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224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D.“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3.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已习惯于用现代学术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

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

这反映出()

A.西学对近代中学发展的冲击

B.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4.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

材料表明()

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

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他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善中国。

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

”二者的争论()

A.使得近代中国社会完成了转型

B.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

D.消除了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6.1920年蔡元培在《我的新生活观》中指出:

“什么叫新生活?

是丰富的,是进步的。

……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

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幸福。

”蔡元培上述有关学问与新生活的观点()

A.为国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

B.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C.促进了求真务实学风形成

D.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

7.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角度

矛头

政治层面

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

思想层面

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

个人层面

批判孔子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

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

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

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8.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代表传统价值的“三从四德”已摇摇欲坠,难以支撑人们的生活。

A.传统伦理受到冲击

B.男女地位趋向平等

C.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9.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10.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指出:

“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须研究对于将来之资本家加以如何之限制”。

由此反映孙中山主张()

A.由私人资本主义全面进行实业建设

B.国家全面干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C.国家保障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D.使资本主义在国家调控下健康发展

11.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12.孙中山认为:

人民是民国的主人。

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像坐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孙中山的观点()

A.突出强调民权,却无视国民教育

B.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获得广泛认同

C.使得革命派在思想论战中战胜了保皇派

D.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政治变革的迫切要求

13.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

“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

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14.“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  )

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15.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16.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17.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18.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9.“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

”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是(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20.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

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21.出版于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12门。

“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

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

A.“富国强兵”的需要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C.“史学革命”的需要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

22.1906年,清学部指出历史教科书编写必须坚持“忠君尊孔”的原则,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否定性评价。

1933年,国定中国史教科书采纳了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认定太平天国运动为民族革命运动。

这反映了()

A.历史教科书编写体现时代特色 

B.清末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C.社会性质决定了编者史观变化 

D.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23.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

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

这说明()

A.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D.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24.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

这些举措()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

C.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D.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5.图7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

()

图7 

这说明当时

A.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 

B.革命派思想宣传方式需调整

C.政权变更对民众观念的影响 

D.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

1.【解析】“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具有普遍性,故选D项;

“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不一定特指知识界,排除A项;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不涉及经济理念的概念,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答案】B

1.【解析】“凡能将夷人斩首者均为勇武之士”表明林则徐仍然把西方国家当成低人一等的“夷人”,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华夷观,故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中的主张并不能代表其决心要走群众路线,林则徐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而“渔民、船户、兵勇、庶民”,也不能体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故AB项错误。

2.【解析】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西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体”,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体用”言论的作用,故A项排除;

材料表明,洋务派已经有意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提到戊戌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

3.【解析】“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近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学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但并不能代表成熟的学术分类体系,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传统儒学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A项错在“完全传承”,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康有为托古改制等,故A错误;

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B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时期,故C错误;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故D错误。

5.【解析】“李大钊与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实质上学习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争论的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正确;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完成社会转型,A错误;

材料中争论的实质不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B错误;

D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

6.【解析】仅凭一篇文章及其一个观点,很难说由此“开启”国民生活的新篇章,A项排除;

虽然材料说学问有益于改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说“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显然夸大了其作用,B项排除;

“求真务实”是指对学问本身的态度,与材料不相符,C项排除;

对D项的理解,要将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为新生活而读书”这为人们指出了读书的又一方向,当然,这只是读书用途之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符合时代需要,蔡元培观点的意义,就在于有益改变为“读书做官”的传统旨趣,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所以,D项正确。

7.【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

D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由材料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妇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的动摇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所致。

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矛头指向中国旧文化、旧思想和旧道德观念,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由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对旧道德的抨击,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女地位的信息点,排除;

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传统价值”“已摇摇欲坠”不能依靠,而不是解放思想的任务的长期性,排除;

D项,材料反映的是旧思想、旧道德受到冲击和挑战,不是“根深蒂固”,排除。

9.【解析】依据材料“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可知,孙中山的观点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两大主义体现的是孙中山对中俄革命理论的观点,不是对两国的革命道路的认识;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苏联革命思想的认同,不是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解析】从材料中的“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须研究对于将来之资本家加以如何之限制”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对于资本主义应通过国家进行调控,从而使其健康发展。

故答案为D项。

孙中山认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并非主张由私人资本主义全面进行实业建设,排除A项;

孙中山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控,并非全面干预,排除B项;

孙中山认为对资本主义要加以限制,不可能主张国家保障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

11.【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领袖,目标不是实现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项正确;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平均财富,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故D项错误。

故选C。

12.【解析】“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反映出国人需要民主政治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对于政治改革需要,D正确。

孙中山并不是无视国民教育,A错误。

材料中论述的是民权思想,B中广泛认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是民权思想体现,并不能使得革命派在思想论战中战胜了保皇派,C错误。

13.【解析】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

14.【解析】“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

15.【解析】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

16.【解析】由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认识上的不足。

C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认识的不同,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

17.【解析】郑观应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就是减少来自于顽固派的攻击,是学习西方的策略,故D项正确。

18.【解析】据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故正确答案选D。

19.【解析】据“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知,凡是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重形式,故A项正确。

20.【解析】题干中梁启超提及《楚辞》的产生受到了中原文化、齐国文化、南方山水、屈原的爱国精神等多因素影响,带有“华夏”——中国民族意识,故选B项;

维新变法的起止时间为1895—1898年,排除A项;

题干提及的是屈原的爱国精神、民族国家意识,排除C项;

五四运动已经结束,且五四精神是一种民主科学精神、爱国精神,题干与其关系不大,排除D项。

21.【解析】“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民族危机之下的向西方学习,故选A项;

“‘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是民族危机的需要,不一定是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

“史学纳入‘西学门径’”与史学没有关系,排除C项;

“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体现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

22.【解析】由材料1906年清政府统治时期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到1933年民国时期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可知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呈现时代特色,故选A项;

“不具有”表述错误,排除B项;

从1906年到1933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C项;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客观反映,排除D项。

23.【解析】据材料介绍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原因在于引起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读者的共鸣;

五四前后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不断在寻求救国之路,十月革命为中国指明了方向,俄罗斯文学提出了许多迫切的社会问题,帮助中国读者发现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所以翻译深受政治形势影响,故选C项;

译书也是救亡图存的一种方式,但材料强调译书背后的原因,排除A项;

五四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原因,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是为了救国救民,整个材料都强调政治形势促进翻译活动,排除B项;

俄罗斯文学在五四运动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属于断章取义,两则材料共同说明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影响,排除D项。

24.【解析】依据材料,1866年,英国人赫德回国休假,向清政府建议派遣官员到英国考察,1868-1870年清政府聘请前驻华公使蒲安臣率团进行“世界性的出使”,1870—1871年,因“天津教案”,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国谢罪,这些举措使清政府逐渐接触并了解西方社会,为打破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外交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故选C项;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的一场实践,而材料三次对外交往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不是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出发点的所以反映不了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排除A项;

材料中三次出访只有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属于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主动尝试,所以不能说这些举措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排除B项;

这些举措打破了清政府的封闭状态,开始了解外部世界,但并未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并未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排除D项。

25.【解析】由图片中部分着现代服装的人士敲自由钟,而另一着传统服装的人士捂着耳朵,说明新旧势力对自由有着不同态度,故选A项;

图片中着现代服装的人士敲自由钟,不一定是革命人士,排除B项;

1908年依然处于清朝统治下,没有出现政权变更,排除C项;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图片传统服装的人士捂着耳朵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