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18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发展史概况文档格式.docx

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该组织主要职能是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试,并发予证书,从而将物流活动的培训纳入到正规化的轨道。

50年代美国的物流处于休眠状态,此时这一领域并没有一种处于主导的物流理念。

在企业中,物流的活动被分散进行管理,比如,在企业中运输有生产部门进行管理,库存由营销部门管理。

其结果使物流活动的责任和目的相互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根本无暇顾及流通领域中的物流问题。

1.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时间推广阶段(1950-1978年)

美国六十年代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向“富裕的社会”前进。

其间是美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虽然,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中,但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当时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的工业品向全世界出口,MADEINUSA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

(一)理论上的成就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会议所召开的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

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他指出应该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发展物流。

这是物流管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物流管理学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1956年,霍华德·

T.莱维斯(HowardT.Lewis)、吉姆肆·

W.克里顿(JamesW.Cullition)和杰克·

D.斯蒂勒(Jack 

 

D.Steele)3人撰写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他们指出航空货运尽管运费高,但节约了货物的库存维持费用和仓库管理费用,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上来评价运输手段的优缺点。

这是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导入整体成本的分析概念。

1961年爱德华·

W.斯马凯伊(EdwardW.Smykay)、罗纳德·

J.鲍尔索克斯(RonaldJ.Bowersox)和弗兰克·

H.莫斯曼(FrankH.Mossman)撰写了《物流管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在该书中他们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为物流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初,密西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成为世界上首次把物流管理教育纳入到大学学科体系中的学校。

1962年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德·

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对实业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又一次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这一组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

1969年罗纳德·

J.鲍尔索克斯在《市场营销杂志》上刊登了《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可能》一文,对综合物流概念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分析。

1976年道格拉斯·

M.兰伯特(DouglasM.Lambert)对库存评价的会计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对费用测定的研究对物流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实践上的发展

美国六十年代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

生产厂商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量生产,而生产出的产品大量地进入流通领域。

大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纷纷出现在城市的内部和郊区。

7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

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石油价格从73年2美元一桶高涨到40美元。

由于能源价格的高涨,造成通货膨胀、企业率增加。

物价上涨给美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多困难,迫使企业开始考虑改善物流系统。

70年代的前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方式,它就是73年由FredSmith使用8架小型飞机开始的航空快递业务。

Smith在大学的毕业论文中论述了如何有效利用基地的问题,大学毕业后,进一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开始组建FederalExpress公司,提供航空快递服务。

FederalExpress公司提供全美国翌日到达的门到门航空快递服务,它的服务是以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可信赖性为原则。

这种运输方式的出现,对美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物流总成本的概念也为美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1.3.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阶段(1978-1985年)

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美国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首先是1977-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定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对货主和运输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接着,1982年通过的《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到1984年《海运法案》,运输市场已全面实现了自由化。

在管理理论上,随着MRP、MRPⅡ、MRPⅢ、DRP、DRPⅡ、看板制以及just-in-time等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把握物流管理。

1984年哥拉罕姆·

西尔曼(GrahamScharmann)在《哈拂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物流再认识》一文,指出物流应该在战略意义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具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名为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从而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8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国际化倾向,给一般企业开来了很强的竞争压力。

这一时期,很多外资企业进入美国是增加竞争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不仅是原材料和零件,很多美国企业也开始进口外国的产品,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很多企业也积极的出口产品。

这样,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美国企业意识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1)PD到Logistics的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物流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逐渐被企业接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主动积极的改善企业的物流系统。

其象征是对物流的理解从Physical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转化。

Logistics原本是军事用语,后逐渐被经济界所使用。

70年代初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的重要性仅被一小部分企业所认识,到了80年代,已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因此,可以说,80年代是美国企业全面进入物流领域的时代。

在此之前,对物流的理解仅停留在对运输、保管、库存管理等个别功能的分别管理,logistics出现后,改变了这一认识。

Logistics是指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整个过程的效率化,而不是个别功能的效率。

在物流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既提高了物流的合理化,又增加了企业利润的企业。

这样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认识了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得以提高。

物流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职能部门。

(2)JIT管理思想的导入(Just-in-Time)

在80年代,作为企业削减库存的重要方法,JIT方式急速普及。

由于70年代企业的重要课题是削减库存,所以,美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引入日本汽车工业开发的JIT管理方式。

JIT方式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库存,但同时却给运输带来了新的压力。

即企业对运输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求都高。

因此,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

JIT是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领域的一种存货管理的零售库存方式,通过准时的衔接,不再以库存作为生产过程的保障,而是以即时供应作为保障,这样就降低了企业库存压力,提高了利润。

(3)运输方式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也出现了很多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intermodaltransport)开始迅速普及。

而且这一时期,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例如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doublestacktrain)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种运输方式的产生,给美国国内集装箱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航空快递运输的大量出现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由于企业大量采用JIT的生产方式,翌日送达的要求逐渐增多,给航空快件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结果,在前述federalexpress公司之后,涌现了诸如UPS、DHL等众多的航空快递企业。

还有EmeryCFairfreightBurlingtonexpress等公司。

还有一些航空货代企业也开始通过购买运输机进入这一领域。

有鉴于此,航空公司在80年代取消了航空货物专机。

在这一时期,federalexpress为了扩大势力收购了flyingtiger公司,一跃成为美国航空业界的最大企业。

80年代,一般货物的快递运输发展也很迅速,比如UPS公司。

UPS公司在全美国提供翌日或第三日到达的快递业务。

其营业收入在90年代达到了100亿美元,航空快递收入也达到了30亿美元。

与此同时,卡车运输业者也积极的加入航空快递业的竞争行列。

比如UPS80年代成立了航空运输子公司,成为仅次于federalexpress公司的第二大公司。

另外,如CF(consolidatedFreightways)公司89年收购了EmeryAirFreight公司也进入了这一领域。

(4)新的管理形式

企业外包制的开展:

外包制(outsourcing)是美国企业80年代兴起的管理思想。

当时美国企业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为经营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重新对业务内容、资源的分配进行考虑。

也就是通过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

外包则成为当时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重视。

外包制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低速增长;

收益水平低下;

信息技术的进步;

业务专门化、多样化。

外包企业的条件:

具有综合能力;

有资金实力;

核心竞争力明确;

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撑;

具备各种人才;

具有企业顾问能力;

具有灵活的系统。

委托企业的条件:

有高度的委托管理体系;

本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成本方面较弱;

具有先进的信息系统。

外包的优势:

整合资源进行战略投资;

固定费用流动化;

专门服务的有效利用;

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增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80年代,美国企业在新的物流理念的指导下,改善物流系统,开始提供多样的物流服务,可以说,80年代迎来了美国物流革新的新时代。

1.4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1985年,威廉姆·

哈里斯(WilliamHarris)和斯托克·

基姆斯(StockJames)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历史与未来展望》的演讲,指出物流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1)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

进入90年代,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更加系统化、整合化,物流也从logistics向SCM转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在于,物流强调的是单一企业内部的各物流环节的整合,而供应链并不仅是一个企业物流的整合,他所追求的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

具体指的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要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原材料零件的供应商等,而物流则处于流动的整个环节中。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快速地提供商品,仅考虑单一企业内部的物流整合是远达不到目的,必须对链条的所有企业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整合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具体来说,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在供应链上,两个以上企业结成长期的战略同盟,并对相互之间的物流进行整合和同步管理。

在这种关系中也包括卡车运输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

②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已经不是传统交易中的竞争对手,形成了长期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③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共同拥有需求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出货信息等,因此,EDI等信息技术成为系统的关键。

④由于利用供应链管理改善服务,所以通常也包括供货商。

依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很多行业已经开始进行实践。

在食品杂货业被称之为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在纺织业被称之为QR(QuickResponse)。

即使仅在开展ECR的食品行业,由于批发业和生产企业的联合,初步推算可以节约300亿美元。

因此,90年代美国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积极地推进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另外,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的物流服务业态—第三方物流服务。

由于货主企业多样化的物流需求,美国新兴的物流市场在90年代前半急速地扩大。

(2)精益思想的产生

①精益物流的原理

精益物流(Leanlogistics)起源于精益制造(Leanmanufacturing)的概念。

它产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研究和总结,正式发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

精益思想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

精益物流则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是物流发展中的必然反映。

④精益物流系统的特点

·

拉动型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源动力,是价值流的出发点。

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来拉动,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动,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务,而当顾客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提供服务。

系统的生产是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的。

高质量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电子化的信息流保证了信息流动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有效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这使得物流服务准时、准确、快速,具备高质量的特性。

低成本的物流系统。

精益物流系统通过合理配置基本资源,以需定产,充分合理地运用优势和实力;

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等浪费,保证其物流服务的低成本。

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全员理解并接受精益思想的精髓,领导者制定能够使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全体员工贯彻执行,上下一心,各施其职,各尽其责,达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保证整个系统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推动运输物流发展的政府政策,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

斯拉特(RodneyE.Slater)提出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

从整体上讲,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2.日本物流的发展

 2.1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1956年-1964年)

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

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译为PD,即PhysicalDistribution。

1964年6月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发表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正式运用“物的流通”取代PD。

此外,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

1964年《日本经济新闻》中发表了池田内阁时期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的讲话,提出“将要消减除生产、流通费用外的第三种成本;

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这对推动日本物流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但出现的时间不同,而且有区别。

美国与日本物流的区别在于美国以消费者为中心,物流是这一中心的保障系统;

而日本更多强调的是通过物流——这一流通领域获取更多的利润。

2.2物流现代化时期(1965-1973年)

1965年1月,日本政府《中期5年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现代化。

此后日本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积地等基础建设,各厂商业开始重视物流,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和集装箱。

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

此外,日本也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2.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减量生产时代,要求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重要课题。

“物流利润源学说”的出现,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

实践上,开始广泛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

物流网络也蓬勃发展,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货、发货系统得导入最为活跃。

担当物流合理化的物流专业部门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物流子公司开始兴起,这是物流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中的重大变革。

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对推动企业物流管理有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

2.4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80年代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生产经营体系由大量生产、大量销售转为多品种和少量化。

结果使流通体系从集货物流向多频率、少量化、进货短时间化发展。

平成九年(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发展的指针,对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97年制定的大纲中,提出了三个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即第一、亚太地区方便并且充满魅力的物流服务: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规制,简化贸易手续,利用标准化、信息化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等。

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进展,进一步在软硬件方面交易改善。

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

日本的物流费用逐年降低,与美国相比已不分高低,但在与港口相关的费用上,与亚洲国家的某些港口相比,费用还处在高水平,以不利于日本参与国际竞争。

第三、减轻环境负担:

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交通事故。

2000年7月,由于日本国内及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同时为了检验97年制定的大纲实施以来的成果,日本政府又出台了《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

新大纲的要点为:

第一为了实现建设日本新的物流系统的目标,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构筑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具有国际竞争了的物流市场;

建设低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为循环型社会做出贡献;

各主体承担各自的作用;

构筑公平竞争的物流服务市场;

物流重点设施的建设和现存设施的合理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在新的大纲中明确了以下三个方向:

(1)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及高效地物流系统①构筑高效的物流系统:

促进企业共同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规制改革、简化行政手续;

推进标准托盘运输的单元化;

在区域间物流中,推动建设使消费者在卡车、海运、铁路各种运输方式的自由竞争中,可以自由选择运输手段的交通体系;

在城市内部的物流中,推进TDM(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

②强化国际物流结点的功能:

进一步加强对连接国际物流结点的接口道路、海上高速网络及干线道路网络的建设;

推进港口24小时营业制,进出口货物手续的电子化、一站式服务等,大幅度改善国际港口物流的效率。

(2)构筑解决社会课题的物流系统:

①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对应:

促进卡车运输效率的提高,推动运输方式的转化。

②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对应:

强化排出尾气的限制,开发和普及低公害车辆,建设环状道路增加交通容量,利用TDM政策使城市交通更加通畅。

③为了实现循环型社会,构筑静脉物流系统。

④物流安全问题的对应。

(3)构筑支撑国民生活的物流系统:

①在物流规制放宽后,确保能够提供安定的物流服务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

②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与物流的衔接。

③构筑安定的物流系统

2.5日本物流的特点

1、多品种、少批量、高频率的物流系统

  

2、系列化、相互依存关系

   

统筹型:

制造商向消费者直接销售。

自主型:

各制造、批发、零售商自主进行。

3、公路运输比重大,仓库多。

日本的仓库有五种:

营业仓库、农业仓库、自备仓库、协同组合仓库和保管仓库。

到93年,经营营业仓库的3384家,面积达8434万平方米。

经营冷藏仓库的1291家,面积达2344万平方米。

  

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

1、集中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益。

如联运,利用托盘、集装箱等。

  2、装卸活动机械化。

  3、仓库管理机械化、自动化。

  4、共同运输

  5、物流活动体系化

6、零库存

  7、宅配便发展迅速

  8、共同配送

日本与美国对物流的理解不同,日本的物流着眼于企业,着眼于流通,强调第三利润源,而美国的后勤,中心点着眼于消费者,一切活动都是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

2.6日本物流基地的建设

日本政府从1956年开始,便将主要的物流功能定位在离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地区,并对物流基地的建设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如填海、建路、银行贷款、税制、生活配套等)由运输省、通产省担负管理职能。

东京团地仓库株式会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由112家仓库公司共同出资,用政府给予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