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73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西方列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轮题练习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答案】A

3、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答案 D

解析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官员掩盖社会阶级矛盾(“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骄自大(官犹诩诩自得……自命为能员)。

D选项“吏治败坏”可涵盖这些意思,为正确选项。

材料所述的“贫富不均”“莠民作乱”现象是官员所掩盖现实,立意在于说明官员腐败而不是揭示战争失败的原因。

“民性懦弱”是官员粉饰太平、掩盖百姓“闹事”的理由,这都是耆英用以说明吏治败坏的论据,而不是战败的论点。

故A、B、C项都为错误选项。

4、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

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体现了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不符合题意;

“拜上帝教”创立过程中吸收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故B、C项不符合题意;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5、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 A

解析 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讲的是中共的主张,并不代表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

中共机关刊物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知识分子的共识,故C项错误。

中共机关刊物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D项错误。

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解析 这一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

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

据材料可得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7、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

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

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

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苏区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提升,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因此D项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

此时,英国仍然是世界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但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

晚清中国国际地位较低,故D项错误。

10、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

A项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应全师北上,不给清政府喘息时间,定都天京恰恰给了清政府战略上的缓冲时间,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11、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答案 B

解析 图片中的“某类组织”应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故B项正确。

其他各项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无关,时间上也不相符。

12、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

这表明(  )

A.中国主权的丧失B.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中西方地位平等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解析 从材料“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天朝体制逐步崩塌,故B项正确。

13、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

“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

”这表明林则徐

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

【答案】B

14、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

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

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 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

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

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持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16、冯友兰讲:

“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钱穆说:

“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

”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解析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不能体现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运动的空想性并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列强的镇压是外因,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D项错误。

17、“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

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18、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

“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

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

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

”其评价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

解析 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和措施属于典型的改良,不是“激进主义”,故A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其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天京变乱暴露了领导集团的争权夺利,故B项正确;

辛亥革命属于激进主义,但是和宗教无关,故C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侧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8月1日,光绪帝发布诏书对日宣战。

同日,明治帝亦下诏书对清朝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光绪帝宣战谕诏为: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

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卷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

“……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

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

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

“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

”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

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

“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日两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

并分别概括两国宣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

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答案 

(1)焦点:

朝鲜是否是独立主权国家。

理由:

中国认为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保护;

日本强行干涉朝鲜内政,出兵朝鲜,侵犯朝鲜主权。

日本认为其遵照国际法条约,维护东亚和平;

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朝出兵是干涉朝鲜的内政。

(2)看法:

中方:

日本蓄谋已久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日方:

用近代西方条约和国际法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取代亚洲旧习的战争。

韩方:

中日两国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发动的战争。

原因:

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焦点,据材料一中“朝鲜为我大清藩属”“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可答出朝鲜是否是独立主权国家;

第二小问理由,中国理由可据材料一中“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答出即可,日本理由可据材料一中“苟不违反国际公法”“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

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答出即可。

(2)第一小问看法,日本看法可据材料二中“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答出即可,中方看法可据材料二中“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答出即可,韩方看法可据材料二中“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答出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通过三方看法可知立场、利益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