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799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17第十七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Word下载.docx

Na+

K+

Ca2+

Cl-

HCO3-

分泌量

唾液

6.6~7.1

10~30

15~25

1.5~4

10~20

1000~1500

胃液

1.0~1.5

20~60

6~7

-

145

1500~2500

胰液

7.8~8.4

148

7

3

40~80

80~110

1000~2000

胆汁

6.8~7.7

130~140

7~10

3.5~7.5

110

40

500~1000

小肠液

7.2~8.2

100~142

10~50

80~105

30~75

1000~3000

在呕吐、腹泻、胃肠减压、肠瘘等时,导致不同性质的失水、失电解质,故补液时应根据丢失消化液的性质决定其应补充的电解质种类。

幻灯片5

4.肾排水

(1)正常人尿量约1500ml/d,受饮、排水量影响。

(2)成人由尿排出至少35g/d代谢废物,溶解1g需15ml水,故最低尿量为500ml。

低于此值称少尿。

成人每天水的摄入与排出量

水的摄入(ml/天)

水的排出(ml/天)

饮水

1200

呼吸

350

食物水

1000

皮肤

500

代谢水

300

粪便

150

1500

总计

2500

正常需水量2500ml;

最低需水量1200ml。

正常尿量1500ml;

最低尿量500ml。

幻灯片6

第二节电解质代谢

(ElectrolyteMetabolism)

体内的电解质主要为各种无机盐,主要的阳离子为K+、Na+、Ca2+和Mg2+,主要的阴离子为Cl-、HCO3-和HPO42-等。

一、电解质的功能

(一)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1.Na+、Cl-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K+、HPO42-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体液中的HCO3-、HPO42-等及相应的酸类可形成缓冲对;

K+可与H+和Na+进行交换,维持和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幻灯片7

(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三)构成组织细胞成分

所有组织细胞都含电解质,如钙、磷和镁是骨、牙组织中的主要成分;

含硫酸根的蛋白多糖参与构成软骨、皮肤等。

(四)参与物质代谢

构成多种酶类的激活剂或辅助因子,Ca2+还参与凝血过程等。

幻灯片8

二、体液电解质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一)体液电解质的含量

 

电解质

血浆

组织间液

细胞内液

mmol/L

血浆

mEq/L

142

147

147

15

5

4

150

2.5

1.25

1

2

Mg2+

1.5

3

13.5

27

总计

151

155

153.25

155.5

179.5

194

103

114

1

27

30

30

10

HPO42-

2

50

100

SO42-

0.5

0.5

20

有机酸

6

7.5

蛋白质

16

0.125

7.88

63

139.5

153.125

155.5

78.88

幻灯片9

(二)体液电解质分布的特点

1.体液电解质含量以mEq/L表示,细胞内外阴、阳离子相等而呈电中性,以mmol/L表示无此特点。

2.细胞外液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

细胞内液阳离子以K+为主,阴离子以HPO42-和蛋白质负离子为主。

3.以mEq/L表示,电解质总量细胞内液较外液高,但渗透压基本相等,是因为细胞内液含产生的渗透压较小的蛋白质和二价离子较多所致。

4.血浆与组织间液的电解质组成及含量较接近,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远大于组织间液,此差别有利于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水的交换。

幻灯片10

二、钠、氯代谢

(一)含量与分布

1.体内钠含量为40~50mmol/kg体重。

其中约

40%结合于骨基质,约50%存在细胞外液,10%存在细胞内液。

故血清钠浓度平均为142mmol/L。

2.氯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血清氯浓度平均为103mmol/L。

(二)吸收与排泄

1.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需要量为4.5~9.0g/d,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2.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尤对Na+排出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肾钠阈为110~130mmol/L。

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Na+、Cl-,故大汗后应适当补钠。

幻灯片11

三、钾代谢

1.体内钾的含量为31~57mmol/kg体重。

2.约98%的钾存于细胞内,浓度约150mmol/L,而血清钾浓度仅为3.5~5.5mmol/L。

3.K+、Na+在细胞内外分布极不均匀,除细胞膜上钠泵的主要作用外,还受物质代谢等的影响。

(1)合成或分解1g糖原,约有0.15mmol的K+进出细胞。

高血钾时可用葡萄糖和胰岛素降低血钾浓度。

(2)合成或分解1g蛋白质,约有0.45mmol的K+进出细胞。

创伤、感染、缺氧时,蛋白质分解增强,创伤恢复期,蛋白质合成增强,应注意血钾变化。

(3)酸中毒可引起高血钾;

碱中毒可引起低血钾。

幻灯片12

1.食物钾90%在消化道吸收,成人每天需钾2~3g。

2.80%~90%的钾由尿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禁钾1~2周尿钾仍可达5~10mmol/d。

腹泻、呕吐、大汗时应适当补钾。

(三)低血钾与高血钾

1.低血钾血钾低于3.5mmol/L称低血钾。

(1)原因:

①摄入过少;

②丢失过多;

③细胞内、外分布异常。

(2)主要表现:

软弱无力、倦怠、腹胀、尿潴留和呼吸困难等。

(3)K+对心肌有抑制作用,补钾时要坚持“见尿补钾”的原则,以口服为好,静脉补钾要注意速度。

幻灯片13

2.高血钾血钾高于5.6mmol/L称为高血钾。

①钾输入过多;

②排泄障碍;

③细胞内钾外移。

极度疲乏、肌肉酸痛、肢体湿冷、面色苍白、嗜睡和心动过缓等,严重时心跳可停止于舒张状态。

(3)临床上对高血钾的处理:

高血钾对心肌有严重毒性作用,应采取紧急措施降低血钾。

除限制钾的进入量外,可注射大量葡萄糖及胰岛素促进K+向细胞内转移以降低血钾,或用葡萄糖酸钙及乳酸钠对抗K+的毒性作用。

幻灯片14

第三节钙磷代谢

(Calcium,phosphorusmetabolism)

一、钙磷的分布与功能

(一)钙磷的分布

钙占体重1.5%~2.2%,总量700~1400g。

磷占体重0.8%~1.2%,总量400~800g。

钙磷的分布

部位

含量(g)

占总钙的(%)

占总磷的(%)

骨及牙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1200

6

99.3

0.6

0.1

600

100

0.2

85.7

14.0

0.03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二、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一)钙的吸收与排泄

1.钙的需要量与年龄和生理状态有关。

2.部位:

十二指肠及小肠上端,吸收率25%~40%。

3.影响吸收的因素

(1)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2)酸性环境钙盐易溶解,肠道pH值降低可促进钙的吸收,故常用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补钙。

幻灯片17

(3)草酸、脂肪酸等可与钙形成难溶性钙盐阻碍吸收;

镁盐与钙盐竞争抑制钙吸收。

(4)钙的吸收率与年龄呈反比,故老年人易于缺钙而发生骨质疏松。

4.人体每天钙的摄入与排出大致相等,约80%从粪便排出、20%从肾排出,其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二)磷的吸收与排泄

1.磷可随钙一同吸收,不易缺乏。

需要量为800~900mg/d。

2.磷主要来自食物的磷脂、磷蛋白和某些磷酸酯。

3.磷的吸收部位及其影响因素与钙大致相同。

4.体内的磷约60%~80%由尿排出,其余由粪便排出。

幻灯片18

三、血钙与血磷

(一)血钙2.25~2.75mmol/L(9~11mg/dl)

2.离子钙与结合钙的动态平衡

蛋白结合钙Ca2+扩散结合钙

3.Ca2+与血液pH的关系

(K为常数)

幻灯片19

正常人血浆各种钙的浓度

存在形式

mg/dl

占总量的%

蛋白结合钙

1.14

4.56

46.0

扩散结合钙

柠檬酸钙

0.04

0.17

1.7

CaHPO4

0.16

1.6

其他未定钙

0.08

0.32

3.2

1.18

4.72

47.5

2.48

9.93

100.0

(二)血磷

2.血磷指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含量。

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新生儿约为1.78mmol/L,成人为1.0~1.6mmol/L。

幻灯片20

(三)血浆中钙和磷含量的平衡

1.血浆中[Ca]和[P]分别以mg/dl表示时有如下关系式:

[Ca]×

[P]=35~40

2.当[Ca]×

[P]>

40,钙、磷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中。

3.当[Ca]×

[P]<

35,骨盐钙化障碍,甚至骨盐再溶解,引起佝偻病(儿童)或软骨病(成人)。

四、钙磷与骨的关系

骨是体内钙、磷的储存库,人体通过成骨与溶骨作用进行钙、磷交换,使血钙和血磷浓度维持动态平衡,促进骨的更新。

幻灯片21

(一)骨的组成与骨盐

2.骨盐占骨干重的65%~70%,主要成分为磷酸钙。

酸中毒时,因Ca2+-H+交换,可致骨盐溶解。

3.骨基质中胶原约占90%,骨盐沉积在胶原间隙中。

骨连接素是一种非胶原蛋白,易与羟磷灰石结合,是骨盐沉积的核心。

幻灯片22

(二)成骨作用与钙化

1.骨的生长、修复或重建过程称成骨作用。

2.成骨细胞合成、分泌胶原等基质,形成骨样质;

骨盐沉积于骨样质中,形成坚硬骨质的过程称钙化。

(三)溶骨作用与脱钙

1.旧骨的溶解和消失称溶骨作用或骨的吸收。

2.溶骨作用包括骨基质水解和骨盐溶解,后者又称为脱钙。

(四)成骨作用与溶骨作用的关系

成骨与溶骨处于动态平衡,既保证了骨的正常生长,也维持了血钙和血磷的恒定。

骨骼发育生长期,成骨作用大于溶骨作用;

老年人则溶骨作用显著增强,故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幻灯片23

五、钙磷代谢的调节

(一)1,25-(OH)2-D3的调节

1.促进钙结合蛋白和Ca2+-ATP酶合成,增强肠黏膜细胞对Ca2+的通透性,有利于钙、磷吸收。

2.促进骨质中的钙磷释放入血,骨钙化区的钙化增强,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钙化。

3.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降低尿钙、尿磷。

严重肝或肾病时,可导致VitD3羟化障碍,造成佝偻病或软骨病,用普通VitD治疗无效,须用1,25-(OH)2-D3治疗方能有效。

幻灯片24

(二)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

(三)降钙素(CT)的作用

幻灯片25

第四节微量元素及镁代谢

(TraceElementandMagnesiumMetabolism)

一、微量元素的代谢

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者称宏量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钠、钾、氯等元素。

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天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锌、铜、硒、钴、锰、铬、碘、氟、镍、钒、钼、硅、锡等。

幻灯片26

(一)铁

1.人体含铁总量为40mmol(3~5g),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在肠腔pH值下,Fe2+比Fe3+易吸收。

膳食含铁约10~15mg/d,吸收率约10%。

幻灯片27

2.某些氨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胆汁酸等可与铁结合成可溶性鳌合物,有利于铁的吸收;

植酸、草酸和鞣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而阻碍铁的吸收。

3.铁的需要量因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不同而异:

男性和绝经期妇女约需1mg/d,青春期妇女约2mg/d,妊娠妇女约2.5mg/d,儿童约1mg/d。

4.成人缺铁可导致贫血,未成年人缺铁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降低。

误服过量铁制剂可出现急性胃肠刺激症状及呕吐、黑色粪便等。

慢性铁过多可出现肤色变深,甚至肝硬化等。

幻灯片28

(二)锌

1.人体锌总量约40mmol,遍布于所有组织,血清锌为0.1~0.15mmol/L。

成人需要量约15mg/d。

2.缺锌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性机能不全、儿童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

(三)铜

1.人体铜含量约2mmol,分布于肌肉、肝、肾、脑和心等器官。

血清铜约0.02mmol/L。

成人需要量约1.5~2.0mg/d。

2.铜是酪氨酸酶的组分,酪氨酸酶缺乏则可导致白化病,故缺铜时可导致毛发脱色。

幻灯片29

(四)硒

1.人体硒总量约14~21mg,肝、肾内含量较高。

每天摄入量约200~300µ

g,最低不少于40µ

g/d。

2.缺乏导致生长缓慢、肌肉萎缩、关节变粗、毛发稀疏、精子异常和白内障等。

摄入过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眩晕、疲倦、皮肤苍白和神经过敏等。

3.癌症如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和白血病等的死亡率与硒的摄入量呈负相关。

(五)锰

1.人体锰总量约10~20mg,分布全身组织,血清锰含量为0.1nmol/L。

2.锰缺乏较少见。

吸收过多可出现锥体外系的功能障碍,引起眼球震颤和睑裂扩大等。

幻灯片30

(六)碘

1.人体碘含量约15~20mg,主要分布于甲状腺。

食物碘主要来源于海盐和海产品。

2.成人缺碘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婴儿缺碘可导致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生育能力丧失、痴呆、聋哑等,即克汀病(呆小症)。

碘摄入过多,则尿碘增多,少数出现甲状腺肿大。

(七)氟

1.人体含氟量约2.6g,主要分布于骨骼、牙齿、指甲、毛发等。

成人摄入量约1.5mg/d。

膳食氟的主要来源是水。

2.氟缺乏表现为骨骼、牙齿发育不良,龋齿发病率增高。

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幻灯片31

(八)钴、钼、钒、铬

幻灯片32

二、镁代谢

人体镁含量约20~28g,主要分布于骨组织,血镁浓度为0.7~1.0mmol/L。

人体需镁约0.2~0.4g,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率约30%。

钙、草酸、脂肪可妨碍吸收,维生素D和高蛋白可促进吸收。

镁主要通过肠道和肾排泄。

(三)镁的功用

1.镁是300多种酶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

2.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接头。

3.镁可引起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

碱性镁可中和胃酸;

镁盐还可用为导泻剂和利胆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