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993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中学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B

政区层级的调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区层级的调整的目的一定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绝对不是促进了地方自主性,所以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一定是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首辅权力失控C.内阁取代六部D.君主集权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

B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4.“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

《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

B项和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

所以答案选D。

5.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国民革命运动。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

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

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C项错误。

6.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

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D.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0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

7.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战场是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所以A项是错误项。

B项是错误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发动的敌后抗战,不是游击战。

D项是无关的错误项,故答案选择C项。

8.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954年宪法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社会性质的转变。

故本题选择C。

9.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

“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

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新中国外交。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在会议上“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由此可知该会议是指1955年的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顺利召开,与新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密切相关,选C项。

A项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B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D项说法错误。

10.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这一声明

A.改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B.确立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机制

C.巩固了中俄两同的结盟关系D.有利于建立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俄关系。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只涉及中俄关系,没有谈及上海合作组织,故A项错误;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声明有利于中俄打造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故D项正确;

“确立了”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中俄之间不存在军事同盟,更谈不上巩固,故C项错误。

1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梭伦改革有关史实的是

A.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答案】A

梭伦改革。

材料中的“两个阶级”是指贵族和平民,梭伦改革体现了中立政策,“妥协”是指贵族和平民的妥协,如对土地问题的处理,说明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选A项。

其他三项的说法不正确,且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

12.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C符合题意。

B项与史实不符;

A材料未体现;

D项不符合史实。

所以应选A。

13.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

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D.公民个人自由受到法律限制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D选项正确。

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

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

所以BC选项排除掉。

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1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罗马法。

A项说法与罗马法的实质不相符合,《十二铜表法》公开的维护贵族的私有制,所以排除A项。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平民不懈的斗争是法律制定的关键,所以排除C项。

D项是错误贡,故答案选择B项。

15.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由“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可以看出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这也符合所学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故选B。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的产物,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A;

由“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可推知D错误;

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6.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转折点”是指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英国的君主统治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以正式确立

光荣革命。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成为了议会的国王,两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正确。

17.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

能体现英国以和平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有

①17世纪中期英国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④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英国政治体制。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材料的要求,以和平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显然是暴力的方式进行的,排除①项,故选A。

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87年宪法。

美国立国之初,实行邦联制,但是邦联政府松散无力,政治上无力维护统治秩序,经济上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外贸易。

因此改邦联制为联邦制,①③正确;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力量,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不仅加强了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宪法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从而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②错误,因此选C。

19.“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

□□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

美国政治体制。

从材料“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可以直接排除AB项,这两个国家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

C项错误,与材料“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不符。

20.普鲁士主导实现德国统一后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立宪议会制度,以确保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

这种设想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设想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选民普选产生B.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C.帝国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本题以德国君主立宪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B项正确。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

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

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

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

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

……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黄炎培:

“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1945年7月)

请回答:

(1)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

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说明理由。

(3分)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

(1分)

(3)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

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4分)

(4)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

【答案】

(1)依据: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态度:

不同意。

理由:

三省分权和制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如答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1分)

(2)理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表现:

民主共和,三权分立。

结果:

失败(徒有共和虚名)。

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

(2分)

(4)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

史实: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辛亥革命;

新中国政治。

(1)考察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把握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2)考察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所起的作用,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材料反映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走的是向美国学习的道路,但由于特殊的国情,并未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

(4)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各项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定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晔论曰: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

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

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

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

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分)

(1)方式: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

(2)说明:

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

(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

(1分)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

(3)看法:

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

评价:

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古代选官制度。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的是西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时期对应的选官制度分别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注意材料“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西汉时期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后都是成为了权贵牟利的工具,并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无法扩大。

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3)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

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

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

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就本题而言,既可以赞扬科举制的作用,也可以分析其消极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综合上述资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6分)

(1)背景:

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2)相同点:

其目的都是为选拔人才;

都呈制度化;

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

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到战国之世”可以知道材料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时代背景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然后再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征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材料三中的“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是察举制,魏晋时代是九品中正制。

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材料四中的“(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