷、圆盘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μm,平均直径7.2μm;

红细胞厚度分别为边缘约2μm、中央约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呈淡染区。

2、异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染色异常;

结构异常。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RBC(microcyte):

直径<

6μm,见低色素贫血

大RBC(Macrocyte):

直径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红细胞大小异常:

巨RBC(Megalocyte):

直径15μm,常见叶酸、VitB12缺乏

RBC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红细胞大小不均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RBC(spherocyte)直径〈6μm,厚度〉2.6μm,体积小,着色深,中心淡染区消失,见遗传性RBC增多症。

椭圆形RBC(elliptecyte,ovalcell)椭圆形见于遗传性RBC增多症。

囗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椭圆形增多症、DIC、洒精中毒。

靶形细胞(target)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也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状,见于地中海贫血,缺铁贫,溶液贫,黄疸或脾切除后。

镰刀形细胞(sicklec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刀形细胞贫血(Hbs)病。

棘细胞(acanthocyte)该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

突起的长度和宽度不一。

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明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rormation)涂片中RBC呈串状重叠,边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染色异常

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

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

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低色素性(hypochromic):

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指红细胞内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胞体也大。

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

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

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测定是将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其红细胞在全积压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测定。

红细胞比积的多少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红细胞比积测定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结合有关指数变化还可推断贫血病因,从而给恰当的治疗。

红细胞比积测定对于相对性或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观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范围

男:

0.380-0.508;

女:

0.335-0.450

临床意义

1.红细胞比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和各种脱水病人,测定红细胞比积后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

2.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比积常随之减低。

但可因不同性质贫血时红细胞大小不同,两者的减低不一定平行,临床上常用HCT值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

4.血液流变学指标

(三)、红细胞平均指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PCV×

103×

1012/RBC/Lfl(飞升)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gL)×

1012/RBC/L×

PG(皮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Hb(g/L)/Hct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因其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法染色后,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织状,此种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仍于骨髓内停留一定时间,然后再释放入血流。

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不但比外周血约高3倍。

而且亦较幼稚。

网状结构愈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有人将其分成Ⅰ、Ⅱ、Ⅲ、和Ⅳ级。

即当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者为Ⅰ级,而红细胞内含网织物极少(上个或几个颗粒)者为Ⅳ级。

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μm。

成人:

0.005~0.025或(24~84)×

109/L;

新生儿:

0.02~0.06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

网织红细胞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有人认为仅用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表达贫血程度不够确切,Finch提出在贫血时最好计处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locyteproductionindex,RPI)。

(五)、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简称血沉。

RBC由于自身重量产生自然下沉力,而在下沉时,必须与等体积的血浆发生位置互换,造成血浆向上流动,通常情况RBC膜表面唾液酸带负电荷,红细胞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为25nm。

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

下沉受到的阻力较大,故沉降率较慢。

此外,血液白蛋白带有负电荷,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带有正电荷,正常情况下,下沉速度慢,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能降低RBC的电位,促使其成缗线状聚集,减少了血浆对RBC沉降的阻力,因而血沉加快。

胆固醇、甘油三酯也能促进血沉,白蛋白带负电荷,有抑制RBC缗线状聚集的用。

卵磷酯也有抑制RBC聚集作用,有利于维持RBC悬浮性。

测定方法

1.魏氏(Westergren)法

2.自动血沉仪法:

红细胞缗钱状聚集期、红细胞快速沉降期、红细胞堆积期。

<

50岁:

男性<

15mm/h,女性<

20mm/h;

20mm/h,女性<

30mm/h;

85岁:

30mm/h,女性<

42mm/h;

儿童:

10mm/h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新生儿、儿童ESR↑;

月经期、妊辰ESR↑;

老年人,ESR↑

病理性增快:

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

组织坏死及损伤:

范围较大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缺血性组织坏死:

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恶性肿瘤:

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ESR多快,与β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有关。

手术、放疗、化疗后、ESR趋于正常,良性肿瘤则正常。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减慢

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二、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种类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粒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储存池、循环池、边缘池。

(二)、白细胞检查目的:

感染、炎症、组织损伤、坏死、中毒、贫血;

结缔组织疾病、骨髓抑制;

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三)、参考范围

(4~10)×

初生儿:

(15-20)×

6月-2岁:

(11-12)×

109/L

(四)、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肿瘤性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

(2)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

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中性粒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

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五)、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是无杀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发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此外,实验症明它还参加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

(1)过敏性疾患: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稀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钩虫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到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

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2)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可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

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统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素后。

第三章血红蛋白

概念:

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又名血红素。

一、生理意义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对其运氧功能有重要意义。

它能从肺携带氧经由动脉血运送给组织,又能携带组织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经静脉血送到肺再排出体外。

二、异常结果分析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

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

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

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

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

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

轻度:

血红蛋白<

90g/L、中度:

血红蛋白90~60g/L、重度:

血红蛋白60~30g/L、极度:

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

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兔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

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第四章尿常规

一、尿常规的干化学时代

优点:

检测快速

检测项目多

成本较低

过筛相对准确

缺点:

筛检试验,不能代替传统的经典生化反应。

干扰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尿常规检查不能依赖尿液干化学试验。

二、尿液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一)尿液标本保存

尿标本应在采集后2h内分析完毕,对不能及时检验的尿标本,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或以适当的方式保存

冷藏

防腐

(二)尿液标本检测后的处理

1.检验后尿液

必须经过10g/L过氧乙酸或漂白粉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入下水道内。

2.标本容器

须在30~50g/L漂白粉或10g/L次氯酸钠液中浸泡2h,也可用5g/L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一次性尿杯

应先消毒、毁形,再按照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保证

(一)、检验前的处理

1、检验前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尿液刚排出时的原有成分的质、量和性质,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检验中的处理,必须按采用充分混匀、离心沉淀、定量检查等操作规程,使尿液检测符合规范的报告方式。

3、检验后的标本,要防止医院内外环境污染和各种人群的感染。

(二)、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属于分析前质量管理,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前阶段“从临床医师开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止”。

此过程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全程质量控制。

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主要掌握3个方面:

1、患者状态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2、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尿液采集过程的影响,包括标本采集操作规程、标本采集器材要求、运送接收制度、标本标识唯一性和标本拒收制度等。

四、尿中葡萄糖检测

生理情况下,尽管肾小球滤过液的葡萄糖浓度几乎与血浆相同,但当滤液流经肾小管近曲小管时,葡萄糖可全部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

所以,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

2.8mmol/24h),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

当血糖浓度8.88mmol/L,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

主要指葡萄糖,也有微量乳糖、半乳糖、果糖等。

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阈

【方法学评价】

1.试带法: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

干扰因素包括标本因素和药物因素。

2.班氏法:

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测定尿中所有还原性物质。

灵敏度低于试带法,方法稳定,试验要求和成本低。

有助于筛查遗传性疾病。

3.薄层层析法:

可作为确证试验,但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多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容器要清洁;

尿标本必须新鲜;

消除维生素C的干扰

2.检测中:

室内质量控制,可采用阳性和阴性2种浓度水平。

3.检测后:

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

治疗监测、疗效观察等。

尿糖检测时应同时检测血糖,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分类:

1.血糖增高性糖尿

(1)代谢性糖尿——糖尿病

(2)内分泌性糖尿

2.血糖正常性糖尿

3.暂时性糖尿

4.其他糖尿

案例

一位女性作健康体检,尿常规检测结果如下:

请问能否发报告?

检验项目

测定结果

比重

1.015

酸碱度

6.5

尿葡萄糖

阴性

尿蛋白

胆红素

尿胆原

尿潜血

酮体

亚硝酸盐

白细胞酯酶

维生素C

>7.0

分析要点:

VC测定的目的是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阴性,此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