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082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展开。

(4)有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

(1)分类:

可以分解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

(2)核心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师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特性的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差异。

学前教育学的性质

1、独立性;

2.应用性;

3.综合性。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代表人物

著作

观点

孙思邈

(唐代医学

“外象内感”(胎教)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理想国篇》和《法律篇》

首先,学前社会公育观;

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

再次是学前教育方式观

亚里士多德

《政治论》

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

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思想

陶行知

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

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陈鹤琴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能都通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的小些罢了

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注重幼稚教育案》。

2、促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

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

福禄贝尔

(俄国教育家)

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

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使儿童获得和谐地发展;

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

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宗教内容,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重视游戏价值;

使用恩物(玩具)

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人得天赋都是善良的,如果顺任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人物

著作

杜威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儿童与课程》

《我的教育信条》

《经验与教育》

《教育上的关系与努力》

1、消除福禄贝尔主义中的恩物的形式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立一个彻底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案;

2、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和起点。

蒙台梭利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医生)

《蒙台梭利法》

《教育人类学》

《蒙台梭利手册》

《高级蒙台梭利法》

《儿童的秘密》

《人的形成》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

2、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

3、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学家,心理学家)和

埃里克森

(美国精神病医生)

《儿童期与社会》

《同一性:

少年和危机》

他们之间理论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弗洛伊德较多地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而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的同时,反对其生物本能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班图拉

(美国心理学家)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是强调个人和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二是儿童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产生学习;

三是强调教师和成人的素质。

皮亚杰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

一是强调儿童与环境的从相互作用——活动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

童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三是注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游戏的作用。

第二章

一、儿童观的界定:

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

二、儿童观的形态

1.社会主导形态:

定义:

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剧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

特点:

不但具有法律性,而且阐述概括.简约。

2.学术理论形态

(1)定义:

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

(2)特点:

与具有法定性的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不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不具有法律效应,且在一定的时期具有明显的多元性。

3.大众意识形态

1.定义:

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因为儿童就是在这种现实的儿童观的作用和影响下生活和成长的

2.分类:

1.形成性或理念性儿童观(面向现实)2.实质或功效儿童观(面向儿童素养及技能)

三、儿童观的结构

(一)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二)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三)精神层面——儿童精神的存在

四、科学的儿童观主要观点:

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

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

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五、儿童观的演变

1.“国”本位的儿童观2.“家”本位的儿童观3.“神”本位的儿童观4.“人”本外的儿童观

一.教育观定义:

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教育价值:

是指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的一种利益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观:

则是在哲学意义上对学前教育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类型的确认和定位。

二、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1.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论中,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期望性观念”

2.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上,学前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再的变异

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价值观也在发生变革。

从让幼儿“学会生活”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体现了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变革在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学前教育价值观。

学前教育目的观:

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三.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有的思想家明确地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指针.准则。

环境观:

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的根本认识

四.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

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

三、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总称:

学前教育实践观

三级水平:

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幼儿个人或集体发生的互动并施加影响;

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

三是研讨特点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作。

三方面观点的内涵

1、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

2、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学本质及过程的根本认识

3、学前教育评价观“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评价观涉及为何要评价.根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等问题。

四、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观点

1、幼儿教育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地.科学得加以组织。

2、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基础。

因此必须以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3、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

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联系性,并合理地.有效地.系统地和综合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4、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幼儿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5、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

6、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本质不是灌输,二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师观:

指对教师的看法.态度。

教师观的层次:

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观;

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观。

一、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

1、幼儿教师才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2、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大而艰巨的。

3、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工作,因此,她们从事的是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

4、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她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

6、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不会有科学的成效。

第三章

生态环境:

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生态系统:

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

二、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联系。

(二)含义:

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层面的中心构成教育及其构成要素在内的自然的.社会的及精神的多方面的联系和协调,这便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分类: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

重视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生态圈:

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层.外套,呈不规则形状。

(一)组成部分:

上层为大气圈的一部分,生物圈的中层是水圈,下层是土壤圈(岩石圈)

(二)作用:

生物圈中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等;

生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重要的教育内容。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提出者

智慧圈

维尔纳茨

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圈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叫智慧圈

社会圈

马宁

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

技术圈

费尔斯曼

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

一、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和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

2、聚落环境是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

3、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

4、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

(一)构成要素1.活动含义: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主要要素1.活动内容2.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3.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

2.角色:

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

①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

同时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条件,双人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

二是微观系统中更大的人际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

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

1.观察性双人关系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3.主要双人关系

中间系统:

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

外系统:

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痛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

宏观系统:

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

一、生态学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1、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

2、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3、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

(一)安全性

1.心理上的安全:

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

1、身体上的安全:

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

幼儿园的环境,一方面应具有观赏性,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的环境可引起幼儿的视觉作用,引发幼儿的喜爱.兴趣;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视觉感受,还应让幼儿充分地与之相互作用。

(三)童趣性

有两层意思:

一.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

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应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

 

第四章

教育目标:

是一种给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应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广义的教育目标的确定者可以是家长、教师,可以是某一个利益集团,也可以是整个社会。

这种教育目标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

2、狭义教育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未来一代的要求、期望,一般来说,它能较为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可能发生的裱花,以及最终应该发生的变化。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

(二)学前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三)学前教育目标最本质的意义是对幼儿发展具有规范、评价(标准)作用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儿童:

了解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确定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社会

(三)学科:

学科是很重要的目标生长点。

但对学前教育来说,其重要性要低一些。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计划性、目的性

1、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

2、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具有明确地计划性和目的性

3、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

4、学前家庭教育目标

(二)学前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和层次

1、学前教育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并通过法规或其他行政性文件颁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价值的目标

2、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国家确定的目标,考虑某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实,以及师资及学前教育设施的状况,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对本地的学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学前教育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及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的适合特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目标。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程度

学前教育木匾的层次不同,其可操作性就有区别。

越是具体的、下位的目标越具有可操作性。

上位目标一定要分解为下位目标才能得以实施。

1、它是幼儿园教育总体目标。

2、它是幼儿园课程目标

3、它是幼儿园年龄阶段目标

4、它是单元目标

5、它是教育活动目标,也称教育行为目标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不同结构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分:

为体育的目标、智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和美育的目标。

这四育的目标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了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结构。

1、从学前教育目标的现实媒体——相关大的学科或领域表现教育目标:

有健康领域的目标、自然领域的目标、社会领域的目标、艺术领域的目标、语言领域的目标等等。

2、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

(二)布鲁姆的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

1.情感领域2.认知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

第三节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

1.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2.本世纪初,清朝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这个《章程》提出了3—7岁幼儿保育教育的要旨,即保育、教育目标。

3.建国以来,我国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三个学前教育目标

(1)、1952年政务院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

(2)、1979年,教育部颁发《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3)、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国外的学前教育目标

一、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日本文部于1990年3月组织制定了《幼儿园教育要领》P87—88

二、美国学前教育目标:

美国全国州长协会于1990年2月底在华盛顿会议上正式通过,在由布什总统签署《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中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6大目标和21个具体要求。

三、法国学前教育目标:

法国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在促进儿童的情绪成熟与社会化,以及身体与认识的发展

四、苏联学前教育目标:

苏联于1984年颁布的《幼儿的教育和教学标准大纲》中提出主要目标P90

体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个体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格是指人体外表可观察或测量个体的形态、结构。

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和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等。

体格发展:

指体格的生长发育广义:

指个体在其一生中身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狭义:

指身体发展的状况,如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脊柱弯曲的特征和限度、肩胛角的间距、足弓的测量指数、背力、左右手的握力、肺活量、心率指数、心搏量等发展、变化情况。

衡量体格发展的主要标志

体重比=(体重kg/身高cm)*100胸围比=(胸围kg/身高cm)*100

坐高比=(坐高kg/身高cm)*100柯普指数=(体重kg/身高cm)²

*10000(适用于幼儿)

体能: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体能发展: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技能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

一、体格发展和体能发展的关系

1、体格发展与体能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强健的特哥是发展体能的物质基础。

3、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也影响着体格的发展。

4、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的体型及姿态。

学前儿童的体格发展

一、体型特征:

①婴儿期的儿童,头大、躯干长、腿短,显得头重脚轻。

②幼儿期,腿部生长加快,头部只占身体的六分之一左右,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接近成人。

二、足弓特征:

年龄较小的孩子,因皮下脂肪较多,故而脚掌心的内凹不明显,形成生理性平足。

到3岁左右,因连接小骨的韧带和肌肉逐渐发达起来,脚掌心明显内凹。

足弓的初步形成能避免因运动中振动而可能导致的对幼儿身体的损伤或其他潜在的不良影响,

三、运动系统的特征:

学前儿童运功系统的特点表明,科学地开展学前儿童的体格训练是什么必要的。

四、循环系统的特征:

在幼儿期,该系统的机能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五、呼吸系统的特征:

幼儿期,幼儿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没分钟呼吸频率由3岁时的约26次下降到4—7岁时的约22次,呼吸深度逐渐提高,肺换气量增加1—1.5倍,氧消耗量增加将近一倍。

六、神经系统的特征:

幼儿期,儿童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和体积不断增多、增大,胸重量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特征:

1.力量素质较差2.耐力素质较差3.调整素质较差

调整素质是指力量和耐力素质以外的其他基本的身体素质的总称,主要包括平衡性、柔韧性、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能力

一、基本活动技能的发展特征P100

一、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目标

1、发展身体的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2)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3)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协调、姿势正确

(4)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2、发展认知的目标

(1)帮助幼儿掌握身体活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有关概念,丰富他们的认知和经验

(2)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技能和品质,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发展社会性和道德品质的目标

(1)发展幼儿团结友爱.相互合作、负责、服务、宽容、热爱集体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

(2)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4)发展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4、发展个性的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初步养成幼儿自觉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3)培养幼儿活动开朗的性格

二、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内容

身体练习是体格、体能发展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