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升华感情,理解快乐。
1、你心目中的快乐是什么?
2、在生活中要用心观察、发现快乐。
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会永远快乐。
第二课拥有好心情
教材分析: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使儿童能正确认识烦恼,知道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呈现了几个孩子的烦恼,用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平时有什么烦恼,帮助学生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知道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
2.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3.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敞开心扉说烦恼
1.谈话导入
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特别的好,可老师的心情却不见得好。
你知道为什么吗?
天气变暖,我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了,因为我经常出汗,一天下来,身上一股汗味,我多想去掉这讨厌的汗味啊!
咳……(板书:
烦恼)过渡: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烦恼,今天我们就敞开心扉把它说出来吧!
2.想想自己无法排遣的烦恼,并把它写下来。
3.交流反馈,敞开心扉说自己的烦恼。
寻找原因别烦恼
1.情境演示
过渡:
面对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先来看看“李萌的烦心事”(教材第10页)看看她是如何面对烦恼的?
情境一:
(1)课件演示:
一天大扫除,李萌去大队部拿报纸,回到教室时,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她。
(2)假如你是李萌,听到同学议论后,你会是什么感受?
你会怎么做?
(3)交流,评议(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好)。
情境二:
放学时,李萌看到几个在前边,她叫了几声,可是她们没有理她。
(2)假如你是李萌,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交流,评议(分析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诊断烦恼
请同学们来当当医生,为李萌开个“药方”。
诊断书
李萌想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很生气。
药 方
如果李萌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生气了。
3.给自己的烦恼开一剂良方
(1)学生思考并写下来。
(2)交流。
4.总结告别烦恼的方法。
活动三:
追求快乐笑人生
1.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1)师讲述故事:
有两个学生在一次选举中落选了。
面对挫折,甲同学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对同学发泄,认为大家不公,和他过不去;
而乙同学则很乐观,他说:
“还好,我又多了一些锻炼自己的时间,下一次再参加选举。
”
(2)同学们,面对同一种情况,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喜欢谁呢?
谈谈你的看法。
(3)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接受现实呢?
2.如果你也遇到了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呢?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3.小结:
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考验:
一是悲观的态度,二是乐观的态度。
如果你真的是选择了悲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在你以后的生活日子里只能有失败、挫折、困难来陪伴着你,你的心田就会阴暗多雨,天天都必须承受着忧郁、痛苦的折磨,同时你的健康也因此付出无谓的代价。
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你生活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着成功、欢笑、自信陪伴着,于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你,还能伴你成功地走在铺满鲜花的舞台。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笑对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天使。
第三课尝尝苦滋味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1)知道生活中是由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构成的。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邻居、老师、周围的人。
了解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
师:
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身处逆境……
那现在谁来说一下自己了解的人当中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
生1:
我爸爸……
生2:
我的邻居……
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访的情况,互相说说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以及自己的感受。
……
现在咱们全班交流一下自己的采访情况……
现在看一下书上的两个例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感受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和失败。
与大人相比,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少的多
第二课时:
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1、情感与态度:
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笑面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找原因,并汲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改过,为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进取,从小事磨练坚强的毅力。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故事、小表演两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正确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
2、教师准备:
教师设计一个情景,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尝尝苦滋味。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吗?
挫折。
困难,遇到的倒霉事。
是啊,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也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可是当你们遇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沮丧。
难过、困惑。
我想知道,当你们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不断努力,用谚语勉励自己。
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看书16页,读美国著名演员的故事。
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
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2、交流汇报。
(美国著名演员他曾经遭遇过多次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遇到失败。
失败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
)
3、师:
你们还知道类似这位演员的名人故事吗?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一位员工为了帮助妻子打字,发明打字机的故事。
是啊,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经过了多次失败,可他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有没有这句话?
生:
(齐答)有。
在哪?
谁了告诉大家!
生:
(读出来)课本16页。
全班齐读。
4、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爱迪生的事情屡见不鲜,小组讨论完成17页的表格。
5、我们也来向爱迪生学习,自己想出一句作为我们在遇到挫折、逆境时,勉励自己的话。
6、俗话说: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了看看18页中的图片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7、交流,思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8、明确“早当家”是什么意思?
(与同龄的孩子早些懂事、早些承担责任。
9、小组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有些学生同意这个说法,有些不同意。
说到富有的孩子也能做的很好,而一些穷人的孩子喜欢攀比,不思进取,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10、小结: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周全,这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论穷人、富人,只要你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正确,也就是有一颗上进心、一颗自信心、还有一颗恒心,就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
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飞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
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他就是那磐石下终年不见阳光的不毛之地。
所以说:
“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呢?
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要笑面人生。
生3: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要有坚强的毅力。
板书:
尝尝苦滋味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
挫折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逆境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课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磨练毅力
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师准备:
胡萝卜、鸡蛋、咖啡粉,辉煌人物的照片
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也不同,那你是怎样看挫折和失败的?
我会把它当作前进中的阶梯。
我有时会失去信心。
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那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些最后胜利的人,就是每次跌倒后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的人,那现在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发生的变化。
谁来说一下发生什么变化?
胡萝卜变软了。
鸡蛋变硬了。
水的颜色变了。
那面对困难和挫折,哪种行为表现像胡萝卜?
悲观、退缩的人
自暴自弃的人
哪种行为表现像鸡蛋?
坚韧、顽强、不屈服的人
哪种行为表现像咖啡粉?
积极进取、努力改变不利的境遇等
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没有遇到困难,而是他们没有被挫折与困难吓倒,并勇敢的去面对它们。
1、看教科书21页,邓亚萍的故事,她是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的?
2、交流汇报
3、出意志品质的小测验,测试学生的意志力
4、结合苏格拉底故事讨论,思考自己怎样从坚持做一件小事开始培养自己的毅力。
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小计划。
总结:
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失去信心,不要灰心丧气,要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后得到胜利。
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毅力,要从小事做起。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第一课吃穿住话古今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从服饰和建筑的角度,了解我国服饰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他们的特点。
由此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4.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服饰建筑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回答有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
“饮水思源”。
每个人都知道: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我们就该了解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感受其来之不易。
本课就从吃穿住三方面来研究社会的发展。
(二)新授:
1.吃
(1)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开始使用火。
在此之前,人类不用火甚至害怕火。
人类就开始生吃动物的肉骨髓野果鸟蛋等。
但这些东西腥臊恶臭,不能除,伤肠胃,多有疾病。
(2)燧氏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吃上了熟食物,从此告别了饮血茹毛的时代。
人类的身体得到了好转。
(思考:
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
(3)随着人口的增多,动物熟食已远远赶不上人口需求。
炎帝经长期实践发明了农耕。
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4)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应,如何能够提高产量呢?
古代劳动者经长期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掌握了节气歌,就可以适时耕种,这样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口需求。
(5)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
a.筷子可以激发大脑,而且使用方便。
这已经成了当今世界独具风格的重要餐具。
b.阅读p32页《屈原的故事》,了解粽子的来历。
c.向学生简单介绍馒头的来历:
三国时代,当时南蛮的孟获不断骚扰蜀国。
诸葛亮带领泸水一带的百姓来抵抗,时时有人掉下水,泸水的毒性很大。
诸葛亮出了迷信的主意:
用泥捏成脑袋的样子蒸熟,当作祭品来祭祀河神。
所以这种面食一直流传至今。
即“馒头”。
(6)在吃的里面学问可不少呢!
当然中西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的差异:
中餐以煎炸炒炖为主,西餐以烹饪为主。
中国家庭过年过节菜肴特别多,西方人不喜欢铺张浪费。
中国实行合餐制,西方实行分餐制。
利弊可想而知。
2.穿
穿衣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你知道衣服是怎么发展来的?
(1)在几千万年前,祖先用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
(2)六千年前,人们已经把野生麻织成麻布,但它极为不舒适对皮肤有不良的反映。
(3)千年前制成丝衣,但价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这个价格。
(4)两三千年来,我国有了棉花种植,有了纯棉制品。
………..
我们还有好多设想呢:
纳米材料的衣服。
穿着还能看一个人的地位。
唐朝是我国的鼎盛时期。
它的服饰有传统的咯内龙凤图案。
官服分为:
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下绿袍。
清代以旗袍和马褂为主。
龙袍是皇帝的象征,是皇权的象征。
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
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普通男子普遍穿裤,夏有凉帽,冬有暖帽。
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
在这里,中国的丝绸之路可是闻名于世的。
(观察地图:
丝绸之路到了哪些地方?
3.住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1)最初,南方人在树上搭窝,北方人在低上挖洞,以避风寒。
(讨论:
他们为什么在树上搭窝呢?
(2)观察p39页的图片。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图)
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房屋文化的内容有也越来越深了。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庄重优雅为主,采用对称空间的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凝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
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主要地位,有浮雕和圆雕等。
a.格门格扇有利于通风采光,还可以成为装饰物。
b.用斗拱将木块跤合
c.锁上还有山水画,诗人,人物故事。
(3)以上是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我们来放眼世界,观察世界的建筑风采。
a.哥特式建筑:
以高耸细长的塔楼为主。
b.铁艺线条流畅简洁,工艺细腻。
c.圆拱形建筑千变万化。
(4)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建筑和居家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还融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
a.沙发是sofa的音译外来词。
b.席梦思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具体讲解我们明白了: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总是在变化的。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第三课火焰中的文化:
陶与青铜
(1)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2)通过站在古人的角度,推测历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欣赏的方法。
(3)产生对古人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文化的使者—瓷器,灿烂的青铜文化。
学生搜集陶制品、瓷器或图片(包括瓷器的历史)。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
(1)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有哪些发展?
(2)我们的祖先,最初做出发什么?
二、新课
师生自带陶制品(陶壶、陶盆、陶罐、陶瓶等)学生自由阅读44页——45页,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想起制陶的?
用什么东西怎么制成的?
(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猜想)。
(2)书中有几种陶器,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3)为什么用火烧?
直接将泥制品晒干行不行?
(4)什么是紫砂壶?
分小组做陶器,体验制陶的乐趣。
全班交流讨论
2、教学“文化的使者——瓷器
(1)学生阅读46——49页内容
(2)让学生知道四种瓷器
[1]清代青花楼阁圆盘[2]明代五彩镂空,云风纹瓶
[3]隋代白瓷双腹龙柄传瓶[4]宋代哥窑开片瓷碗
(3)学习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3、自己阅读了望台和活动天地。
4、教学“灿烂的青铜文化”
结合50----51页,让学生知道,除了陶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青铜文化。
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或资料介绍,让学生一方面欣赏青铜文化,另一方面了解青铜的历史,结合课本找一找隐含在青铜里的故事,拓宽对历史的了解。
了解4种青铜器
利篱越王剑铜铲铜鼎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
名词解释:
紫砂壶
五、课后延伸:
动手制作泥制品。
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汉字的故事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的内容。
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寻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特点,体验和感受祖先的智慧,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设计思路:
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足矣!
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
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本课没计立足于高远和开阔的背景,从历史和审美的纬度设汁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适度探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以期在“思索”“顿悟”中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
1.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
2.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3.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
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
2.制作课件。
学生:
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
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
活动一 设想:
假如没有汉字
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会碰到哪些困难?
假如没有汉字,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妈妈的温馨留言条也就没了。
大家的交流沟通肯定少了。
假如没有汉字,逛街也不方便了。
街上没有一个字,我需要的东西不知在哪个商店,一个个地找,那要找到什么时候呀。
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没有汉字,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日子一长肯定忘记。
我也有同感。
久而久之,咱们的过去将是一片空白了。
生4:
假如没有汉字,我会很遗憾。
我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没有汉字,那就绝对不会有人看到我的作品了。
我看除了小作家伤感之外,班里的小书法家也干着急喽。
生5:
这样一来,作家、记者、书法家不是都要失业了?
师(半开玩笑):
失业的可能还有老师。
生6(笑着接):
我们也整天不知该做些什么了。
同学们,没有汉字的生活──
太不方便了!
生2.太单调了!
太落后了!
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缺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这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学生对汉字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要接触到。
可能是“熟视无睹”的原因吧,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均不尽如人意。
“假如没有汉字”这一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与换位思考,学生基于生活列举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可见学生在假想中已深刻认识到汉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了汉字的重要。
活动二 探寻:
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这宝贝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生(疑惑地互相看看):
不会吧?
!
那是地上长出来的吧?
生(众笑):
不可能……
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
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
我知道这个传说。
传说距今5000年前,有一位名叫仓颉的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十分清楚,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圆时弯,低头看见各种鸟兽的脚印,他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好神奇的传说。
同学们,你们认为传说中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方面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兴高采烈地交流,气氛异常活跃)
生l:
我们组一致认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不可信。
人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对这一点我们小组也认为不妥。
不过我想,传说中写仓颉有四只眼睛是想说明他比常人会观察、会发现。
我们认为,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是可信的。
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
你说的是象形字。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小组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
创造那么多的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
我们认为仓颉是文字的鼻祖,是始者,但不是终者。
“仓颉造字”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
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
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根”,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文字根”长出了强壮的树干。
只有在后人的浇灌下“树”才会渐渐“分枝”,长出“绿叶”……造字的祖先不是一个人,我们的祖先人人都在创造文字,都在参与这个活动。
直到今天,汉字都还没有“结果”,也永远不会“结果”,因为汉字还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仓颉造字”可信不可信这一个冲突的问题,创设了一种学生敢于争议的氛围。
争议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这一思辨活动创设了无拘无柬、自由畅达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师生在交流、述说、碰撞中不断生成“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
那人们为什么要造字呢?
表达、交换、记忆?
我想是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
我也这样认为。
据说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有很多帮助记事的方法(电脑出示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三幅图)。
这是人们通过一些考古的发现和古籍进行推测的。
请大家来试着当当考古家,推测一下人们的记事方式。
(让学生与“考古家”进行角色置换,由此时此地的情境,转换到彼时彼地的情境,并按照置换后的角色去考虑、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维、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