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53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Word文档格式.docx

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时,我们需要抓景物特点来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当然,诗歌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以乐景写哀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雄浑壮阔,但诗人的情感却是低沉的!

悲哀的: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意象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含有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人生失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蕴含依依惜别之情。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6.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7.草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8.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水、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的春天,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10.柳——以折柳表惜别。

“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常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爱)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13.蝉——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4.鸿雁——“鸿雁传书”,“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惦念外出之人,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

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有掉队的孤雁,诗人多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的情感。

15.鹧鸪——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凄切,因此多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

16.杜鹃——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怆,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

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

17.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高雅、疏淡、飘逸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

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

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20.新亭——“新亭对泣”的典故:

南渡后,名门士人常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饮宴,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故土,相视流泪。

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

后来,人们用“新亭”或表达怆怀故国之情,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21.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22.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

例如《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3.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

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

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

例如,白居易《对酒》: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24.阑干——有三个意思。

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栅栏,叫作阑干、栏杆。

第二,横斜的样子。

古代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

例如,贺铸《清平乐》:

“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

”第三,形容泪水纵横或者纵横散乱的样子。

如白居易《琵琶行》:

“梦啼妆泪红阑干。

25.楼兰——汉代西域的国名。

后代诗文中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26.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

27.落红——指凋残的花(乱红、残红)。

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

诗人常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惋惜和无奈之情。

28.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29.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30.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31.翠微——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无之间,所以叫作“翠微”。

也常作青山的代称。

32.迟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

所以后人就用“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

例如极为经典的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窦娥冤》: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34.船——表示“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

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苏轼《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5.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如《诗经•师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

如冯延巳《蝶恋花》: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36.桃花——①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

如白敏中《桃花》:

“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

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②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③作为桃花源的意象,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

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五、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就我们课本上的例子来说,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怎样的“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1)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宏阔、深远、壮丽等。

(2)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明净、恬静等。

(3)繁丽、热烈、高亢、繁华、繁复、淳朴、喧闹等。

(4)暗淡、清冷、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沉郁等。

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1.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杨万里的《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邦彦的《苏幕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2.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语言质朴无华,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3.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彼此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4.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绚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

他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5.雄浑壮阔

《诗品》论“雄浑”: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若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又如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

这些诗都体现了雄浑壮阔的风格。

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

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境界宏阔、气势雄浑,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6.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形象生动的诗句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7.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

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

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苏轼的词也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除《念奴娇•赤壁怀古》外,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被公认为是一首相当经典的豪放词。

8.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9.慷慨悲壮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0.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鉴赏诗歌语言常用字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部分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值得纪念的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往事。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又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绮丽风光,还告诉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总是会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诗歌中则是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3.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达方式术语小结】表达方式术语主要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诗歌鉴赏,经常运用的是描写和抒情。

诗歌的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这些描写,从不同角度,又可总体分为: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白描和工笔。

诗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等;

这些抒情,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以喧闹写寂静,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情景交融。

如《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

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胸臆,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多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

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砭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例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

主要有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虚与实、动与静、正与侧、点与面、明与暗、声与色、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等。

1.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全诗以“春江鸭戏”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来说,渲染的是气氛,烘托的是情感。

2.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