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8051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

)   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

ng)

一箪食(dānshí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2)词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如使】假如,假使。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分节奏;

接着默读理解文意;

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而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

所恶有甚于死而不辟患(正面论述)

(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即“义”)(举例论证)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见利忘义(即“不义”)(反面论述)(对比论述)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丧失人的本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交流点拨】明确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

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3.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

(1)类比论证。

运用鱼和熊掌与生和义的类比,论证要舍生取义。

(2)事实论证。

用贫贱不受嗟来之食和受厚禄也要讲礼义的事实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得兼时就会舍生取义。

(3)道理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是故所欲有甚至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对比论证。

把“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该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在说理的过程中,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的类比,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对比。

将“生”和“义”对比,“死”与“不义”对比等。

(3)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正确对待“鱼肉”“熊掌”。

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别抵制不了“鱼肉”的诱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2.拓展延伸

请举一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例子。

【交流点拨】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10* 唐雎不辱使命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弗(fú

)  雎(jū)  怫(fú

)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

n)缟(gǎo)挠(ná

o)谕(yù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开端:

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

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

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

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

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点拨】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交流点拨】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奸诈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交流点拨】表现秦王无理责问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这篇记叙文,写出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交流点拨】示例:

(1)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

本文虽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

11 送东阳马生序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

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

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嗜学(shì

)   俟(sì

)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

)加冠(ɡuān)叱咄(chì

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

ng)烨然(yè

缊袍(yù

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一部分(1~2):

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

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

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

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

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

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

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

二是同乡之谊。

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

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画荻教子。

送东阳马生序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

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

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12 词四首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

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

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酒酣(hān)      遣(qiǎn)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麾下(huī)炙(zhì

【八百里】指牛。

【五十弦】原指瑟,词中泛指乐器。

【翻】演奏。

【作】像。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响雷,震雷。

文中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1.《渔家傲·

秋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表达了词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词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3.辛弃疾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什么用意?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词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表达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同时抒发了词人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4.《满江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希望一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交流点拨】从题材上看,本词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本词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雄壮而不纤巧:

所以叫作“赋壮词”。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四首词的主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同学们,继续加油!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1)背诵本课四首词。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

写景:

“秋”(边塞 秋景)、“异”——萧瑟、荒凉

下片:

“思”(戍边将士)、“泪”——思家忧国、壮志难酬。

意境: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太守出猎——狂

立志报国——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满江红

秋瑾

回顾过往生活——殊未屑

思虑未来前途——青衫湿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

以前我们学习的很多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而本课所学诗歌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我在上课时注重引导同学们体会诗词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