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803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Word文件下载.docx

B.激素①、③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C.出现尿糖现象就可以判定此人是糖尿病患者

D.若胰岛B细胞受损,则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

8.人体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

①剧烈运动②天气转冷③患糖尿病④静脉点滴1L生理盐水⑤高温下劳动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9.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K+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人体无机盐的排出途径有肾脏、皮肤、大肠和肺

D.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放

10.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11.为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要通过相关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下列能表示抗利尿激素和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纵轴表示激素和渗透压的变化程度,横轴表示调节的时间)

A.

B.

D.

12.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

B.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C点时的血糖浓度一般会低于1.2g/L

D.C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1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30℃到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条件反射

B.高烧不退的病人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使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

C.食物中缺碘会引起人体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减少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水平升高

15.如图是人体对体温调节的示意图,下列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产热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

液调节的结果

D.人体对体温调节时骨骼肌的活动也受传出神经支配

16.下图所示为某反射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④→⑤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阻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会发生反应

C.图中含有3种神经元,它们之间靠突触相连

D.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

1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8.下列对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D.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9.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⑤是感受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④受损时,刺激②仍能引起反应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0.如图Ⅰ、Ⅱ、Ⅲ是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及图Ⅲ中g为同种结构

B.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种结构

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

D.兴奋在图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

21.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导功能正常。

这一事实说明

A.麻醉剂抑制了所有神经元递质的释放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22.下图表示A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B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时两神经元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

B.神经元A和B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C.s处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神经元A和B产生兴奋

D.s处液体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

23.在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星星,你好》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

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 

①躯体运动中枢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视觉中枢 

④语言中枢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5.浆细胞的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 

B.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C.ATP和ADP的转化 

D.染色体DNA的复制

26.下图是人体免疫调节的部分模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甲、乙、丙都能增殖分化 

B.细胞乙、丙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细胞丙只能通过过程b产生 

D.细胞乙产生的抗体可以使抗原A失活

27.下图示某病毒侵入机体后被杀伤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是机体第二道防线在发挥作用

B.①是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C.可提高①杀伤力的淋巴因子来源于记忆细胞

D.靶细胞裂解的同时病毒被溶解消灭

28.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地生根

29.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项有

①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裂解靶细胞

②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

③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

④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多个来源

⑤过敏反应需要有效应T细胞参与,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⑥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功能.

A.④⑤⑥ 

B.②④ 

D.①②⑤

30.用X、Y和Z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微型月季茎段侧芽,其影响如图示,则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B.Y、Z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C.X浓度>Z浓度D.Z浓度>Y浓度

31.对烟草植株进行打顶处理解除顶端优势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打顶前生长素对顶芽和侧芽的作用效果体现了两重性

B.打顶后第20天,侧芽生长素主要由侧芽自身合成

C.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持续升高

D.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能影响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32.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不久就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大小,其原因是

①垂体 

②大脑皮层 

③甲状腺肥大 

④促甲状腺激素减少⑤促甲状腺激素增多⑥甲状腺激素减少.

A.②→①→⑤→③ 

B.⑥→①→⑤→③C.⑥→②→①→③ 

D.②→①→④→③

33.生长素浓度与茎的生长关系如图所示。

现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应为

A.0~f 

B.f~2f 

C.2f~h 

D.g~h

34.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效应和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图甲中的a、b、c、d点所对应的图乙中的生长状况,正确的是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35.如图所示,单侧光从左侧照射甲(倒立的胚芽鞘尖端),X、Y表示琼脂块,在甲上放置一段时间后,放在乙(正立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顶部两侧;

丙为去尖端胚芽鞘,切面上放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从左侧进行单侧光照射。

则乙、丙的生长情况是

①向左弯曲生长 

②向右弯曲生长 

③直立生长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A.①③ 

B.②① 

C.③④ 

D.④①

36.为了研究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科学家曾做了下列实验:

①切取燕麦胚芽鞘的顶端,按下图所示分别插入云母片;

②把A和B分别置于完整的琼脂块上,C和D分别置于中间分开的琼脂块上;

③再把A放在暗处,B、C、D沿箭头方向照光.若A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相对值为100,则B、C和D的各值如图

所示.下述关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结论,错误的是

A.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合成,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

D.背光一侧生长素合成得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得少

37.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对迎春花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图.其中1、2、3、4组分别是培养环境中2,4-D浓度为a、b、c和清水组的生根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2,4-D可促进枝条生根

B.根据实验结果无法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C.图示说明实验中2,4-D浓度关系为a<b<c

D.实验结果可说明,2,4-D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38.下图中,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39.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如图所示,在琼脂片上开孔,在其中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把这种线叫沉降线.X和Y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

抗体,图中正确表示沉降线的是(  )

40.将燕麦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用4种含不同浓度生长素(m1~m4)的琼脂块分别放在4个相同的去顶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角度(如下图),其中a1>

a2>

a3>

a4。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是m1<

m2<

m3<

m4

C.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位于m3、m4之间

D.若a1和a2相同,则琼脂块中的m1与m2也相同

4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该分泌物既可以是激素,也可以是气体B.可在大脑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中检测到该分泌物

C.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一定是下丘脑细胞D.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42.曾经在我国山东、北京等地先后有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毒(注:

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属于同一种类型病毒)而死亡.如图表示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传播及人类研究、治疗禽流感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直接决定其抗原特异性,可以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B.图中刚治愈的家禽B若再次被该病毒感染,不会再患该病,因为它的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C.被该病毒侵染的人应及时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以抑制病毒的增殖

D.用DNA酶处理后的该病毒侵染禽类,仍可能会引发禽流感

43.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下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

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B.在50~90min,皮肤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室温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

C.第90min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4.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会改变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二、非选择题

45.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填下列字母)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3)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 

能与 

特异性结合并由 

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46.仔细观察下列四个图,图一是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二是已出现顶端优势的植株,图三是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茎 

生长,根 

生长。

(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 

生长,原因是N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

尖端下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运输方式为 

(3)若图三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芽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和茎生长的关系时B点应分别移动 

1.C 

2.B 

3.C 

4.D 

5.D 

6.C 

7.D 

8.C 

9.A 

10.C 

11.A 

12.D 

13.B 

14.D 

15.C 

16.D 

17.C 

18.A 

19.A 

20.A 

21.B 

22.D 

23.D 

24.C 

25.D 

26.D 

27.B 

28.A 

29.B 

30.D 

31.C 

32.B 

33.A 

34.C 

35.A 

36.D 

37.C 

38.D 

39.C 

40.A 

41.C 

42.C 

43.C 

44.D 

45.

(1)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二次免疫)

(2)A;

E;

BCDF;

(3)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46.

(1)背地向地

(2)弯向光源主动运输

(3)向左和向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