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0255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8Word格式.docx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2层]通过对比论证说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第2部分]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再次证明中心论点。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⑥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⑦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种做法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文本研读

知识盘点

类 别

内 容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

文章主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

写作特点

  ①逻辑严密,析理精彩。

②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气势,具有说服力。

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  ”,      

“与”同“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  ”,      

古今异义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

表许可 

②一箪食,一豆羹

           

今义:

豆子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今义:

计时器具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词类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本义:

生存 句中意思: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本义:

增加 句中意思:

(2)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到 句中意思:

     

重点实词

  ①鱼,我所欲也欲: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⑤贤者能勿丧耳丧:

⑥蹴尔而与之蹴:

⑦乞人不屑也不屑: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⑨妻妾之奉奉:

⑩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文言虚词

  

(1)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介词,表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2)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了”)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句意:

鱼,是我所喜爱的。

倒装句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于”是“比”的意思。

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问题探究

1.“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

“甚于生者”指“义”;

“甚于死者”指“不义”。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会失去“本心”?

“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名利。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的价值)。

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示例)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跟踪训练

一、(2019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10分)

  

(一)鱼,我所欲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二)陈臻问曰: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②而受;

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

“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③;

辞曰:

‘馈赆。

’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闻戒,故为兵馈之。

若于齐,则未有处④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⑤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

[注] ①兼金:

好金,上等金。

②镒:

古代重量单位。

③赆:

临别时赠送的礼物。

④未有处:

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⑤货:

动词,贿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此之谓失其本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舍生而取义者也引喻失义

D.故患有所不辟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B.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C.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D.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4.结合语段

(一)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语言风格的认识。

答:

5.对待金钱问题,你从孟子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请结合语段

(一)

(二)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语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语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三、(2018开封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许衡①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②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庭③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④而去。

其家人化⑤之如此。

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

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

许衡传》,有删改)

[注] ①许衡:

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②危坐:

端坐。

③庭:

庭院。

④睨视:

斜着眼看。

⑤化:

教化,教育。

A.舍

B.可

C.得

D.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语段(甲)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

4.语段(乙)中许衡哪些做法印证了语段(甲)中的观点?

许衡的做法使得他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二)子墨子自鲁之①齐,即过故人。

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②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③,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④劝⑤我者也,何故止我?

(节选自《墨子·

贵义》,有删改)

[注] ①之:

往,到……去。

②莫:

没有人。

③处:

止,休息。

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参加劳动。

④如:

宜,应当。

⑤劝:

劝勉,鼓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家乡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

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人固有的羞恶心

3.你如何理解语段

(一)中孟子所说的“本心”?

4.在语段

(一)

(二)中,孟子和墨子的说理方式有哪些共同点?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11分)

(《鱼我所欲也》)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 ①荀巨伯:

汉桓帝时人。

②值:

遇到。

③胡贼:

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

毁坏,舍弃。

A.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命于危难之间

C.是亦不可以已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万钟于我何加焉造化钟神秀

3.请概括语段

(一)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并为该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语段

(一)和语段

(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①避 躲避 ②辨 辨别 ③德 感恩、感激 欤 语气词 ④向 先前、从前

①能够用来 ②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器具 ③古代的一种量器

④益处

(1)①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②益处 

(2)感恩、感激

①喜欢,想要 ②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祸患,灾难 ④假如,假使 ⑤丧失 ⑥踩踏 ⑦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⑧优厚的俸禄 ⑨侍奉 

停止 

本性。

人的羞恶之心

一、

1.D A.好处、益处;

虚报夸大。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的。

C.正义、道义;

适宜、恰当。

D.祸患。

2.

答案 先前(有人)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解析 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

注意重点实词“乡”是通假字,翻译要到位。

3.C 先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意思来划分。

该句大意为“如果前些日子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天接受就是错的;

如果今天接受是对的,那么前些日子不接受就是错的”。

4.

答案 ①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分析,逐步深化。

②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节奏感强,富于气势,词锋犀利。

③善用比喻(类比),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喻“生”与“义”,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富有文学趣味。

④“一箪食,一豆羹”三字短语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在对比说理之后,转为铺排,最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气势充沛,议论犀利。

⑤善用反问,增加气势。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文章或作者的语言风格,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比如语言清新自然、朴实亲切,优美华丽、感情充沛,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等,可结合文体特点进行分析。

在分析时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以及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5.

答案 (示例)语段

(一)告诉我们,要反对不顾礼义而贪求金钱的做法。

语段

(二)告诉我们,不能接受不正当的馈赠,君子不能被金钱收买。

解析 语段

(一)可根据“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来谈,语段

(二)可结合“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来谈。

[参考译文]

(二)陈臻问道:

“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

在宋国,宋君馈赠七十镒,您却接受了;

在薛,薛君馈赠五十镒,您也接受了。

如果前些日子的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日的接受就不对了;

如果今日的接受是对的,那么前些日子的不接受就不对了。

二者之中,夫子一定有一个错误。

”孟子说:

“接受和不接受都对。

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必定要送盘费,宋君说:

‘馈赠盘费。

’我为什么不接受呢?

在薛,我有戒备之心,薛君说:

‘得知我要有所戒备,所以送钱给我买武器。

至于在齐国,就没有理由。

毫无理由馈赠金钱,就是收买。

君子哪能用钱来收买呢?

二、

1.

答案 

(1)有什么益处 

(2)同“德”,感恩、感激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复习时应加强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的记忆。

答案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意思对即可)

(2)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解析 

(1)注意“已”字的翻译。

(2)注意“谓”字的翻译。

3.

答案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 从今昔行为对比可知是对比论证。

谈作用,从全文入手可以得出结论,也可找出中心句“此之谓失其本心”,加以修改即可。

答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 题干要求回答孔子不接受供养之地的原因,在原文中一一核对句子,便可得出答案,原因是“万钟于我何加焉”或“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给他,以此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

“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三、

1.A A.舍弃。

B.可以;

大约。

C.取得;

能够。

D.做;

是。

答案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其实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持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需注意“非独”“是”“丧”“耳”等词的解释。

答案 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

(示例1)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示例2)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先将“生”与“义”的所欲程度进行对比,对“义”的所欲有甚于“生”;

然后将“死”与“不义”的所恶程度进行对比,对“不义”的所恶有甚于“死”;

最后将“所欲”与“所恶”进行正反对比,通过层层对比,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辨别论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不难找出,开头用类比方法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同时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而后文则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生、义”和“死、不义”和“所欲、所恶”进行了对比,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另外,作答本题的时候应留意题干要求“选择一种”论证方法来分析即可。

答案 不食无主之梨。

死后很多有学之士前来悼念;

谥号为“文正”。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需在语段(乙)中为“舍生取义”找论据,在结合注释理解语段(乙)内容的基础上,不难找出答案——不食无主之梨。

第二问可从文末找出相关答案:

当他去世后,四方学士皆聚哭;

得谥号“文正”。

(乙)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

“不是自己拥有的却去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说:

“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

“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没有主人吗?

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

那是他家人教化的结果。

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在墓下痛哭的。

其谥号为“文正”。

四、

1.B 乡,同“向”,从前。

答案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