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692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之七儿童期教育Word格式.docx

到了换牙年龄而乳牙迟迟不脱落,则会妨碍恒牙的正常萌生,可能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出现乳牙和恒牙双重排列的状况,也影响孩子的美观。

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儿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快,但还不够成熟,专注于一项活动的能力不持久,容易兴趣转移或产生疲劳,大脑机能的协调能力也较差。

要重视对孩子大脑的保护,教会孩子合理用脑,科学用脑。

二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特点。

孩子在这个时期骨骼的数量比成人多,有些骨骼正处在发育愈合期,未定型,易变型。

父母平时应注意孩子走路及坐立的姿势,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如书包应尽量选购那种双肩跨的,床应选用硬板床的或质地较硬的席梦思。

孩子学习用的坐椅,也应采用硬板的。

三是体型特点。

儿童期孩子身高增长速度较快,每年大约长高5—6厘米。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论男女,如果年平均身高增长低于4厘米,父母就应带孩子上医院或咨询营养师。

如存在某种发育方面的疾病,或存在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严重挑食、偏食等,应及时矫正或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四是心脏与呼吸系统。

不要让孩子像成人那样参加过分剧烈的运动和过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免心脏过度疲劳,影响健康发育。

(二)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是思维能力特点。

富于幻想、好奇多问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

儿童期孩子形象思维占据思维优势,还不能接受相对抽象复杂的道理。

他们喜欢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

儿童期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为他们的想象提供印象的事物“标本”,通常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事物的简单重现,而且不具有逻辑性和组合性。

父母应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山脉、河流、森林、庄稼等;

常带孩子到公园去,去参与游乐,观赏动物,体会喧闹;

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去了解自然常识,科技知识等。

通过接触、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为孩子创造良好条件,丰富孩子的阅历,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是感知觉及注意力特点。

儿童期的孩子,感知事物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各类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个整体印象,他们往往忽略细节。

他们对容易产生视觉、听觉刺激的现象感兴趣,比如怪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喧闹的声音等,这些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所感知。

儿童期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专一,不持久,经常处于一种情绪化状态。

他们学习的兴趣常常会被一些具体的、直观的容易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所分散而发生转移。

孩子注意力所涉及的范围较狭小,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也较差。

如专心写字时,往往会忘记了坐姿要端正和眼睛不能离书本太近的要求。

父母应及时提醒,帮助纠正。

三是记忆力特点。

儿童期孩子的记忆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许多事物及生活常识概念是无意识中记住的。

孩子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记得牢,对抽象的概念就接受差。

四是情感及意志力特点。

儿童期孩子的情感外露,易转化,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发生变化,出现喜怒无常。

当父母发现孩子产生自卑、焦虑、嫉妒、痛苦等消极情绪时,要及时关心疏导。

儿童期孩子的意志力不健全,坚持性差,做事情易受外界影响而半途而废;

大多不善于向自己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和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经常需由父母督促。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要切合孩子实际,切忌过高,一旦提出就应督促孩子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二、孩子的学与玩

孩子的快乐多半来自于玩耍,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儿童期的孩子。

晚清诗人高鼎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著名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孩子爱玩的天性。

尽管这些当时疯跑在田野里的孩子现在早已成为了过客,但他们作为孩子贪玩的欢乐场景仍然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上,一只只风筝在迎风翱翔,看到了已成为我们祖先的孩子们,在没有繁重的功课压力,没有父母严厉的呵斥,没有高压线缠绕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嬉闹、放飞欢乐的田园风光。

现代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在处理孩子学与玩的关系上步入了误区,严重限制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发展。

有的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说:

“整天只知道玩,满脑子都是玩,就是没有学习!

”把孩子的玩当作是一种“不务正业”。

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玩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有资料表明,美国的小学生,五年级之前基本上没有教材。

孩子们上课就是以玩耍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氛围;

在游戏中养成思考习惯,培养动手能力。

玩可以促进孩子的体格发育,玩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学与玩确实是一对矛盾,需要把握一个度。

一方面,要看到玩对于引导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效果、增进亲情友情等的好处,另方面,嗜玩成瘾,荒废学业,贻害终身。

我最近在外地走动,常到网吧去玩看看新闻,下载一些资料,早上去总能看到一些似成人似孩子的面孔,他们在网吧从早到晚的玩,玩累了就在网吧过夜,荧屏上游戏还在紧张地进行中,他们却趴在键盘上睡着了。

孩子一旦进入了这种境界,父母还能对他们的玩感兴趣吗?

这时候,贪玩的孩子就成了父母们最大忧虑和担心,父母的内心对于孩子的玩,就只剩下恐惧甚至绝望了。

所以说,作为父母,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同时,注意处理好几个学与玩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是学习目的与学习习惯的统一。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既是孩子人生的目标指向,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

让孩子明白,在学生时代,玩好是为了学好,只有学好了,才能更轻松地玩。

有克制地、适当的玩是必要的,但不能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却先养成了贪玩的习惯。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意志力控制自己爱玩的天性。

其次是学习氛围与家庭环境的统一。

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家庭的氛围、内部关系和生活规律等,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

父母的自身修养,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和谐的家庭内部关系,会让孩子感到自然、温馨,会增强学习效果。

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意识这些或因自身文化修养欠缺,有意无意中破坏了家庭环境的安静,干扰了孩子的学习情绪。

比如在孩子学习时高谈阔论,做家务弄出刺耳的声响,在家喝酒打麻将等。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一方面自己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另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远不如大人们谈话、做家务和玩重要,涣散孩子的学习信心。

当孩子学习时,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持家中的舒适宁静,大人不贪玩,才能要求孩子不贪玩,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在这个环境里,他的学习是第一位的,是神圣的,是最重要的,从而更加珍惜,更加努力。

第三是意志力与轻松感的统一。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学习与玩相比,学习当然是一件枯燥的事,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很难抵制玩耍的诱惑。

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分清事情的主次,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

对于孩子来讲,生活中最大的诱惑莫过于玩耍。

在学习之余轻松一下是完全必要的。

但由于孩子在儿童时期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较差,一旦开始玩耍,其他事情就不再重要了。

这就要求父母帮助孩子适当地玩,有节制地法,轻松过后能立即把心收回来,继续投入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把握好学与玩的关系。

三、故事的魅力

许多人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向人们谈起自己的成功要素时,常常谈到童年时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对他们心灵的开发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例如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谈到他的童年生活时,外祖母的故事,占据了他幼小心灵的重要位置。

这些故事滋润了他的童年,更滋润了他的人生,他的童年是不幸的,可是他却仍然幸福。

外祖母所讲的那些充满神秘与人生智慧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他,滋润着他那颗敏感而聪慧的幼小心灵,在他心灵里播种下了文学的幼苗,终于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当父母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手足无措时,试着给孩子讲个故事。

许多的时候,孩子烦躁的情绪会在故事里安静下来。

孩子往往会拒绝父母的训导,但一般不会拒绝父母给他们讲故事。

很多时候,孩子会牵着大人的衣襟央求再给他讲一个。

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着语言的交流、表情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也是让孩子感知世界,接受知识的过程。

有人说故事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开启幼儿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故事耐人寻味,蕴含人生哲理;

故事里有悲欢离合,故事里有好人坏人,故事让孩子懂得了善与美、丑与恶。

故事像绚丽多彩的泡泡,唤起幼儿美好的梦。

有趣的故事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讲故事也应有所选择,应以童真童趣为主,讲那些维护公理正义的故事,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关爱他人、热爱劳动的故事等等。

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人间的是非曲直,辨别世道的良莠忠奸。

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是对美好、高尚、善良的赞美;

是对坏的、丑陋的东西有力的鞭挞。

故事里有知识,故事里有道理,故事里有趣味,故事里有刺激。

听人干巴巴的说教是痛苦的,然而,听故事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却是幸福的。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四、孩子的好奇心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发明;

近些年,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行第二名的印度多出1倍。

但美国专家评论说,中国学子虽然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最近在武汉,就儿童教育发表观点认为:

“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刘道玉先生用中国和以色列的教育状况做比较:

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孩子像小狮子一样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

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娇宠,要么棒喝。

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刘先生认为,“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为什么”是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人间奥秘的开始,是孩子迈向学习人生的第一步。

在孩子刚刚懂事时,“为什么”张嘴即来,他们会在妈妈急着要上班的时候,没完没了地问:

为什么人不吃饭会饿死?

为什么人要穿衣服?

为什么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不跟我玩?

为什么玲玲姐姐要跟一个男人结婚?

“为什么!

为什么!

你哪儿来的这么多为什么!

”妈妈会不耐烦地呵斥孩子一顿。

请善待孩子的“为什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1月出版发行的系列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

》,就是孩子好奇的产物,是孩子走入知识世界的宝库。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称好奇是知识之门。

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好奇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活,还会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奠定他们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

不要随便地抑制孩子的好奇心,更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也许对于大人是不经意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那一点点的兴趣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与艺术成就。

所以,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指点的作用。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朵很稚嫩的智慧的花,水浇灌多了行,水浇灌少了也不行。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没有了这个度,就没有成效。

对于孩子的“为什么”,父母不要敷衍了事,横加指责,对于孩子由于好奇和年幼无知造成的损害,也不要简单地惩罚了事。

要尊重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耐心解释答复孩子的提问。

即使解答不了,也要委婉地告诉孩子,如何去寻求答案,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到书本中去寻求答案。

有一位著名画家,在回顾他成就书画艺术生涯时讲了这样的故事。

在他六七岁的时候,见爸爸天天画画儿,很是好奇,就偷偷地拿起父亲的画笔和颜料,在自家洁净的床单上画了一幅他的处女作,被他的父亲看见了。

父亲先是吃惊,马上转为欣喜,他从内心对儿子所表现出来的对书画艺术的好奇心而感到振奋。

父亲把变成了画布的床单收藏了起来,对儿子说:

你要是把画画在纸上,我收藏起来就更方便了。

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开始在纸上学习画画,终于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宽容孩子因好奇心而造成的损害。

好奇导致好动,年幼无知的孩子常常会作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会把手电筒拆开来看看为什么会发光,把鸡蛋打破了看看里边的小鸡是什么样子,甚至把电视机荧光屏敲碎了看看里边的人在干什么。

所有这些,都是由好奇心引起的。

我自己在小的时候,曾经拆坏过我爸爸的手电筒,爸爸为此送了我一个“破坏分子”的雅号。

但却背着我在他的同事面前夸他家的二儿子有创造的潜力。

五、孩子的恶作剧

有学校在学生中做了一份关于恶作剧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61%的学生曾搞过恶作剧,这是个保守的数据,还有部分学生不愿坦白承认自己搞过恶作剧,认为这毕竟是“坏事”。

有44%的学生表示讨厌恶作剧,表示喜欢恶作剧的有9%。

孩子搞恶作剧的原因中有36%是出于好奇,还有31%是出于报复别人,为了取笑别人以及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恶作剧的分别占了10%左右。

恶作剧之后有49%的孩子感到内疚、自责和惭愧,有25%的觉得开心。

有36%的孩子表示搞恶作剧是因为好奇。

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大多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恶作剧是人的好奇心的变异,是一种畸形的游戏方法,是孩子童年时期的天性。

由于富于刺激性,很受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男孩子。

在多数情况下确实属于捣蛋,除了没有什么创意外,常常是在拿别人的痛苦作乐或用他人的尴尬取笑于人。

恶作剧的特点,就是在恶搞中寻求一时的快乐。

孩子恶作剧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对父母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天性中的顽皮,等等。

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

孩子在家里有时也会搞些恶作剧,有这么一个孩子,妈妈有事要出去同事家,他缠着要一同去,因路远妈妈把他留在了家里。

等到妈妈回来后,孩子却找不见了。

惊动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四周的邻居,还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

这时,他却若无其事地从自家的大衣橱里走了出来,得意地看着妈妈在发笑。

我家过去的邻居,有一个5、6岁大的男孩儿,他妈妈把他锁在屋里去上班,下班很晚,每到天黑的时候,他就爬在窗口,摇晃着不锈钢窗栏大声叫喊:

“我妈妈死了,快来救我啊!

”一开始邻居们都紧张,后来知道是孩子在搞恶作剧,也就不大理会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

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

但多数情况下,由于害怕父母的威严或是因为大人们对恶作剧不感兴趣,达不到取乐的效果,大部分恶作剧发生在学校,有的甚至就在课堂上,比如有的偷偷丢了别人的东西,或将别人的东西藏起来,在别人着急、烦恼中取乐;

有的忽然从角落里跳出来,把人吓一跳取乐;

有的趁同学入座前不注意把凳子撤掉,让同学摔坐在地上;

有的用双面胶之类的东西粘在椅子上,让同学粘在椅子上取乐等等。

几个孩子一起在河边或者水沟边玩耍,明明知道同伴中有不会游泳的,却故意的把那个不会游泳的同伴推入水中。

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把不会游泳的同伴淹死,而是要好好地出一出那个同伴不会游泳所带来的尴尬的洋相。

他们好在旁边看热闹。

可是,热闹没有看成,同行的同伴却没有了生命,这个仅给同伴的家庭带来了不尽的悲伤,也给自己带来了永生的伤害,并给双方家庭带来了打不清的官司。

孩子的心中没有危险意识,更没有犯罪意识,所以,对这一现象,家长不要无限地把它夸大为孩子的故意行为。

这一切后果的造成都来源于孩子的恶作剧。

恶作剧是孩子在寻找自己快乐的时候一种方式。

那么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恶作剧中做那些工作呢?

孩子的恶作剧搞过了,有时会给父母制造麻烦,但在玩的过程中、抑或在成人眼里的“捣乱”的过程中,孩子们却可不断地认识、思考和探索世界的。

有人会认为孩子搞恶作剧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不能因为怕孩子给自己找事,就过多地限制孩子,使孩子在诸多“不许”条条框框中变得缩手缩脚,甚至抑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对待孩子的恶作剧,首先,要把握一个度。

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任何的事情都不要过分,过分了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例如,大苹果很好吃,吃多了也会闹肚子,肚子就会疼。

我们做人也是一样的。

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相互之间开开玩笑是可以的,作作游戏也是可以的,可是有些危险的游戏是不能作的,像推人下水,把人推倒在汽车旁,玩煤气瓶,拿鞭炮炸小女孩,拿气枪朝小朋友脸上打等等。

这些都是危险的游戏。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玩这些游戏的危害性。

其次,还应告诉孩子,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缺陷恶搞。

有的人有先天的某些缺陷,比如眼睛高度近视、腿脚有毛病、说话结巴等,还有的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衣服不整洁、陈旧等。

要告诉孩子,这些都不是他们自己的缺点,而是他们的不幸;

要教孩子学会同情,要有怜悯之心。

第三,恶作剧也要分场合。

不分场合的、过分的恶作剧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对待孩子恶作剧行为,父母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是恼怒训斥,体罚痛打。

不问缘由不论场合,声色俱厉,严辞呵斥,甚至拳脚相加。

二是溺爱袒护,轻描淡写。

明知孩子不对,却以孩子还小为由,不做严肃的批评教育。

三是不认真对待,甚至曲解夸赞。

有些父母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搞恶作剧的行为,会觉得孩子“聪明机智”,“点子多”。

四是探寻原因,批评引导。

对孩子的恶作剧既不护短,也不粗暴处理,而是探寻其行为的缘由,指出其作法的错误或不妥处,引导孩子认识危害,改正错误。

显然,第四种方法是正确可取的。

六、父母的示范作用

人是家庭的产物,孩子是父母的产品。

孩子是在家庭的抚养、教育和熏陶下成长的。

孩子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道德人格等,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受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的。

孩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表现,大致反映着他的家庭教育的品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这话一点儿都不错。

在人的一生中,对于孩子来说,记忆最深的是自己的童年。

在他们的心灵里,不光记着父母为他们整天操劳的艰辛,更记着父母的品行。

他们记着父亲那年那月干了什么,那日那时和什么人相处,还记着父亲抽烟的动作,妈妈打麻将的姿势;

或许还记得,父母某一日为了一件小事吵嘴打架,等等。

眼里掺不得沙子,孩子纯洁而又天真,他们的眼睛像是跟随着父母形影不离的摄像机,如实地记录着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就应该襟怀坦白。

有位母亲曾抱怨说:

“我女儿懒死了,吃了饭就把碗一推,不涮碗,不扫地。

”女儿听到了却说:

“我妈妈才懒死了呢,一天碗也不涮,家里的饭都是我奶奶做的,她的衣服还是我爸洗的呢!

”到底是孩子懒还是母亲懒呢?

孩子的行为习惯大多是在模仿大人。

有句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母亲的懒散行为已在女儿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女儿在模仿她的母亲,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这种懒散行为的忠实继承人。

人说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恰如其分。

当孩子跟随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暧,父母的行为品格,还将影响孩子终生。

父母要想孩子做得好,就必须自己先做好。

如果父母平日里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修养,那么,孩子也会像父母那样彬彬有礼;

如果父母整天在外面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对人没礼貌,处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子便会自然受到不良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可以是日常行为上的,可以是做人品德上的,也可以是学业理想上的,总之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一些缺乏责任心的父母,由于他们的过错,家庭破裂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了终身难以泯灭的阴影,以致孩子长大组合家庭时,心理障碍仍然难以消失,影响到下一代的幸福。

孩子的成功,决定性的原因是孩子自身的努力,但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孩子的失败,也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父母的自律也就非常的重要了。

七、养成教育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

“教育是什么,从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是在孩子行为、意识教育的基础上,侧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

养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在中国古代,教育是由养正开始。

所谓养正教育,是指孩子成长到四岁以后,根据其接受能力,培养端正的心性及行为的蒙养教育。

这是一种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规范儿童少年行为习惯和道德心理的启蒙教育。

《易经》上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

养正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用礼、乐对孩子进行熏陶,礼教用以节制人的行为,乐教用以调和人的心境。

养成教育重在养成。

有些学生具有“两面性”,有的是“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顽皮生”,有的则相反。

有的学生的“两面性”还不是表现在家校的区别,而是表现在“表里不一”。

学生虽然大都比较单纯,不善于掩藏,但个别学生还是可能因为成长过程、生活环境的某种特殊性而致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日常的行为表现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在现代教育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而在家庭教育中,养成教育至今仍然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这方面,家庭应积极主动地和学校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八、培养孩子的耐心

所谓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

“我这孩子并不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那么,究竟是孩子没耐心还是父母没耐心呢?

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形成的。

许多孩子学习做事缺乏耐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做事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在孩子的儿童时代培养孩子学习的耐心要比培养他们考一百分更为重要。

不要让孩子们每天都感受大人的急功近利,因为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班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而且,我们还能感受到许多快乐。

学习语文,我们能知道天下许多的事情,学习天文,我们能知道许多天上的事情,学习历史,我们能知道古人在干什么,学习地理,不用出门,我们就像周游了全世界一样等等。

可是学习这些知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书。

而没有耐心的话,这些知识却是无法学下去的。

因此,学习是需要耐心的。

培养孩子的耐心是对父母耐心的考验。

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耐心去培养孩子的耐心。

孩子的耐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是由父母培养的。

对于父母来说,耐心是什么,耐心就是静静地等待着孩子做完某一件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坚持做完自己应做的某一件事情。

就这么简单。

要告诉孩子,一个人有了耐心才能干好一切事情,没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科学家如果没有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科学理想的。

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历经二十七年刻苦的研究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更是为了写作而甘心忍受寂寞。

他为了创作他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个人住在山里几年。

那是多么大的耐心啊,如果没有这么大的耐心,要想完成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