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414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计时双基练25必修325文化创新Word下载.docx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的知识点。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指网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而社会实践发展推动了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出现,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C

3.(2015·

湖南株洲质检)2014年央视春晚,由匈牙利人演绎的舞蹈《符号中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充满中国元素的画面,令我们备感亲切又耳目一新。

①各国文化既相互交流又逐渐趋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中国的文化被外国人演绎,并被中国人接受和喜爱,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正确;

匈牙利的节目用独特的创意把中国符号与舞蹈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文化创新,它推动了文化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推动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故④正确;

①错在“逐渐趋同”上;

材料未涉及理论创新,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4.(2015·

山西大学附中月考)2013年10月,有着“金牌编剧”和“平民作家”之称的高满堂获得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将其放到大历史中去表现,用寻常百姓的离合悲欢,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高满堂的成功说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积极创新,崇尚多元才能使普通大众获得更多的感性愉悦

D.兼收并蓄,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繁荣

解析 材料中“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即体现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故选B。

答案 B

5.(2015·

安徽寿县一中月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

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

这主要说明(  )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故选D项。

选项A、B两项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选项C项中的说法错误,错在了“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答案选D。

6.2014年8月26日,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

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  )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与时俱进

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变革

D.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基础,继承是发展的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随着社会变迁而修改完善,增加新的词语,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新的阐释,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A正确;

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2015·

安徽寿县一中月考)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尊古而不泥古”体现了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反对守旧主义,“创新而不忘古”体现了着眼于发展而又不失根基。

①④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说法错误。

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选C。

8.(2015·

超级中学模拟)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清宫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将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全面整理公布,为正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提供40件甲午战争时期的档案,影印出版的《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也即将面世。

对上述材料的文化解读不准确的有(  )

①档案的整理展览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影印版的档案汇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③档案的系列开发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 ④举办抗日侵略展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因此对待文化多样性,要坚持理解个性,尊重差异,相互借鉴;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秉承包容精神,这样各种文化才能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故本题选D。

其他选项所表达的意思均与题意不符。

9.(2015·

哈尔滨师大附中月考)色彩绚丽的舞蹈《中国瓷》,叹为观止的空心连笔书法,奇巧柔美的杂技软功……“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艺术团在中国农历新年之际,为生活在比利时的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带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表演。

比利时著名音乐家钢琴演奏并用中文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台下观众的一片和声。

这是一次中比文化交融的盛宴。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缩小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民族文化的共性要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故②④项错误。

中比文化的交融成功说明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③说法正确。

本题选A项。

10.一位美国评论家在对中西绘画艺术结合进行评判时曾这样说,当一个在本土文化和传统风格熏陶中成长的艺术家尝试将传统与异域文化嫁接在一起时,只有极少数是可行并取得成功的,更多的是不仅没有产生新的品种,反而退化变质而引发刻意的矫情之作,或离奇的怪诞画风。

这说明成功的文化创新必须(  )

①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②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博采众长 ③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C.②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要求。

材料说明的是中西绘画艺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①④强调了如何正确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借鉴,故D正确;

②③没有针对中西文化结合产生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11.可口可乐总被人们当作美国文化符号,但著名作家王蒙却说,中国的可口可乐绝非美国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在美国就是饮料,但在中国,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给它扩张了很多中国化的用法。

比如感冒了,用可乐煮个姜丝,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中药用,这个在美国没有吧!

”这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

A.应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B.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C.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冲击

D.改造了中国落后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国人对传入中国的美国可乐进行本土化的运用,体现了对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正确。

B错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实践;

C不是材料要说明的问题;

D说法错误。

12.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毒素。

上述论述强调文化创新必须(  )

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③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处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的话强调了新文化是对古代旧文化的批判继承,反对隔断历史联系,也反对全盘继承,故①②正确;

材料说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各民族文化,所以③④不是对材料的反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关键词,丰富深厚,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

这24个字,汲取人类共同的文明,结合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以宽容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加以概括和总结,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

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答案 

(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又确立了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行动指南。

②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14.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零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造成阅读障碍,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争论。

材料一 赞成派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反对派则认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材料二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

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

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

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翻译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1)问,要在分别了解材料中两个派别观点及其论据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其合理的理由。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继承对发展的重要性、外来语过多的危害三方面组织答案;

反对则要从文化交流借鉴的必要性、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角度组织答案。

(2)问要结合材料中翻译对“文化输出”“文化输入”作用的论述,从文化传播与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方面说明加强翻译的意义。

答案 

(1)答案一:

赞同。

理由: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

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

③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答案二:

反对。

①文化需要交流。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语言,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

加强翻译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