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6728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二生物(选修)

1.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中含有Na+,其含量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B.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C.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

D.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组织液中Na+含量可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血浆中不含蛋白酶,B错误;部分淋巴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而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因此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这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C正确;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D正确。

故选B。

2.当人体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A.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发挥调节作用

B.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活动增强,代谢加快

C.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大

D.大脑皮层中形成冷觉,机体蜷缩收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一方面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汗腺分泌减少等途径减少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骨骼肌战栗,皮肤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等途径增加产热。

兴奋还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机体可通过蜷缩收紧、主动加衣来减少散热,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B.摄盐过多会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被重吸使尿量增多

D.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下丘脑存在水平衡中枢,可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摄盐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B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错误;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

4.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人体通过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入侵时,吞噬细胞会吞噬处理结核杆菌

B.结核杆菌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C.卡介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会被效应T细胞直接裂解

D.初次接种卡介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详解】结核杆菌入侵时,可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结核杆菌特定的抗原,A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的能力,B错误;卡介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效应T细胞专门裂解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不会裂解卡介苗,C错误;初次免疫时机体内不会出现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再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5.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①②均会高于正常水平

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量减少

C.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切除垂体,则①②③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答案】D

【解析】

图中激素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均会高于正常水平,A正确;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正确;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C正确;切除垂体,则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会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6.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K+通道

B.阻断了部分Na+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的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

曲线图显示:

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其动作电位的峰值明显低于正常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峰值,说明用此药物处理后,导致内流的Na+减少,进而推知:

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断了部分Na+通道,B正确,A、C、D均错误。

7.图甲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乙为图甲中Z的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4次偏转

C.神经递质在③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

D.结构④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图Z是突触,刺激点Y在传入神经上,刺激点X在传出神经上。

乙图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刺激点X在传出神经上,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故有效刺激X处,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A错误;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两侧,因此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神经递质在③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为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正确;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可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

B.用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香蕉果实,可加速其成熟

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D.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赤霉素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且能打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详解】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引起植株增高,还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正确;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用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香蕉果实,可加速其成熟,B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的柱头,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D正确。

故选C。

9.某同学设计了“探究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作用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观察项目

组别

第1组

(清水)

第2组

(2.5×10-7g/L)

第3组

(2.5×10-5g/L)

第4组

(2.5×10-3g/L)

处理前胚轴的平均长度(cm)

3.27

3.16

3.40

3.20

处理5天后胚轴的平均长度(cm)

3.96

4.52

5.11

4.15

A.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

B.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的是降低偶然性,减少误差

C.分析实验数据可发现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探究最适浓度需在2.5×10-7g/L~2.5×10-3g/L间设置更小浓度梯度的系列溶液进一步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分析图表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胚轴的伸长量,1组清水为对照组,其余是实验组,其中2、3、4组伸长量均大于1组,表示2,4-D能促进胚轴的伸长。

【详解】本实验是“探究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作用的实验”,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A正确;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的是降低偶然性,减小随机误差,B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2、3、4组胚轴伸长量均大于1组,只能表明2,4-D能促进胚轴的伸长,不能说明两重性,C错误;由于浓度梯度较大,故仅根据上述实验数据不能确定最适浓度,预探究最适浓度需在2.5×10-7g/L~2.5×10-3g/L间设置更小浓度梯度的系列溶液进一步实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0~2年兔种群数量最少

B.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C.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年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λ-1,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详解】前4年λ始终小于1,种群的增长率=λ-1<0,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小的,故第0~2年兔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AB错误;第4-6年,λ值等于1,种群的增长率=λ-1=0,表明在此期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正确;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故第6~8年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和第2~4年不同,D错误。

故选C。

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