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6809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2莆仙方言概况3

2.1莆仙方言的分布3

2.1.1福建省内部的分布3

2.1.2福建省外的分布3

2.2莆仙方言的形成4

2.2.1人口迁徙的因素4

2.2.2行政区划的因素4

2.3莆仙方言的发展5

3莆仙方言词汇特点6

3.1莆仙方言词汇的古韵性6

3.1.1日常用语的古韵性6

3.1.2熟语的古韵性7

3.2莆仙方言词汇的过渡性9

3.2.1词汇混合9

3.2.2词义泛化9

3.2.3词义创新10

3.3莆仙方言内部差异11

3.3.1 莆仙两地词汇差异11

3.3.2仙游内部词汇差异12

4莆仙话与普通话词汇差异比较13

4.1词形上的比较13

4.1.1音节数量不同13

4.1.2叠音词与非叠音词的不同14

4.2词义上的差别14

4.2.1词义缩小14

4.2.2词义扩大15

4.2.3词义转移15

4.3词源上的差异15

4.3.1古语词运用15

4.3.2外来词的不同16

4.3.3方言创新17

结论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1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莆仙方言,又称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是长期受闽东话(福州话)影响的闽南话,是闽南方言莆田话片区。

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莆仙方言词汇的特征,来揭示莆仙方言词汇自身的独特性。

1.1.2研究意义

文中通过一步步揭示莆仙方言的词汇特点,探讨方言的历史性演变的运用,加强对莆仙方言现代化研究。

希望通过对莆仙方言这个过渡性方言的特点,对相邻方言之间的过渡性语言有更接近事实的了解。

相对于普通话的推广与运用,方言的使用已濒临灭亡,莆仙方言中也存在着“曾经满口地瓜腔,如今不懂莆仙话”的现象。

因此为了传承莆仙文化,保护莆仙方言,以研究莆仙方言词汇入手,分析莆仙方言的特色,使得方言在消亡的时期留下历史的见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莆仙语言的研究,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人涉猎了,如周婴《卮林》和姚旅《露书》中均有关于莆仙方言源于中原古音的考据。

而莆仙方言词汇的研究真正出现跨越式的进步,是在上世纪50年代。

当时涌现出林文金、吴启禄等重要研究者。

其中,林文金发表了《莆仙话的实词重叠形式》、《莆仙话的名词词尾“子”》、《莆仙话的物量词》等单篇论文,扼要叙述莆仙方言词汇的特点。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90年代以后莆仙方言的研究才再度兴起。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刘福铸1993年发表的《论莆仙方言的形成和流播》简述了莆仙方言的形成与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和地理阻隔的关系,以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莆仙方言的过渡性。

2001年黄金洪发表的《仙游话特色词初探》探讨莆仙方言特色词,作者查找闽东、闽南、莆仙三地的特色词汇,且作出简单的比较。

蔡国妹《莆仙方言研究》全面分析了莆仙方言的特征,作者简述了莆仙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特征,作出详细的总结。

这些研究对于后人了解莆仙方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2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国外地区对莆仙方言的研究尚未成熟。

但是在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上,根据闽方言的特色分别作出研讨。

对于莆仙方言的研讨,如第七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中,刘秀雪、曹逢甫的《音韵规则的转换——以莆仙方言为例谈论语言接触》,以莆仙方言为例研讨语言的接触,从而获得音韵规则的转换。

第九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人称代词考察》,探讨了闽南方言戏文中的人称代词,进一步论述闽南方言人称代词与莆仙方言存在的异同。

且日本语言学家还研讨了莆仙方言语音和日本语音之间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莆仙方言的本源。

1.3研究内容

方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

不同的方言有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特点,而这正是语言学家一直在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莆仙方言被誉为“文献名邦”,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言上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但是,目前对于莆仙方言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与语言学价值研究不成比例。

以词汇入手,探讨莆仙方言内部的特点。

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莆仙方言分布和形成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作为交界地带的方言过渡性的特点。

第二,以整个莆仙方言区入手,探讨莆仙词汇的古韵性、过渡性及其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对比莆仙方言与闽南话和闽东话的共时异同,以词汇为例,阐明其过渡性。

第四,比较莆仙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区分二者在词汇结构方面的差异,突显莆仙词汇的特征。

2莆仙方言概况

莆仙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闽东地区与闽南地区的交界处,莆仙方言是在闽东方言与闽南方言的磨合与碰撞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混合性方言。

下文从莆仙方言的分布、形成、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

2.1莆仙方言的分布

莆仙方言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主要通行于莆田、仙游两个地区。

但随着人口的迁移、经济贸易以及下海经商等,莆仙方言也随之带到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分布。

2.1.1福建省内部的分布

莆仙方言使用范围主要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和仙游县。

而除了这两个地区之外,莆仙话在莆田市的管辖区之外,还有一些双方言区和区外方言岛。

双方言区,如在闽东方言与莆仙方言交界处,则有福清的新厝江阴、一都、东张、镜洋、音西是双方言区。

在闽南话与莆仙话的交界处,则有泉州惠安的南浦、涂岭地区是双方言区。

区外方言岛是指闽方言中,除了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东方言、闽西方言、莆仙方言等七个主要方言区以外,由于历史特点的不同,划分了一些边界方言和方言岛。

莆田方言也有自身的区外方言岛,其主要分布在福清市渔溪镇的东际、联华、红山、钟前、柳厝、水头、苏田、双墩等自然村;

新厝乡的新厝、蒜岭、霞浦、江兜、漆村、东沃等村的部分村落;

东张乡的芦岭、一都、崔后、金芝、双溪、下溪底等自然村;

音西镇的云中村岭口自然村;

镜洋乡的后溪、善山等村的部分村落;

江阴乡的小麦村、下石村的部分村落,共计数万人。

平潭县南海乡塘屿岛,三千余人。

永泰县梧桐镇潼关、后溪西林村,五六千人。

霞清县大屿乡后门村,四百多人。

福安市下白石乡11个自然村,湾坞乡白马村,共千余人。

福鼎县沙埕镇澳腰、钓澳、后港等自然村,一千余人[1]。

2.1.2福建省外的分布

随着莆仙人口的外流,尤其是60~70年代的知青下乡,莆仙话在本土以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主要传播于广东、海南一带和台湾部分地区。

其一,广东、海南一带,如潮州、南海、北部湾、雷州半岛乃至海南省的黎族自治区,都发现有莆仙人自称祖上来自兴化。

当然,他们所说的莆仙话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各具特色,有些已经完成了语言的置换,本土方言的特征已所剩无几了。

其二,台湾部分地区。

早在宋代就有兴化苏氏族人迁台,就带去了莆仙方言。

随后14世纪,妈祖信仰在台湾兴起,信仰者纷纷来湄洲参拜,使得莆田与台湾两地的联系更为密切。

而“今天台湾上,称“兴化寮”的地方3处,称“兴化廊”的地方有2处,尚有“兴化坑”、“兴化厝”、“兴化店”等以兴化命名的地方……台湾彰化的南社、猫儿干皆出自莆仙话”[2]。

此外,莆仙旅外侨胞已有数十万,主要是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但大多没有集中分布的村镇。

大多数莆仙人和福州人在东南亚兼通闽南话,所以除了吡叻州和沙捞越外,南洋并无莆仙方言岛。

2.2莆仙方言的形成

语言由于地理分布的异同而划分出各不相同的方言区。

造成汉语方言地理分布格局的原因,除了语言自身演变、借用、交融等语言因素之外,还有三种主要非语言因素:

人口迁徙、交通往来、行政区划。

莆仙方言的形成同样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2.2.1人口迁徙的因素

在人口迁徙中,主要受历史和民族融合两种情况的支配。

莆仙话是由古代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其形成过程首先与历代人口的迁徙有关。

福建在春秋以前是闽族的聚集地,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楚灭越后,越王后裔航海入闽,和原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汉代,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军南征闽越王,部分汉兵落籍莆仙,这使得第一次较大数量地带来当时的中原话。

而晋代“永嘉之乱”的所谓“八姓”入莆[3],以及五代时期中原人士入莆避难,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原士族进入莆田。

因此,大量中原人几次的迁徙带来了不同时期的中原汉语方言,并且跟当地原有的方言结合在一起。

今天的莆仙话就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成的。

人口迁徙导致民族融合,而民族融合在莆仙方言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在语音中,莆仙话有个较为特别的声母,即边擦音Þ

声母,在其他闽方言则用S来替换。

而这个声母在汉语方言中很少运用,只有在古越族后裔居住地方流行,如在古越族居住地的黄山话及其边远地区较为常见。

而在少数民族方言中却不乏其例,如壮族、藏族、苗族等民族语言中,都有其声母的应用。

这种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同样体现在莆仙方言的词汇上,如莆仙方言有些词汇也与壮侗族的台语有关,如在台语中“回、次”读[pai2],与莆仙话的语音、语义相同。

又如莆仙话中称筷子、袖子等双物件之一为“一只或一支”,写作“奇”或“戈”,它与壮族和水族的说法也吻合。

2.2.2行政区划的因素

行政区划和方言区划是两码事,但历史上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特别是府或州的二级行政区划的形成往往对方言区划的形成起到显著作用。

可见莆仙方言的形成与行政区划的变革也不无关联。

福建地区的方言区划,与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大致对应。

在唐代之前,兴化地区隶属丰州(今泉州),与闽南地区融为一体,因此方言上也尚未独立。

而宋代之后,莆仙地区的行政管辖就与泉州无关,经济上自成一统,地理位置上更为接近省城福州,因而与闽东地区往来更加密切。

可见,莆仙话原本属于闽南话,之后所以分化为与闽南话有较大差异的莆仙混合独立方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行政区划。

这使得莆仙话独立于闽南方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闽方言。

2.3莆仙方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不大可能只受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

莆仙方言的变化发展亦是如此。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具有社会属性。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而莆仙方言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利与弊。

其中利在于,莆仙人以经商为主,现有十万多的旅外侨胞,他们分别分布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且这些地区都有兴安会馆。

会馆内供奉妈祖,编印莆仙文献,甚至有莆仙戏的演出,它使得莆仙方言文化在异国他乡得到发扬光大。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莆仙人使用莆仙方言时,发挥着自己的思维,创造出一些创新词,如“胰皂、洋皂”即“肥皂”,创造“胰皂”一词是因为先前的肥皂都是用猪油做成,“胰”指猪羊等的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莆田话也与时俱进地融入到网络社区中。

很多莆田话被莆田网民们附予了现代的汉语故事,使得外地人学起莆田话来更为轻松、方便。

在外经商也带来弊病,目前,莆田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而又古老的氛围。

除了涵江、江口、黄石、仙游等农村地区的还在说莆田话,在莆田市区等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说普通话。

莆仙人在创新词方言,因心理问题产生些许骂人的词,如“死蜀厝”(死全家),“疯人”(疯子)、“吐肠吐血”(去死)等。

这些词的产生也是莆仙方言极为不雅的一部分,不利于其文化的传承。

3莆仙方言词汇特点

语音、词汇、语法是组成语言的三大因素,是语言中缺一不可的机制,在方言中三者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

而莆仙方言词汇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莆仙方言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至今仍沿用着古汉语词汇,此词汇具有古韵性。

其二,莆仙方言在形成上具有过渡性,其兼有厦门话、福州话两种说法,说明莆仙方言经过长期的碰撞与融合,具有了某种过渡性质,形成独特的混合性语言。

三是词汇自身存在着差异性,方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渐渐分歧,产生了内部的差异性。

3.1莆仙方言词汇的古韵性

莆仙方言词汇有着古香古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仍然运用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汇,甚至是口传的熟语与地方歌谣都保留着淳朴的古词。

3.1.1日常用语的古韵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而方言也是人们用来沟通交流的语言,其主要是用来口头交流,这使得日常生活用语在方言区的运用较为广泛。

因莆仙方言传习了古闽越语和古吴楚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痕迹。

大体有以下几类:

3.1.1.1饮食类词汇

古人云:

“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生活中少不了沟通交流,这使得饮食类词汇流传更为深远。

,如“吃”说成“食”,有“食饭、食面、食菜、食茶、食水”等,不管是液体还是固体都说成“食”,而“食”字在众多古文献中就译为“吃”。

“热水”叫成“滚水”,这是一个近代汉语词,古人有说“一锅滚水冷定时,再攛红几时得热[4]”,这里的“滚水”也做“热水”的意思。

莆仙人将淘米泔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而关于“潘”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只有两个,第一个是:

淘米泔水;

第二个是:

姓氏[5]。

还有“蛋”叫“卵”,“粥”叫“糜”,“糯米”叫“秫”,“厨房”叫“灶脚”等,这些词语在以往的文言文中仍能找到相应的例子。

3.1.1.2房屋类词汇

莆仙地区仍保留较为传统的建筑,使得在房屋类词汇上也遗留着大量的古语词。

如“厝”在古代多指“宅屋”,莆仙话中仍用其指房子,有厝里(屋里)、厝顶(屋顶)、上厝(旧房子)、厝间(房间)、厝边头尾(邻居)。

“观”古代汉语中有指道教活动场所,在莆仙中供佛的地方就是“名+观”命名,有“三堂观”、“德本观”、“道信观”等。

“柴房”指放柴火的房间这个词只能在一些古装剧或古代题材的游戏中见到了,而在莆仙日常生活仍有“柴房”的存在。

“灶”古指野外或家居烧煮用的土石设施,现在生活中已经甚少使用,而在莆仙农村地区仍沿用,通常把“厨房”叫“灶脚”,且有供奉“灶公”的习俗。

3.1.1.3器具类词汇

器具用品是原始人类劳动的结晶,拥有着浓厚的历史。

而莆仙方言词汇中仍保留着大量的古器具用语,如“筷子”即是“箸”,“箸”竹部“楚谓竹皮箸,而勺切[6]”。

“筷子”因是用竹子做成故称“箸”;

又有把“锅”叫成“鼎”,“鼎”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7]”。

据丁邦新先生考证,“鼎”作为“炒菜做饭的锅”在司马迁时代就不存在了,但是莆仙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词语和用法。

3.1.1.4称谓类词汇

称谓语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莆仙方言词汇的称谓语存在着大部分古称谓用词,可见莆仙词汇具有古韵性。

第一,基本称谓语,莆仙方言词汇用法较为古老。

如莆仙人称自己的“老师”为“先生”,众所周知“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

有《国策》:

“先生坐,何至于此。

”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莆仙方言中用其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称“客人”为“客侬”,“侬”为形声字,从人,农声,本义:

人。

它是古汉语对古代吴越一带对“人”的叫法的音译。

称“晚辈”为“下辈”在古词典中解释为“子孙,家族的下一代”。

称“经纪人”为“牙人”,略带讽刺韵味,因“牙人”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第二,亲属称谓。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指亲属,而莆仙词汇中沿袭古代亲属的用语。

如,称“哥哥”为“阿兄”,《说文》中:

“兄,长也。

”。

称“舅妈”为“阿妗”,“妗”字在古汉语即“舅母、舅妈”的含义。

称“岳父”为“丈人”,此词语在古代指“妻子的父亲”。

称“新妇”为“儿媳、新娘子”,这是古代常用词义,有洪迈的《夷坚甲志·

张屠父》:

“新妇来,我乃阿翁也。

”即是儿媳的意思。

3.1.2熟语的古韵性

熟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以及情感体验等。

而莆仙方言熟语简短精炼,多数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幽默巧妙。

在通俗平白的口语中反映出莆仙地区特有的文化。

3.1.2.1谚语

莆仙方言谚语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深刻哲理性,且存在着古香古色的特征。

第一,有反映当地气象的,常用“暗雨兜冥”,暗雨即入夜的雨,兜冥即延续大半个晚上,“冥”字运用古汉语“昏暗”的意思;

有“春天呆囝面”,呆囝即小孩,把春天多变的天气比作小孩子善变的脾气,形象深刻而富有情感色彩,“面”字沿用古语指“脸”的意思;

有“清明谷雨,寒死庐鼠[8]”,寒即冻,把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概况出来。

第二,有描写动物习俗的,如“猫鲤罔食罔沟”,猫鲤即猫,罔食罔沟指一边吃,一边发出似乎是不满意的叫声,深动阐述了人的心是难以满足的。

还有表示旧时习俗,如“死猫吊树”,猫死后,尸体必须掉在树上,据说可以防其作祟。

有出于民间故事,如“庐鼠甩牛角”,这是民间流传老鼠为何为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

第三,有阐述人生态度的,如“量大地位阔”,告诉大家伟人大度,助人为乐,必有好报;

“有人救刘寿,没人救三娘《华岳三娘》[9]”,此语比喻别人家有人去救(或帮助),却没有人来救(或帮助)自己;

“钱空侬平安”,钱乃身外之物的一种安慰。

3.1.2.2惯用语

莆仙方言惯用语较为独特,主要分为三字格和多字格的两类。

第一,三字格的谚语,出处古老,喻意丰富,多含贬义,如“程咬金,三下斧”出于《隋唐演义》,喻为技不如人。

“封神榜,无人见”出自《封神演义》,此言讽喻某人所言乃无稽之谈。

有“借荆州,夺荆州”,出于刘备借荆州的故事,暗喻不能轻易相信他人。

有“小五哥,放大炮”,小五哥是莆仙民间传说人物,其多智谋、喜恶作剧,因此喻为华而不实的言行。

第二,多字格的谚语丰富多彩,用字巧妙。

有四字格的惯用语,其结构和含义略似成语,较为简单易懂,如“三岁两秋”谓“年龄幼小”,“厝边隔壁”喻为“左邻右舍”,“古锣古斗”喻为“陈旧不堪”。

有“包龙图搦风”,龙图阁乃宋仁宗赐予包拯的楼阁,也因此后世用来代指包拯,而“搦”字则体现出栩栩如生的包公形象。

“牵狗去落霜”,落霜即到冰天雪地中去,此言讽刺某人极不情愿去做某事。

3.1.2.3歇后语

莆仙歇后语以比喻为主,亦兼用谐音、语义双关,多数寓意深刻,幽默生动。

且还有一种形式颠倒的歇后语。

谐喻类,如“厝近孔子面——狗会识字”,说明了环境影响了人的一生;

“海龙王成囝——闹热热”,此言源出莆田同名俚歌,喻指做官随行人员多;

“金胡蝇——屎腹”,讽喻外表好看而实质糟透。

双关类,如“柴头囝——有抽有动”,柴头囝即提线木偶,提了才动。

此语多指那些不知变通、好吃懒做的人。

有颠倒的歇后语,如“古戏(意)——做伯喈[12]”,古戏谐音“古意”,意为老实,讥笑别人如莆仙戏中的蔡伯喈,表面老实而内心多端;

“梅(赔)——生六六叶”,梅花花瓣共五瓣,并无六瓣,这是拒绝他人要求赔偿想要索赔没门;

“梨(来)——复是六月烧”,六月烧是夏天一种似梨的水果,笑瘧对方不懂世事。

3.2莆仙方言词汇的过渡性

过渡性方言是混合性方言的一种,产生于方言的交界处,其是方言在地理上的渐变性和不同方言相互接触和交融造成的。

莆仙话就是这种典型的过渡性方言。

其在地理正处于闽东地区和闽南地区的交界处,因此具有“似福非福,似厦非厦[10]”的特点。

下面通过对比其与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和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话在词汇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过渡性方言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3.2.1词汇混合

词汇混合指的是一种方言中有些词语兼取不同方言的成分,而形成混合使用的状况。

这里指莆仙方言词汇中既有闽南方言的成分又有闽东方言的成分,还有自身独有发展的词语。

这种混合词语在莆仙话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三者共有的词汇

莆厦共有而福无的词

莆福共有而厦无的词

莆仙独有词

沃水(浇水)

丈夫(男人)

别侬(外人)

晒谷场(庭)

鸡宿(鸡窝)

头家(老板)

偷走(逃跑)

劫贼(强盗)

厝主(房东)

同姒囝(妯娌)

少礼(害羞)

姑妈(姑奶奶)

外家(娘家)

下口(下巴)

目眶(眼眶)

听闻(听见)

乞丐(乞食)

耳坠(耳垂)

剩(有长)

着疼(疼爱)

晕(眩)

茶叶(茶心)

年轻(后生)

手巾(毛巾)

旋(拧)

香(芳)

矮(低)

无工(忙)

拣(选择)

精(瘦)

剩(长)

瓢(手桸)

索(绳子)

牵(拉)

呆(坏)

刷(擦)

莆仙方言词汇中包含着大量与闽东方言和闽南方言相同的词汇,这是词汇融合的一大亮点。

据史料记载,莆仙方言与泉州说法相同的有133条,约占百分之六十二,而与福州话相同之处只有84处,约占百分之三十九。

3.2.2词义泛化

词义泛化指原本在其他方言中区分的事物在另一种方言中往往不加区分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