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560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材料“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实行的是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此可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经济,故A项错误;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时期,故B、C两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4.(2015·

滨州)下表为1937年苏美德日四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统计表,其中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最有可能是

国家

A

B

C

D

工业生产总值比重

42%

13.7%

12%

4%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5.(2015·

新余)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

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

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

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模式发生的变化。

1750年到1850年是西方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中国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外力作用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逐渐产生时期;

1917年到1937年是苏联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期,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探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故选B项。

6.(2015·

武汉5月模拟)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项正确。

B、C两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

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7.(2015·

淄博)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

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

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

【解析】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各国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

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

所以应选D。

8.(2015·

山西考前监测)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

“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

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

”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放弃金本位制)。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是对币制进行改革,但没有反映出推动工业发展的目的,故A项错误;

放弃金本位制,会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故B项错误;

罗斯福认为黄金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来推动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

放弃金本位制,刺激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故D项错误。

9.(2015·

黄山质检)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体现了罗斯福政府采取目的明确的货币政策以抑制外国商品进口、刺激本国商品出口进而保护美国民族经济,具有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

调整农业只是美国内部农业经营管理销售系统的动作,与国际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

以工代赈措施与“进口限额”“双边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是措施,故D项错误。

10.(2015·

济宁)下图所示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课题研究的五项主要内容,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冷战对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调整

D.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及繁荣的原因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并没有涉及美国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

除《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以外,其他四项与冷战无关,故B项错误;

战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中只有第三项“有效的国家规划”与此有关,故C项错误;

“《马歇尔计划》、社会改革、国家的规划、充足的劳动力、普遍自由贸易的实行”,这些都是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11.(2015·

山东省实验中学三诊)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B.1952 1956

C.1966 1976D.1978 1982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大改造。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

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三大改造时期,故选B项。

A项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时期;

C项是文革时期,当时公有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D项是改革开放初期,与材料信息中的公私合营等内容不符。

12.(2015·

商丘)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建国以来在美国开业的中餐馆数量:

1949年约为4300家、1959年约为4500家,而2006年约48000家,超过麦当劳等三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建国初期在美中餐馆数目比较少的原因包括

①美国人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②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③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状态 ④计经济体制束缚国人出国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美国人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并不保守陈旧,故①错误;

冷战格局形成,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遏制中国,所以1949年在美中餐馆的数目比较少,故②正确;

美国经济滞胀发生在1973年,故③错误;

建国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出国到美国的中国人较少,故④正确。

选择C项符合题意。

13.(2015·

徐州三模)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

“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

”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和所学知识判断,大跃进以“大炼钢铁”运动为主要标志,故B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故C项错误。

手工业合作化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D项错误。

14.(2015·

宜宾)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下图可以看出

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曲线图中可分析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78年来一直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多,而且从1994年以后,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15.(2015·

武汉5月)下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

对这张照片合理的解读是

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

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

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

【解析】结合时间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集市上的缝纫摊正在运转,代表的是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D项正确。

16.(2015·

莆田)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

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实行市场经济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

1979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

B项是安徽、四川两省,C项是1992年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项是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17.(2015·

德阳二诊)读下图,图中人口结构变化

①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折射出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④成为全国移民浪潮的缩影

C.①③D.②④

【解析】统计图体现了深圳从1984年后无户籍人口数目超过户籍人口数目,与改革开放有关,①正确;

统计图体现了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进入深圳,不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②错误;

无户籍人口数目不断增加,说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③正确;

仅从深圳人口数量不能说明全国的移民浪潮,④错误。

18.(2015·

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各方共同维护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

它们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美国的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体现美元的真实价值

C.稳定汇率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D.维护黄金的真实价值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这一体系是按照美国利益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稳定汇率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C项正确。

19.(2015·

中山)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B.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材料说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目的是建立二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

因此选择D项。

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0.(2015·

海南5月模拟)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美国和25个小矮人”和所学知识判断。

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项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A、B、D三项错误。

21.(2015·

吉林实验中学模拟)冷战结束以后,民族问题重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德国学者尤尔根·

哈贝马斯说:

“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A.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不断增强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争端

C.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D.跨国公司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中“民族国家的政府……的后果”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自身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经济活动的侵蚀。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

22.(2015·

邯郸质检)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这反映出信息化

A.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B.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C.提高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力D.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题干材料“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说明A项正确,故应选A。

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23.(2015·

扬州)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

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

“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

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

……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材料未涉及工业生产分散化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其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故B项正确;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因此新工业革命下的工业生产不可能在全球均衡分布,故C项错误;

材料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工业革命给予积极评价,故D项错误。

24.(2015·

荆州质检)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

这说明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依据所学可知,国际资本的全球流通仍然有关税障碍,故A项错误;

材料中关税水平下降,贸易壁垒削弱,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排除C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税水平下降,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25.(2015·

福建质检)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

对其“积极变化”理解有误的是

A.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

B.减少了国际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

C.加速了资本流动与科技传播

D.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题干设问是“理解有误”的。

A、C、D各项都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影响,排除;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1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计50分)

26.(13分)(2015·

江西师大附中)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

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

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

(3分)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2分)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

【答案】

(1)体制:

美国:

市场经济体制;

(1分)苏联:

计划经济体制。

(1分)

①利:

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

②弊:

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

苏联:

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

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

【任选一国同等得分,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

(2)调整: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如学生回答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则踩点给分,每点1分,但不超过2分】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

【如学生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给1分】

努力: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任答1个给2分】

(3)影响:

①农业:

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工业: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所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任意领域2分】

27.(11分)(2015·

临川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