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500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中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毕业时您送我的这份礼物十分珍贵,我一定会惠存的。

B.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获悉贵公司明天开业,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

10.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

志愿者”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并说明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3分)

2、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0分)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

《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

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

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

《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的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

《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

《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

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

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

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

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

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

诗经>

美学论》,有删改)

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13.简要概括《诗经》中“和”思想的主要内涵。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0分)

越城桥索隐

荒原

①无需车马劳顿,脚一跨,就来到了石湖。

石湖并不大,对我却魔力十足。

②盛夏,薄暮,“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越城桥扼石湖颈项,是石湖的灵魂,此刻,我在灵魂之上。

③眼前碧波荡漾,烟霭渐起;

彼岸高楼大厦,依稀可辨。

左则弱柳扶风,天镜阁兀立水中;

右则青山映带,姑苏台飞出树外。

这里是石湖佳山水,能看到人生的极远处;

这里是月色千秋过,能看到历史的最深点。

④风从耳边吹过,隐隐若语。

我屏住呼吸,静听。

⑤桥不知建于何时,但不会早于勾践,因为勾践之前此地并没有水。

当勾践率领大军踏浪而来,却被挡在了太湖之滨。

水是智慧的,智者乐水。

于是勾践下令士兵掘地成河,一夜间太湖和石湖串通了,蜂拥的士兵从石湖闯进了胥江,攻陷了盘门,一片降幡出墙来。

沟通太湖和石湖的是南越来溪,而打通石湖和胥江的是北越来溪。

越来溪顾名思义,是越军来的河溪。

北越来溪通了胥江却断了上方山,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先贤修建了这座桥,从此“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

而有文字可考的是宋代淳熙年间乡贤薛氏用奁器之钱重建,从那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

⑥我坐在桥的栏杆上,仔细打量每一块石头。

这些花岗岩的表面凹凸不平,以防人们在风雨中滑倒。

石头中还有不少斑点,像是建造者流下的汗水血渍。

我摩挲着旁边的石柱,似乎还能感受到建造者的体温。

这些颜色不一,新旧不等的石头有的可能姓秦,有的可能姓汉、姓宋、姓清,但是它们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历史的联袂展示。

⑦桥身很高,我站起身,凭栏俯瞰,湖水正汩汩滔滔流向越来溪,它们从这里奔向大运河到达四面八方。

水是聪慧的,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但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给行人造成障碍。

从胥门或盘门出城,穿过越城遗址到达北越来溪时人们想要去上方山楞伽寺烧香就犯了难。

彼时越城桥应运而生。

桥似乎比水还聪明,它在保证水面航行自由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自由跨越,成功到达彼岸。

⑧现在越城桥已经禁车禁航了。

然而我对桥的敬意更深了。

它远离了船篙撞刺与马达轰鸣,只是静静地卧居在石湖一隅,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静听雨打芭蕉,霜压枯荷。

春来拂柳拈花,夏至戏水浴风。

一阵凉风袭来,带着水面的气息与湿润,吹走了我一天的疲劳和杂念。

忽然想起孔子,他曾和四个学生一起闲聊,当子路、冉有、公西华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老人家颔首不语,当曾皙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老夫子展颜笑曰:

“吾与点也。

”孔子非常欣赏曾皙的人生姿态。

⑨这时候桥上人忽然多了起来,几个年轻人站在桥上看风景,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

我想桥是善良的,对谁都接纳,或留或走,悉听君便。

桥是坦荡的,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月色溶溶,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它都站立在那里。

善良和坦荡不正是曾皙生命的底色吗?

⑩桥因东堍不远有勾践筑的越城遗址,如今古堞已成荒丘,新的建筑物很快要建起。

显然勾践是苏州人心头难以抹去的记忆,曾有人称它“吞月桥”,谐音“越”,大有阿Q精神。

可是当地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月亮桥”,因为桥洞正像一个硕大的月亮,既有“越”音,更有美感,表达了苏州人的美好愿望。

越城桥这个名称更常用。

苏州并不避讳吴越春秋这段往事,这需要勇气,也要有底气。

在自己的地盘上很大方地用越城来给这座桥命名,给曾经的对手以这样的礼遇,这证明苏州心胸是宽广的。

⑪又一阵风过,我似乎听到“有容乃大”四字。

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有删改)

14.请解释第②节中划线句子“‘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的含义。

15.请简析文章第④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16.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

(6分)

17.文章开篇写“石湖并不大”,结尾却说“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

(15分)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

“然。

律曰:

“二名不偏讳。

”①释之者曰:

“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

“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律:

这里指《礼记》。

二名不偏讳:

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

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②不讳嫌名:

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

“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

”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贺举进士举:

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非:

错误

C.子与贺且得罪且:

D.质之于律质:

质疑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贺争名者毁之不知日之入

B.考之于经师不必贤于弟子

C.听者不察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而讳亲之名而耻学于师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

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7分)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3.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其中尾联表达了作者▲(情感)。

24.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三)、古诗文默写。

(任选4题,每空1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8分)

(1)▲,▲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2)▲,非利足也,▲。

(《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赤壁赋》)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

对这件事,各界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

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

A.依偎(wēi)C.慰藉(jiè

)D.菜圃(pǔ)

2.C.解析:

A.难奈—难耐,盖莫能外—概莫能外B.苍桑—沧桑,恶运—厄运D.不记其数—不计其数,斑阑—斑斓

3.A.解析:

B.想入非非:

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

这里应用“浮想联翩”;

C.振聋发聩:

用来比喻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这里应用“震耳欲聋”;

D.湮没:

埋没。

这里应用“淹没”。

4.C.解析:

A.语序不当,应为“熟悉和掌握”;

B.表意不明,“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

D.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是”放到“质量”之前。

5.B.解析:

《茶馆》是话剧,不是长篇小说。

6.D.解析:

A.趣:

同“趋”;

B.读:

同“逗”;

C.缪:

同“缭”

7.A.解析:

B.博学,古义:

广博地学习,今义:

学识渊博;

C.众人,古义:

一般人,今义:

大家;

D.白露,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8.C.解析: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

B.判断句;

D.状语后置句

9.B.解析:

A.惠存:

多用于把自己的东西赠送给别人;

C.垂询:

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D.拨冗:

请别人出席活动时的礼貌用语。

10.“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总体构图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子的头,其余四指像鸽翅。

寓意:

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

(描述2分,寓意1分)

11.A.解析:

B.“诗经的审美意蕴”错误,文中说的是《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

C.“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错误,无中生有,《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

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D.强加因果,“《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和“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12.D.解析:

D项中“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

“中和”论中包含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

13.

(1)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人与生命的共感意识;

(2)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每点2分)

14.

(1)盛夏薄暮在越城桥上吹风纳凉可以消暑,同时又能观赏美景,让人快意。

(2)在越城桥上吹风,还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感立身处世的美好姿态,最让人惬意。

(每点2分,两点4分)

15.

(1)与上文的“风乎”及下文写“凉风”写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相勾连,形成一条明晰的线索;

(2)由对现实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越城桥相关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每点2分,两点4分)

16.语言表达的相同之处:

①重视炼字炼词;

②注意句式整齐,多用骈偶;

③都有比拟手法的运用。

描写视角的不同之处:

第③节划线句子仅从视觉方面写景,侧重客观描述;

第⑧节划线句子视听结合,侧重主观呈现。

(语言表达任意答对两点给3分,描写视角每点2分)

17.正如人一样,面积不大的石湖“有容乃大”。

①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它对自己从历史舞台上淡退处之泰然,这是石湖淡然的灵魂;

②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它善良、坦荡,它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人生姿态;

③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越城桥的命名反映了苏州人的博大胸怀与足实底气;

④石湖有了这样的灵魂,因而显得“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8.D.解析:

质:

考查,查对。

19.D.解析:

D.(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他;

取独。

B.介,从;

介,比。

C.助词,……的人;

定语后置的标志。

20.D.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有制度法律依据,只不过制度和法律依据自相矛盾。

21.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每处0.5分)

22.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与天相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青”“白”1分,“际”1分,语句通顺1分)

23.五言律诗(五言律诗1分,答格律诗或近体诗也可以)怀才不遇、仕途渺茫(2分,与此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

24.

(1)以动衬静(1分),“空园白露滴”用露滴的声音来突出作者内心的寂静(1分);

(2)烘托(1分),“孤壁野僧邻”用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自己为邻,进一步衬托作者处境的孤独(1分)。

25.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4、作文:

建议基准分43分

第1,观点能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能简洁清楚表达二者的关系,逻辑思维清楚,思考较深入,且带有辩证思维,文章结构完整,建议48分以上。

第2,如果只写其中一个方面,论述充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观点具有启发性,也可以得高分。

参考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

“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

皇甫湜对我说:

“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

”我说:

“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

“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

”解释的人说:

“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

”《礼记》上的规定又说:

“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

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

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

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

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

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

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

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

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

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机”字。

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

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

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

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

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

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

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

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

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