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723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评价教案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学习教育评价这门科学,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这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评价其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一、什么是教育评价

  为了理解什么是教育评价,我们首先来理解什么是评价。

  “评”,即评定、评判之意,“价”,即价值。

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

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评价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

标准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某学生语文考试得80分,没有标准,你就无法判断这一分数是高还是低,如果告诉你他所在班级的平均分数为70分,那么该学生的分数在班级是比较高的分数。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评判。

关于什么是教育评价,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共识。

不同的界说中,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

  有的强调教育评价是判断教育目标或教育计划的实现程度;

有的强调通过评价搜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

有的强调教育评价是考察教育成绩的一种手段、方法;

有的强调教育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变化及其引起因素作出的价值判断;

有的突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程度的判断。

  我们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社会确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把握这一界定,要重点理解以下四点:

  1.评价依据是教育目标。

任何教育都是一定社会的教育,教育目标是一定社会所规定的,它不仅决定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决定着教育行为的具体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基本依据。

价值标准是一定价值观的具体化,每一具体的、特定时空的评价标准,都是基本的价值标准的具体化。

在经济结构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教育评价必须以主流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制定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才能保证教育评价的正确方向。

  2.评价界阈是教育或教育活动的全部。

包括一切教育活动和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一切人员、机构、方案等。

  3.评价本质是价值判断。

就是要对教育活动提供给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作出判断,借以增进教育活动的价值,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4.教育评价要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发展需要。

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包括社会,也包括受教育者个体。

教育活动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

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是教育的外在价值,满足受教育者个人需要的关系是教育的内在价值,因为教育满足社会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来实现的。

因此,衡量教育活动的价值,既要视其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视其是否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督导等概念有密切关系,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和区分。

二、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功能

  事物的功能与事物的作用不同,功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能做什么的能力,而作用则是事物可以用来做什么以及做后产生的影响。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教育评价所具有的效能,或者教育评价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导向的功能、诊断的功能、鉴定的功能、改进的功能、激励的功能、监控的功能、研究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等。

我这里只强调以下四种功能:

  

(一)导向的功能

  导向即引导方向。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方向,方向在人的行为中起航标的作用。

由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所以评价的导向就特别重要。

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一般要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然后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标准与评价结果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评价内容、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标准就像一个指挥棒引导人们活动的方向。

  

(二)鉴定的功能

  鉴定,意指对教育活动成效、优劣的甄别,常与总结性评价密切相联。

鉴定具有选拔、分等的效能,能实现对同类评价对象之间优劣高低的比较。

在教育评价中,鉴定可以归为三种类型。

一是水平鉴定,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的程度;

二是评优鉴定,即通过对评价对象相互之间的比较,评定优胜者;

三是资格鉴定,即对评价对象是否具有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作出决定。

早期的教育评价,以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为主要特征,例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发挥的就是这一功能。

  (三)改进的功能

  改进的功能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

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密切相联。

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是改进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伴随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通过收集、筛选、分析加工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帮助我们发现教育活动及评价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四)激励的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动机或调动积极性。

合理的、适时的评价,有利于公平竞争,能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科学评价,明辨是非、区分优劣,既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也可以为被评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之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自觉地改进不足之处,提高工作和学习质量,促进其不断发展。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教育评价原则是在对教育评价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总结教育评价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人们对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

概括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方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是指评价必须坚持引导教育工作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正确方向,保证教育活动沿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贯彻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要求教育评价在确定评价目的和标准时,必须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基本的、总的依据。

  

(二)科学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进行评价必须把握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判断。

不能凭主观想象、主观臆断。

  贯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确定的评价指标必须符合评价的目的要求,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特征;

评价标准要合理,评价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克服主观随意性和感情因素的影响;

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价内容的性质相适应,多种方法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评价信息的搜集更为全面准确,评价结论更可靠。

  (三)激励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激励性原则,是指评价应促使被评对象形成继续努力或在进一步的活动中克服不足之处,增强提高活动效果的动机或期望。

这是教育评价要激励评价对象前进、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所决定的。

  贯彻教育评价的激励性原则,首先要使教育评价过程及其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其次,制定评价目标和具体标准要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不要过高或过低。

第三,要求评价的实施者注意评价对象个体的心理状态,了解并尊重评价对象的意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激发评价对象在进一步的活动中保持优势、克服不足之处的动机和行为。

  (四)可行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可行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要在保证正确方向和科学、客观的前提下,尽量使评价简便易行。

评价过于繁杂,带来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评价对象的负担,会降低评价的实际功效。

  (五)实效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实效性原则,是指评价要有实际作用,即有指导实际、改进工作的效用。

评价活动如果不能帮助被评对象找出工作或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有价值的帮助,那么这种评价就不会受欢迎。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是实现评价目的的根本要求。

四、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总体概括,是某种教育评价类型的总体构思。

它对评价的概念、功能、基本范围、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等一般都有规定。

  教育评价模式一般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反映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过程;

第二,是对某种教育评价类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做框架性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的评价方案;

第三,是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或中间环节,对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控制等功能。

教育评价模式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教育评价模式反映不同的教育评价思想方法。

  在长期的教育评价研究中,西方总结出多种教育评价模式。

较有影响的有泰勒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应答模式等,其中泰勒模式和CIPP模式影响最大。

  

(一)泰勒模式

  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应该被理解为: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

  泰勒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的行为目标,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编制课程、教材或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然后依据行为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实际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程度。

所以,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模式是教育评价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模式,也是最有影响的模式,它以目标为依据,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是,泰勒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忽视对教育目标自身的评价,并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的关注。

  

(二)CIPP模式

  适应美国教育改革需要,并针对泰勒模式的不足,进入20世纪60年代,教育者创立了一些新的教育评价模式,其中CIPP评价模式是这些新的评价模式当中比较完整并有较大影响的一个。

  CIPP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L.D.Stufflebeam)于1966年创立。

这一模式由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ion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所组成。

CIPP是这四种评价的缩写。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把教育评价看成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

”其中背景评价是为计划决策服务,输入评价是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是为决策的实施服务,成果评价是为再决策服务。

 

五、教育评价过程

  教育评价过程是教育评价活动所经过的程序,同样具有时间的连续性、顺序性以及动态性。

从内容安排上看,教育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评什么、为什么评、谁来评、怎么评和评价结果的处理等。

教育评价的过程涉及的因素较多,只有设计安排好教育评价的程序,才能使每一次具体的教育评价过程有计划地、高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人们对教育评价过程阶段的划分有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两种。

  持四个阶段说的例如:

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认为教育评价过程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

还有我国台湾学者李聪明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选定评价时机和场所;

分解评价目标;

选择、制作评价工具,搜集信息;

对评价信息进行处理、解释和利用。

  持三个阶段说的,具体观点也有不同:

  例如:

美国学者盖伊(L.R.Gay),把教育评价分为教育活动之前、教育活动之中和教育活动之后三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前的任务主要是确定教育活动及教育活动的目标;

教育活动之中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实际活动与计划相符合的程度,为改进教育活动所需采取措施;

教育活动之后的任务是评价教育活动的全面效果并提出今后的对策。

加拿大学者梅森认为,教育评价的第一阶段是明确教育目标并把教育目标具体化;

第二阶段是设计可以准确测量这些目标的程序,包括设计评价工具和搜集信息;

第三阶段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

我国学者一般把教育评价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评价和教育评价?

  2.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和特点?

  4.哪些类型的教育评价有利于达到改进教育过程的目的,为什么?

  5.教育评价有哪些基本原则?

在评价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6.教育评价的过程是怎样的?

  7.简述泰勒模式、CIPP模式和目标游离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的准备

  教育评价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目的、分析教育评价的背景、组建教育评价机构和设计教育评价方案。

  一、教育评价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是明确教育评价目的和进行背景分析,在此基础上,组建教育评价组织机构和设计教育评价方案等。

  第一、明确教育评价目的并进行背景分析

  一般而言,教育评价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以诊断、改进、促进评价对象提高和发展为目的,另一类是主要以分等、鉴定、区分评价对象优劣为目的。

因为评价的目的不同,其评价时机、方法、搜集评价信息的渠道、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使用等都不同。

  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和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评价,通常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属于形成性评价。

这类评价,一般不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不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而是通过评价,诊断问题,为方案或计划的改进,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提高方案、计划或教育活动的质量。

  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的的评价,通常在活动结束时进行,属于终结性评价。

这类评价,一般要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别、分出等级或者决定奖惩。

  虽然终结性评价也可为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形成性评价提供信息也可以判断评价对象的优劣,但是为不同目的而设计的评价其评价方法和主体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情况,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往往评价者主要采取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搜集评价信息,以定性描述的方式表达评价意见,而且往往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搜集评价信息,评价者和被评者随时处于沟通状态。

而以鉴别、区分、奖惩等为目的的评价,为了将被评对象区分开,往往采取量化的方式对评价对象的成就进行判断、打分;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评价主体往往是上级、领导或专家等,被评者被动接受评价,较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为了实现教育评价目的,就要分析评价背景。

一般而言,对教育评价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背景分析,教育发展背景分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制度要求、评价委托人的需要以及被评对象自身状况分析等。

  通过这种分析,充分地发挥实现目的的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减少或者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

第二、组建教育评价组织机构和培训评价人员

  组建教育评价组织机构和培训评价人员是评价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主要是规定谁来评的问题。

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设置一定形式的评价办事机构或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对评价人员进行培训等。

  教育评价机构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工作部门。

教育评价机构有常设性评价机构和临时性评价机构。

国家的各级督导机构、某些单位或学术团体设置的评价机构属常设性的评价机构,如我国有些省成立的教育评估院。

为某项评价任务而临时组建的评价机构就是临时性评价机构,如论文评审、研究项目评审等组织多是临时性评价机构。

对于学校评价来说,有学校外部评价机构和学校内部评价机构之分,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力量以及学术团体对学校进行评价时所设定的机构均为外部评价机构,而学校自身开展评价时所设的机构为学校内部评价机构。

对于某一具体评价,都要根据评价目的和任务确定或组建评价机构。

  对评价者进行培训,是评价组织准备的重要任务之一,培训内容包括理解评价目的、学习评价方法、技术等。

  第三、设计教育评价方案

  设计教育评价方案是教育评价准备工作中最具实质性的工作之一,评价活动之前必须进行周密地计划、设计,才能确保评价活动有效、顺利进行。

教育评价方案是根据一定目的和教育活动、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程序等加以规范,作出规定的基本文件,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指导思想、评价指标系统、权数、评价标准,对  评价指标体系中方法、评价工具和评价实施程序的说明以及必要的附录等。

这其中,评价目标分解成评价项目,分配权数、确定评价标准等是评价方案中的核心内容。

二、评价目标的确定及其分解

  第一、评价目标

  教育评价离不开评价目标,没有评价目标就不知到评什么。

因此确定评价目标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评价目标离不开教育目标。

评价目标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基础,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并通过评价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化为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制定新课程评价目标就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二、评价目标的分解

  由于评价目标比较原则、笼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评价时,必须把评价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项目,这就是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某个方面的具体化,具有行为化、可测量的特点,是直接的、具体的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的方向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科学的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要求设计者必须深刻认识教育规律,认识被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准确描述、表达教育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

1.评价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

  由于教育评价的目的、方法论不同,教育评价目标具体化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标系统,一种是概括性问题。

如果评价目的是为了鉴定、评比,则评价项目常用指标系统体现;

如果评价目的是为了评价对象改进工作,或者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有关问题,则评价项目一般用概括性问题表述。

  指标系统是根据可测或具体化的要求将评价目标逐级分解后所形成的既有层次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化的指标群,是具体的评价内容。

指标系统有不同的层级,是由目标到指标,或由抽象到具体的多层级指标构成。

  指标系统可分为条件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效能类指标。

指标系统比较庞杂,有时不能突出重点。

  概括性问题是针对指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表达教育评价内容的另一种方式。

它是就评价者所关心的方面将被评客体分解为一系列的抽象问题,类似平时考察时的调查提纲。

  概括性问题的优点:

一是直接反映目标,评价的有效性高。

概括性问题不针对具体的行为,而是强调整体感知,直接反映目标,因此评价的有效性高;

二是简练而明确,突出主要因素。

概括性问题不同于指标系统,它强调对大的、典型问题的总体判断,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具体问题。

因此在一次评价中,所用的概括性问题较少,问题简练而明确,突出主要因素,评价的针对性强,有利于反映被评对象的个性。

  缺点是:

信度偏低。

依据概括性问题进行的评价,其问题比较笼统,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行为,评价者对被评对象一些方面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认识的空间较大,自由度较大,因此在实际评价活动中,不同评价者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及程度不同,都会产生偏差,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

2.设计指标系统应坚持的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

  指标作为直接的评价内容,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为你要评什么,人们在做中就注意抓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设计指标系统时,要坚持导向性原则,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目标方向,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要求。

同时要坚持大方向和小目标的统一,要把总的方向和阶段性的重点统一起来。

把工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对阶段性小目标的评价,促进其落实,逐渐提高,最终全面实现总方向指导下的大目标。

  二是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追求的目标。

指标的科学性可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一是要求指标与目标一致。

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每个指标必须是目标的一方面的具体反映,它的内涵要和教育目标或管理目标要求的东西一致;

二是要求同一指标系统中的指标要相容,不能把相互矛盾的两条指标放在同一系统中,否则会使评价者无所是从;

三是要求同一指标系统中指标不能重复,不能出现等价指标,否则在分配权数时会加重该内容的分量而使指标体系失调;

四是要求指标要具有可比性,即指标必须反映被评对象的共同属性。

例如对某种类型学校的评价,就要求抽取该类学校的共同属性设计指标,采集相同时空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是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指标系统对目标反映的完备性、全面性。

每个指标是目标的一个方面的规定,而目标则存在于系统化的指标系统之中。

因此,设计指标系统时,要求坚持整体性原则,不能遗漏任一重要的、反映评价对象实质的指标。

例如,学生评价,就应包括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